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057740
  • 上传时间:2024-11-13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832.6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选择性 必修 一二 提纲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干知识点第1单元 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1演变(1)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2)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2特点(1)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2、(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6)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二、17、18世纪中西政治体制不同趋向及原因中国西方趋向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代议制确立、发展原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需要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政治中国地域辽阔,专制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西欧各

    3、国地小人少;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忠君思想、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头脑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思潮使人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历史传承大陆文明,专制日久海洋文明,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三、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以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例)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决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社

    4、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第

    5、2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权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军功汉代察举制、征辟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举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二、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点(1)坚持依法管理原则。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把公务员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按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对公务员进行管理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2)坚持公平竞争

    6、原则。我国和西方公务员的录用、任职、考核、晋升、奖励、惩戒等管理环节都体现出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3)坚持功绩制原则。不受资历深浅、亲疏关系、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它体现了“任人唯能”和“奖优罚劣”的思想,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各国都把它作为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4)注重权益保障。为保障公务员有效地执行公务,维护国家权益,解除公务员履行职务的后顾之忧,各国对公务员的权益都做了明文规定。(5)实行分类管理。从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来看,公务员都是有级别的,尽管有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的不同,但职务和级别都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台阶,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都是职业发展的标志。2不同点(1)

    7、指导原则。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2)管理体制。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而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3)职位划分。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政治化和事务官的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4)录用标准。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而西方文官制

    8、度在用人标准上,有的强调“专才”,有的强调“通才”,都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5)服务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他们同政府的关系是雇员同雇主的关系。第3单元 法律与教化一、中国历代法律与教化的演变1法律(1)古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特别突出,其具体体现在儒法之争,但最终法家思想因更切合社会现实而受君主们青睐。秦汉至隋唐:统治者重视法律,但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宋元至明清:宋明法律以唐律为蓝本,明清法律重视“例”。(2)现代从新中国诞生到改革开放前

    9、:20世纪50年代,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法制遭受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基本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先后被写入宪法。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更高发展阶段。2教化(1)古代先秦:儒家认为“礼”可以治国,主张用道德礼义教化民众。秦汉至隋唐:统治者重视“孝”和家训,提倡礼制和基层教化。宋元至明清: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中,乡约是

    10、进行教化的基本载体,明清的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2)现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政治氛围、行动准则和新型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后: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主流精神文明口号。20世纪90年代后,爱国主义和以德治国成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推动政治生活的法制化:1982年9

    11、月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3依法执政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的基础上,国家又相继制定了四个宪法修正案,涉及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方面和重大问题。5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律保障: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6促进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7行政和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明确了建设

    12、法治政府的目标。8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第4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第一阶段秦汉时期(1)特征: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2)原因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的确立,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军事保证。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繁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为扩大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3)表现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商路之一。东汉甘英奉命出使大

    13、秦,到达了波斯湾。166年大秦王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成为我国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载。此外朝鲜、日本在这一时期也多次与我国往来。2第二阶段隋唐时期(1)特征: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繁盛与海上贸易的发展。(2)原因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安史之乱后传统的陆路交通受到阻隔。(3)表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都长安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4)影响:唐文化对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开始形成。3第三阶段宋元时期(1)特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紧密和海上贸易繁荣。(2)原因由于战乱频繁,丝绸之路时断时续,退居次要

    14、地位。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海上交通的发达占据主要地位。元朝疆域广大,横穿欧亚大陆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国内各政权独立地与周边国家发生各式各样的关系。4第四阶段明清时期(1)特征:对外关系由开放趋向闭关自守。(2)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掠夺。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3)表现中央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侵略的任务,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抗击沙俄等。友好的中外经济文化往来,如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等。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

    15、帝国主义阵营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原因是中美仍处于对立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中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苏联在北方威胁中国的安全。4改革开放后: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

