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806257
  • 上传时间:2020-10-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38.5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年高 历史 新教材 人教版 选修 同步 练习 第二 单元 中国古代 官员 选拔 管理 下载 _其他资料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 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B.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 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2、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3.晋书 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 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 正制的创立( )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4.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 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 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 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3、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 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 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 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4、)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7.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 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 余任宰辅中,崔 氏一姓即占 32 人,杨、杜二姓各占 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 10人和 8 人。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8.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 行

    5、;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 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 A.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B.法家思想的兴衰 C.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D.统治者个人喜好 9.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 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10.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 “无出身”,

    6、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而跻身高层者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宋代 ( ) A.世家大族左右国家政权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D.党派纷争破坏官僚体制 11.史载,皇子赵元僖因被御史弹劾而不满。宋太宗说:“此朝廷仪制,孰敢违之?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 擿(纠举揭发);汝为开封府尹,可不奉法邪?”这反映了宋代( ) A.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皇权专制受到极大削弱 C.御史与皇子间存在矛盾 D.制度设计影响君主行为 12.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终岁而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 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作出规定,“以临事简慢,

    7、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 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13.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 (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 14.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

    8、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 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 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15.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人,非进士者只有 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 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 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 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 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 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 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查 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

    10、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 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 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 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

    11、、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 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 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 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A 根据“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知,赏赐的标准由血缘因素 变为重

    12、视功劳,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故 A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 现贵族竞相追逐利禄,故 B项错误。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确立,故 C项错误。分封 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题干反映了不再以血缘作为赏赐的标准,故 D项错误。 2.B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这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A 项错误。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 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 D项错误。 3.D 根据题干中“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考虑到魏晋时

    13、 期政局动荡、人士流徙的现状;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 余风”反映出九品中正制又兼顾旧的传统,以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九品 中正制对士族贵族特权的保护,排除 A项;题干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未涉及其对社会阶 层间流动的作用,排除 B项;C项中“消除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4.A 汉末“乡举里选”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 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 措,故 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反映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 B、D两项错误; C

    14、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选拔人才的问题。 5.D 依据材料“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 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即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D项正确。监御史是监察官员,不具有地方行政权,故 A项错误。御史大 夫是中央监察官员,监御史是地方监察官员,故 B项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 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监御史并没有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故 C项错误。 6.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5、,故选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 影响,排除 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 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夸大了监 察制度的作用,排除 D项。 7.C 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拔了优秀的人才,故 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 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 B项错误;材料的含义是虽然 科举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 举制度仍有较大影响,故 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世卿世禄制度,故 D项错误。 8.C 根据材料从秦始皇时期到唐代,不同朝代选拔官吏的标准均不相

    16、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 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不同,所以统治者按照社会需求制定了人才选拔的标 准,C项符合题意;儒家核心价值观是“仁”和“礼”,早在春秋时已形成,排除 A项;法家思想特别注 重才能,材料里的汉以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注重才能,故看不出法家思想的衰落,排除 B项;汉以 后统治者基本上要求官员德才兼备,不能体现人才选拔标准变化与统治者喜好之间的关系,排除 D项。 9.D 题干反映了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即“劾御史举 不当者”,由此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选 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 “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

    17、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 A 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政令畅 通的表现,排除 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 C项。 10.C 依据材料“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 身,在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可以看出宋朝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故 C 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选官制度,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党派纷争,故 B、 D两项错误。 11.D A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谏议制度并未极大削弱皇权,故 B 项错误

    18、。题干信息不能显示御史与皇子的关系,故 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的是 某些政治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的权力,故 D项正确。 12.D 材料“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 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 考核,故 D项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等现象, 但“防止了”和“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C 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 B项。 13.B 题干信息无法反映古代长期存在冗官

    19、现象,故排除 A项。根据材料“宋开国时,设 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 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可知宋代有推荐、恩荫,明清时则可通过“捐 纳”获得资格,这说明科举制受到了现实冲击,故 B项正确。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材料无法体现, 故 C项排除。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项排除。 14.B 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根据题干“明朝诉讼回避制 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诉讼回避制度,有利于公平公正,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诉讼回避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

    20、会秩序无关,排除 C项;诉讼回避制度作为整顿 吏治的重要方式,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 D项。 15.C 依据题干材料中明朝监察御史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 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进士出身者 180人,非进士者只有 29人”可知,注重考察监 察官员素质,故 C项正确。A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朝御史官员的文 化综合素质较高,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排除 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监察机构 日益膨胀,故 D项错误。 16.参考答案 (1)措施: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和地方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 监察内容;皇帝对监察重

    21、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2)认识: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 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可知建立了完善 的中央和地方监察体制;根据材料“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 确的指示”可知颁布监察法和皇帝对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根据材料“其次,将户口、赋役、 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可知体现的是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内容。第(2)问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需要从政治制度

    22、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出发, 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以及人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 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17.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 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 革过程中,更加适应了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自古以来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 响深远。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 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士阶层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 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更使得国家统治日趋合理化。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的基石。(“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 标准) 解析 首先,按题目要求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可从选官制度的产生 的原因、作用等角度进行选择。其次,紧扣论题,结合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对其进行论证阐述,可 供参考的史实主要有秦朝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 后的科举制等。最后,回应论题,总结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二单元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6257.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