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指导课件.ppt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高 语文 专题 复习 温习 信息 文本 阅读 浏览 指导 指点 指示 课件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52025年年高高考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考点1理解和推断信息“理解和推断信息”是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常规考点,考查考生理解、概括、分析、推断信息的能力。主要有四个命题方向:一是理解和分析内容,二是判断与推断内容,三是理解和推断文中概念,四是文字信息的图示图解。该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四个选项的顺序与相关内容在文中的前后顺序大体一致,但信息转述或整合的选项较少,综合性强的选项较多。命题点1理解和分析内容理解和分析内容,主要对应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第1题,有时也会出现在第2题。此类试题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或转述,有时是对跨段信息的转述,但各选项的相关表述
2、在文中均能找到相应的信息点。题干中常有“原文/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概括”等字眼,命题越来越注重文意理解和关键性细节信息的辨析。常见的设误方式有9种,识别这9种设误方式,有助于快速判断选项的正误。设误方式一:曲解文意设误方式判定技巧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原文中的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阅读文章时,关注对事物、对象的描述,并用圈、点、画、批等方式标出;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拼接错误的问题,比如主语、谓语与原文不一致,关键词被替换,限制性成分被遗漏等。典例12023新课标卷,T1,C见第002页【真题帮】真题1第1题C项。【对应原文】社会科
3、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尝试分析】见第002页【真题帮】真题1第1题的【解题思路】中对C项的解释。设误方式二:混淆是非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对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时,有意将原文中肯定的内容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内容加以肯定。注意辨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重点关注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特别是选项和原文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典例22021北京卷,T1,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对应原文】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
4、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尝试分析】“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混淆是非,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浅层学习”并非机器“自主完成”,还需要“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才能完成。设误方式三:以偏概全(扩大范围)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常常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若代替的情况相反,则属于扩大范围)。重点关注以下几类修饰限制性词语: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大多数
5、等);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典例32020全国卷,T1,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对应原文】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
6、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尝试分析】“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错误,文章只是说所选的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持论偏颇,并非所选取的宋人作品都持论偏颇。另外,“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曲解文意,原文“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的意思是古文观止不该收录有争议的作品,并不能因此说明编者认为答苏武书不是伪作。设误方式四:混淆关系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将原文材料的句内或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或混淆,如将并列(或递进)转换成递进(或并列);或者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充分(必要)转换成必要(充分)等,从而导致关系错位。原文中两个概念或两句话
7、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命题者在选项中对这两个概念或两句话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强拉硬套。既要细心分析原文相关信息、语句之间的关系,又要分析选项中语句之间的关系,还要细心比对选项中对两者关系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典例42020新高考卷,T1,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对应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由
8、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尝试分析】“沿革地理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混淆关系,材料中仅说明沿革地理学是古代学者“治学的基础”,选项直接将古代沿革地理学的发达归因于“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则是不对的,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且“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曲解文意,文中只是说它“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设误方式五:无中生有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在转述原文内容时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以此来干扰考
9、生。仔细检查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典例52022浙江卷,T8,B两宋时期饮食风气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转折,无论从个体角度还是从朝廷角度来看,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对应原文】转折来自于两宋:从个体角度来看,两宋文化昌盛导致读书人与日俱增以至于仕途门槛抬高,同时武功疲弱又令多少人壮志难酬;从朝廷角度来看,宋室有鉴于唐朝藩镇割据之痛,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便鼓励朝臣“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用舍行藏之下,也不由得士大夫们不将视线转向饮食了。【尝试分析】“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造成的”无中生有。根据原文
10、可知,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和政治原因是促使士大夫们把视线转向饮食的重要原因,并未提及“经济比较发达”的因素。设误方式六:武断绝对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原文内容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所保留,而选项内容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特别关注选项中出现的表达绝对的词语,如“全”“最”“都”“所有”“囊括”“必须”“一定”等。典例62020新高考卷,T1,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对应原文】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11、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尝试分析】“最能彰显”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设误方式七:混淆时态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内容,通过增删关键词,转换成既成事实。主要是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之间的混淆。注意选项与原文中与表示时间、结果等相关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
12、”“完成”“成功”等。典例7天津卷,T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对应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尝试分析】“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选项将未然改为已然。设误方式八:张冠李戴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信息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阅读原文时,要关注描述的对象,并
