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disk123
  • 文档编号:8057945
  • 上传时间:2024-11-14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docx》由用户(disk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渡汉江 回乡偶书 汉江 回乡 对比 赏析 阅读 答案
    资源描述:

    1、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 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 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 (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参考答案 (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

    2、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 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对比赏析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

    3、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篇2: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阅读及赏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

    4、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shui):疏落,衰败。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4分)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

    5、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4、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

    6、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

    7、”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8、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附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篇3:宋之问渡汉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

    9、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曾经将后两句改为“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来进行比较。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案: (1)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一个“断”字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

    10、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通过这两句诗,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简洁答案: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3)原诗更好。(第一步)作者被贬岭

    11、外,远离家乡,很长时间没有家人的音讯,不知道家里是否会受自己的牵连而发生变故。原来还只是思念和担心,现在来到家乡附近,更怕这种担心变成现实。(第二步)所以“情更怯”和“不敢问”更能表达诗人此时的精神痛苦,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而“情更切”和“急欲问”则显得平淡和一般化。(第三步) 二: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

    12、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1.答:“外”指的是岭南,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僻之所。“断”指诗人被贬岭南,跟家人的联系就中断了,与家人隔绝,寂寞落魄之苦可想而知,“复”诗人被贬岭南,一年又是一年,在荒无人迹的地方,诗人独自忍受着思乡之苦,一年年熬过来。 2.答:“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离家越近,越想早点知道家乡事,但又怕听不到好消息 【解释】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

    13、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此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按照常情,后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渡汉江》《回乡偶书》对比赏析及阅读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579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