    16、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5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呼吁建立全球治理体系,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等等。三、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1民族国家产生: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通过革命建立民族国家,其他专制王权国家也逐渐转变成民族国家。2国际法(1)奠基: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扩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3)破坏: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地破坏了国际法。(4)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7、,国际法获得发展,其领域更为扩大。3外交制度(1)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为与他国保持长期稳定关系,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2)发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第5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中外货币的演进1中国(1)商至秦:商朝开始出现铜铸币,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2)宋元: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发行纸币“钞”。(3)明清:明朝时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4)民国时期初以银元作法定货币,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元券。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5)新中国:从

    18、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先后发行5套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2世界(1)金本位制:19世纪上半期逐渐形成,它以英镑为中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其崩溃。(2)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该体系的形成,美国享有最大发言权。瓦解:1971年,美元出现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二、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古代赋役(1)秦汉:赋税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2)隋唐:经历由租调役到租庸调再到两税法的过程。(3)宋元:宋朝征收两税,后行募役法;元袭租庸调与两税法,另有“科差”。(4)明清: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

    19、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2关税(1)西周:关税最早出现。(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自1928年起发起“改订新约”运动,虽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4)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逐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3个人所得税(1)民国时期:起步阶段,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没有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条例。(2)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3)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第6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的演变1初始起源: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2初具

    20、规模: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秦汉时期,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3制度完备:从汉朝到唐朝,政府高官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定期核查人口;户籍记载内容丰富,管理严格;实行邻保制度,彼此之间互相监督。4继续发展:宋朝户籍分为主户、客户,分别进行治理;王安石实行保甲制度,加强基层控制。5组织完备: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并制作“黄册”,设立里甲组织;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强化监督举报。6略有松弛:清代户籍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

    21、行保甲制,维护社会稳定。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和特点1因素(1)乡村行政建制。行政建制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乡村统治与治理,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赋税徭役征收、户籍的整编、维护治安、教化乡里、赈灾等行政事务。主要形式有乡里制、保甲制等。(2)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实行后,从平民中选拔出大量精英人才,也为乡村治理培育了大量优秀士绅和乡官里吏。(3)土地赋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相互配合对乡村治理产生的影响特别大。2特点(1)皇权和绅权相结合。(2)中央权力和地方自治相结合。(3)皇权和族权相结合。三、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1基层治理的演化历程(1)古代:古希腊基层治理

    22、依靠村社进行。(2)中古:经历了从庄园到行会的过程,基督教会作用重要。(3)近代:地方自治是主要特点。(4)二战后:社区是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2现代保障制度的发展(1)萌芽: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2)起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3)确立:二战后,英国、北欧国家等相继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第 9 页 共 64 页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地区农耕的起源畜牧的产生土地制度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距今约9000年前,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两河/尼罗河流域:牛)古巴比伦和埃及: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

    23、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商周朝:君主和各级贵族掌握土地中南美洲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南美:距今约600年前,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阿兹特克人:贵族私有土地、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欧洲希腊:从西亚传入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并种植葡萄和橄榄-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实行土地国有意义农业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专门从事制陶、

    24、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产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项目欧 洲亚 洲(中国)玉米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时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

    25、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18C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 (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

    26、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生产情况影响农业机械化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大型化(规模化)、机械化、自

    27、动化、智能化和温室种植等农作物杂交育种技术发展美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墨西哥的小麦新品种、菲律宾的杂交水稻、中国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养殖场和渔业养殖场和牧场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鱼类食物,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二、粮食储备与食品安全食物储备食品安全食物储备的目的: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要保鲜功能。粮食储存技术发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中国从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28、。速冻食品及技术发展: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及发展:联合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中国方针: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食品安全问题:化肥、土壤污染、过渡的抗生素和食品添加剂及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应对:各国制定法律法规进行

    29、治理;2009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题,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工厂制度形成工业革命中,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特点规模:较大,为保证机器的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管理:严格,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生产:流水线,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过程监督,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影响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

    30、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中国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一大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人工运河、铁路运输等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

    31、强(准时准点成为生活的准则,多地有标准钟);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西方国家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工业革命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劳动时间过长,工作环境恶劣,有传染病与职业病等)。第6课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领域主要成就意义(影响)计算机和互联网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美国“埃尼阿克”;20世纪90年代,网络实现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网络进入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出现“无人工厂”“无人仓库”等,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改变