13、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拼接错误的现象,尤其要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典例82022新高考卷,T2,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对应原文】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尝试分析】选项信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中的“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
14、题”可知,学界关注的是“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对二者的“差异性等问题”感兴趣的是作者。设误方式九:偷换概念设误方式判定技巧命题者在整合概括信息时,故意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提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过程中改换的词语,思考换用的词语是否犯了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或否定、改变现象或本质等错误;在具体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轻重失当、偷换概念。典例92021新高考卷,T1,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对应原文】所谓“等效意识”,就是
15、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尝试分析】“等效意识要求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偷换概念。文中说的是“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规范要求”,这并非意味着“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命题点2判断与推断内容判断与推断内容一般出现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第2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的能力。其选项内容是命题者依据文本中的某些内容,对事物的性质、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的分析和推断。题干中常带有“根据”“说
16、法”等关键词。选项的内容为文内相关或延伸“语境”,考查“语境辨析”能力。“语境”主要分为“文内情景语境”和“文外情景语境”两种。语境1文内情景语境“文内情景语境推断”,即对通过整合文本信息的方式构成的文内语境进行推断。考生应根据推断的前提、结论、过程,做好“三分析”。1.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解读判定技巧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看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分析选项的前提时注意: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到了选项却成了整体的(或局部的)。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若前提中有表示或然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则推断可
17、能成立;若前提中有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必定”“肯定”,则推断可能不成立。典例10全国卷,T3,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对应原文】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尝试分析】选项“杜甫之前的诗人理性
18、见长”是前提,而原文中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如何。没有前提,自然不能推断出结论“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2.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解读判定技巧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就是推断选项根据文中已有信息,在整合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由抽象推具体以及因果。互推等形成的新信息是否正确。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一般放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一看:选项结论是否绝对。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二看:选项结论与原文结论是否相悖。注意选项表述结论的语句和原文表述结
19、论的语句,二者信息是否相符。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对相关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理。判断时要格外关注由文本内容能否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们的认识规律。典例112023新课标卷,T2,C见第002页【真题帮】真题1第2题C项。【对应原文】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尝试分析】见第002页【真题帮】真题1第2题的【解题思路】。3.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解读判定技巧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因果推断、假设推断、条件推断或
20、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表示因果、假设、条件或目的等关系的复句呈现。(1)因果推断判断方法。常用关联词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时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关注点:是否因果颠倒、一果多因、强加因果。(2)假设推断判断方法。常用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若就”“只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表示假设推断的。关注点: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解读判定技巧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是分析因果推断、假设推断、条件推断或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表示因果、假设、条件或目的等关系的复句呈现。(3)条件推断判断方法。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充分条件,常用
21、关联词有“只要就”;必要条件,常用关联词有“只有才”;无条件,常用关联词有“无论都”。关注点:是否错置条件,把充分说成必要、把必要说成充分;条件和结果是不是一一对应;有无以偏概全或张冠李戴的问题。(4)目的推断判断方法。常见关联词有“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等。关注点:是否无中生有。典例122022全国甲卷,T3,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对应原文】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
22、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尝试分析】“金银器因其俗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错误,根据原文可知,较之其他艺术品,金银器因“反复销熔”而能“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也可用其“俗”来传播时代风尚,这些与其“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无必然因果关系;“与其他艺术品相比”“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于文无据。语境2文外情景语境“文外情景语境推断”类题目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对选项中的文外语境进行合理推断。选项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跳出文本,采用“文外设题”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
23、力。典例132021新高考卷,T2,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对应原文】材料一: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材料二: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尝试分析】选项信息偷换概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能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画
24、的意境非常优美。而沈括对唐代关于王维的传说的质疑意在表明图画在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方面存在局限,并不能因这个质疑就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技法点拨文外情景语境推断题的破解思路答题时,首先应理解文外情景语境蕴含的观点、态度,然后回归文本来概括材料观点,再把文外观点与文内观点进行对照,最后合理推断。命题点3理解和推断文中概念是什么这里的“概念”指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内容,一般是文章论述的中心词、主题词等。理解概念含义一般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怎么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选项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诗句,或理论,或情境化的具体现象、事例等
25、,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与分析。题干中一般有材料中的某个概念、“不符合”、“不属于”等信息。典例142020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