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思维 基础知识-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逻辑与思维 基础知识-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doc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逻辑与思维 基础知识-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逻辑 思维 基础知识 2025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1.思维的含义:(1)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注意: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2)理性思维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差异性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事物的观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3)思维具有能动性。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
3、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4)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三、思维的分类1.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2.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3.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和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4.思维的基本形态: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
4、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形态。四、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1)抽象思维与形
5、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2)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共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的不同用法(1)现代汉语中的逻辑(2)规律(3)逻辑规律与规则(4)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5)逻辑学2.逻辑学的含义(1)广义的逻辑学: 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随着学科的分化,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视为广义的逻辑学。(2)狭义的逻辑学:随着学科的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注意: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
6、式称为思维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例: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这两个判断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是相同的,都是“所有.都是.”的形式结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判断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概念在判断构成中的联系方式;如果把具有不同内容的推理加以比较,就可以揭示判断在推理构成中的联系方式。(3)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关系: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3.形式逻辑研究的重点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
7、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4.推理在日常思维中的运用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二、逻辑规律u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2.公式:“A是A”来表示,即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8、,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2)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3)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u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2.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
9、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2)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3)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注意: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u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
10、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2.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表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要求:(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 ,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排中律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4.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同同真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5.三大逻辑基
11、本规律的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6.遵循三大逻辑基本规律的必要性: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2)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
12、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注意: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3.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
13、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 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
14、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三、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1.人的思想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成功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3.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4.把握科学思维的精
15、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一、概念的含义1.属性属性:事物总有许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属性的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的含义:是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的含义: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注意:客现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
16、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二、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1.内涵和外延的含义:(1)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
17、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概念的外延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内涵也可以由此而确定。3.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如果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则为相容关系。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分为以下几种: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个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2)如果两个概念不具有相同的部
18、分,则为不相容关系又称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关系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三、明确概念的方法-(包括明确内涵的的方法-定义法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可以用定义的方法1.运用定义的原因:要明确概念的内涵,消除概念在内涵方面的歧义,就需要运用定义的方法。2.定义的含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 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3.组成: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4.定义的最基本
19、、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这里的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例:5.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准确的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
20、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二)明确概念的外延,可以运用划分的方法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2.划分的结构: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3.作出正确的划分的要求(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标准,否
21、则方“划分标准不一”得逻辑错误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方“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4.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形成判断的原因:我们认识事物,必然对事物作出判断,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2.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
22、3.判断的基本特征:(1)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2)判断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3)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4)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的联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二、判断的表达1.判断的表达:判断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2.判断与语句的关系:(1)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
23、言形式。(2)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判断与语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三、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一)简单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1.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原因:人们认识事物, 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管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 (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用性质判断。(2)性质判断的含义:性质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