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安徽省六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mrliu
  • 文档编号:80343
  • 上传时间:2018-10-23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108.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徽省六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由用户(mrli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安徽省 六安市 2016 2017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二次 统考 试题 word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1 2016 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 高二语文 分值: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 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

    2、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 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 ?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

    3、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 是一种缺点呢 ?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4、。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2 句 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

    5、,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须字斟 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 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 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D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更能达到言 约意丰的效果。 2下列 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 )( 3 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 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C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 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 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 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如果古典诗词

    7、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 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B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 水的长篇巨制。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 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 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 1 页 (共 10 页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菊者砚秋 章诒和 ( 1)因家境贫寒,六岁的

    8、程砚秋经人介绍,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他的母亲像送病人上医院动手术那样签了“关书” 。送他去荣家的那天,一路叮咛:“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的便宜,尤其是钱财上。”这句话,程砚秋说:“我一生都牢牢地记着。” ( 2)程砚秋学戏很苦,荣家所有的生活琐事也都要做,无异于童仆。荣蝶仙脾气又坏,稍 有不欢举鞭就打,常常无端拿他出气。程砚秋每天要劈柴生火,洗衣做饭,学戏的时间很少。在程砚秋出师前,师父把他的腿打伤了,留下很大的血疙瘩。成名后的程砚秋赴欧洲时,经一位德国医生的手术才把腿治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艺的八年,是我童年时代最惨痛的一页。” ( 3)因有家世之悲,心思重的程砚秋常低眉含颦,面无欢容。

    9、年龄稍大些后,多半因为营养不佳,情绪一直也比较抑郁。师父认为这个孩子不宜于学花旦,让他专攻青衣。 ( 4)程砚秋学艺可比梅兰芳苦多了,他也不具备梅兰芳响遏行云的金嗓子,但凭着自身条件、勤奋刻苦以及高人指 点,硬是创出了一种大异于梅兰芳,却又能与之相抗衡的,以新奇声腔为特点的表演风格。唱到情感至深处,其声竟细若游丝。观众聆听,大气都不敢喘。这是他声腔艺术最讲究的地方,无人能及。故而梅、程之间彼此颉颃,关系就颇为微妙了。 ( 5) 1923 年 9 月 18 日,也就是程砚秋结婚后 5 个月,他与自己的戏班“和声社”一行赴沪演出。这次演出,气势极盛,每晚舞台上的花篮都不下五六十个,全场无一空位,另

    10、有许多人环立而视。戏院门口,汽车 200 余辆,马车不计其数。程砚秋每日茶会、堂会、剧场演出几乎占满了所有的时间,真可谓无一息之闲,也无一 丝之暇,人极劳累。但他依旧是容颜焕发光泽,嗓音穿云裂石。对此,罗瘿公喜于心也惊于心,欣慰且忧虑地对他说:“你此行红得可惊,也遭人嫉恨。有些人正意欲挑拨梅先生与你之间的师生情谊呢。”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 ( 6)程砚秋是年 11 月 15 日返京,梅兰芳赴站迎接。 10 天后,梅兰芳带着戏班到上海演出。 ( 7)此后,一兰一菊,果然就在上海争起了短长。他们的竞争最初是微小的,也不明朗,顶多在戏码上争个高低 你唱的戏,我也能演,即“你有我也

    11、有”。 1927 年顺天时报举办中国旦角名伶竞选活动,经投票选出 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也就从这时起,他们的竞争才趋于明显化。 ( 8)梅兰芳有富贵气,程砚秋是书卷气,一个得于天赋,一个纯恃人功,各臻极致。梅、程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彼此一争高下,却都是不露声色,不动肝火,一副温良谦恭。 1933 年 11 月 11日,移居上海的梅兰芳 40 寿辰。程砚秋特往拜寿,行叩头大礼,见者均叹未尝忘本。 ( 9)有人说,程砚秋太“独”。这主要是指他的私房戏不肯轻易传人。程砚秋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对。他说:“中国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什么祖传秘方私藏珍本等等,不也全是这样独 吗?”其实,他的

    12、“独”是有所针对的。针对的是未经许可和同意,暗中把剧本及表演偷传出去的人。 舒中高二统考语文 第 2 页 (共 10 页 ) 4 ( 10)当时有个女演员,本来是唱河北梆子的。 1925 年左右,自从和哥哥一起看了程砚秋演的戏以后,兄妹俩一起迷上了程派。她当即暗下决心:不唱梆子,唱京戏,且一心学程。每有演出,她和哥哥必去“偷戏”。俩人躲在戏院楼上的角落,哥哥专记胡琴、唱腔的工尺谱(即曲谱),她就用心记下全剧的唱、念和身段。戏散人静后,二人步行回家,一路研究刚才看戏之所得。回到家中多困也不敢睡觉,接着练。没有镜子,就在月亮地里练。从影子里看自己的身 段,非把当天所学熟记在心才行。 ( 11)在梨

    13、园行,这叫“偷戏”。“偷戏”是大忌。几年“偷”下来,就把程砚秋早期代表剧目都“偷”到了手。梅兰芳和齐如山看了她的表演,惊异地说:“这孩子的唱法,很像程老四(即程砚秋)呢。”就建议她拜程为师。结果可想而知:被程婉谢。但她实在是喜欢程派。既然得不到亲传直授,她就绕着弯子学:一是拜了程砚秋的老师王瑶卿为师;二是向给程配戏的搭档、伙伴学习。见她苦心学程,人家也就乐于指点。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 ( 12)当程 砚秋发现曾与自己合作得很好的小生将他的戏偷传给别人时,便断然与之决裂。后来每当他演出,只要听说有人来偷记他的剧本唱词、念白、唱腔、身段时,他立即把琴师找来,在后台临时变动主要唱腔,叫那些偷艺者摸不准,学不去。 (选自 2016 年第 9 期读者,有删节)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程砚秋投入荣蝶仙门下学艺期间,劈柴生火、洗衣做饭,挨打更是家常便饭,正是这种童 仆般的生活遭遇,使程砚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安徽省六安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34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