    32、人们的生产生活。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俄美法中等发射大量航天器;美国实现登月创举;人类在太空中建立了细密的地球测控网。对现代国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洋技术美国最先研究,发现深海生物群落,首潜马里亚纳海沟;2012年中国“蛟龙号”是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中国深海载人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原子能技术原子动力已用于多个领域推动国防和经济的发展生物技术DNA技术、微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学等生物学分支突飞猛进一个个“生命之谜”被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予以解释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2.现代科

    33、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人们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来实现利润增长;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的模式,人们可以了解社会动态,方便与外界沟通,丰富了娱乐生活,电子商务发展;人类视野产生新变化,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进而丰富了人类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1.古代中外商业贸易古代中国古代世界中外商业贸易或商路春秋战国:“工商食官” 被突破;秦汉: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隋唐:城市坊市分区制度;两宋:城市坊市制度逐步瓦解;明清: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商帮兴盛(徽商、晋商)。埃及: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希腊:各城邦形成商业贸易中心,海

    34、外贸易活跃;罗马: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一度垄断中国丝绸贸易;阿拉伯商人:东西方商业的桥梁。汉唐:陆上丝绸之路;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重要,广州、泉州、明州;明清:朝贡贸易;清朝在广州设立公行,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十三行”)。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及作用信 贷契 约中国商朝天然“贝”;埃及:用铜块银块;小亚细亚:金属铸币。作用:便利商品交换流通,成为财富象征,人们逐利增财。两河流域:借贷商人、神庙、宫廷从事放贷,规定利息等;埃及:借贷合约,法律保护;希腊:货币经营(保管、汇兑)行业,汇票;中国春秋实物借贷普遍,出现货币信贷;唐代飞钱出现;宋代交子、合子;明朝钱铺;清朝庄票。埃及:

    35、重要财产转让,书面登记备案;古巴比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中国商周:出现契约,唐宋后更加广泛。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1.世界市场的形成 阶段条 件影 响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也加入殖民争夺行列,建立殖民地。(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工业革命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厂: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交通:蒸汽机车和轮船改变交通条件,世界联系更为便捷。殖民扩张:在亚非拉扩张,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资产阶级把越来

    36、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列强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榨取财富。为了抢夺原料、市场和投资场所,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亚非拉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1)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贸易中心的转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在东

    37、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新贸易航线、枢纽的形成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商品流通的种类增多: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品流通的种类增多经营方式主要史实新商品: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进入欧洲市场;来自东方的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奴隶贸易:商船从欧洲(货物)-非洲(黑奴)-美洲(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支配了早期的黑奴贸易。鸦片贸易: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

    38、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操纵下,英国商人将鸦片从印度运中国销售;美国等商人也向中国贩运鸦片。商品交易所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创立银行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证券交易所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贸易公司目的:有效地垄断对外贸易。建立: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特点:贸易公司

    39、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影响: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4)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时间概况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来自亚非美洲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3、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了中国经营方式主要史实近代银行的建立1865年英国在香港办汇丰银

    40、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该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股份制企业出现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1872年轮船招商局和1876年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证券机构出现为了适应股票交易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1900年香港成立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1.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表现结果(或

    41、影响)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以来初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犹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各资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现代科技的进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多个部门的生产效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22年,苏联

    42、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此后,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43、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21C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2.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时间国际情况结果(影响)国际贸易19C70S到二战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实行贸易保护国际贸易增速放缓,生产增长速度放缓、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二战后1947年美国主导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各缔约国,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

    44、易的发展。1995年后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建立了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后来又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刺激有效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便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0C后期以来世界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实现更多样的贸易形式和经济合作;利用电子商务贸易;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形式发生了变化国际金融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IMF-稳定汇率、短期贷款/WB发展贷款、长期贷款)促进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发展;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0C90S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银行、证券

    45、、保险三者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金融)全球化深入发展,但也易导致金融风险。21C电子金融(自动取款机和信用卡支付体系)和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15年中国成立亚投行(AIIB)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的发展。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集镇 城市概念从事农业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筑屋定居,并有住宅、仓禀、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设施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商人使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5774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