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024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3.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024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doc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3.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2024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多种多样 生态系统 教学 设计 2024 新苏科版七 年级 上册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苏科版(2024)_生物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3章 第1节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1.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能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3. 理解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4. 学会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简单完成身边生态系统的调查报告。5. 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共同体,各个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6. 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教学难点:学会调查、分享调查报告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三、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引入:复习上一章的结论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又能适应并影响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在达成平衡后,形成一个稳定的统一整体。(一)什么是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多媒体展示图片。范围较广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森林等,是地球上常见的生态系统;小一些的,如一片池塘、一块农田,甚至小到一个鱼缸,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你能列举12个身边的生态系统吗?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说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举例说明身
3、边的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1)活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教科书第51页展示了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池塘是我们身边典型的小型生态系统,小区、校园、公园里很常见,我们一起来看它的模式图,请同学们找全图中的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将它们的名称填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并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池塘生态系统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在内的所有生物。谁能说一说
4、这些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根据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我们来看看教科书中是如何介绍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2.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有什么作用?(1)绿色植物生产者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你能说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什么作用吗?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养活了自己,还直接或间接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因此,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 动物消费者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人和各种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3)细菌、真菌
5、等微生物分解者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它们排出的废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与哪些生物有关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不同成分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把刚才的表格修改一下。池塘生态系统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生产者阳光、空气、温度、水、土等消费者分解者考考你:下列哪些属于生态系统?瘦西湖里的鱼,瘦西湖里的花草树木,整个瘦西湖,瘦西湖里的鱼和花草树木,池塘中所有的鲫鱼,一座高山上全部生物,一块农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树木,一片树林 3.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1)生
6、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活动一:学生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尝试说出三者之间的联系。教师边引导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边以概念图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三者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遗体、排泄物遗体无机物(无机物有机物)合成(有机物无机物)分解(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成分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三)学习如何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你知道校园池塘中水生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吗?你知道地球上其他生态系统的构成情况吗?让我们来学习调查的方法吧!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活动二:
7、自学教科书相关内容,完成以下活动:(1)调查包括哪些环节?(2)教科书第54页的图示工具分别有什么用途?(3)在选择生态系统时,要注意些什么?(4)怎样做好调查记录?(5)提醒注意公共文明,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活动三:展示成果,分享所得(1)分组讨论,制订本组调查收集的计划。(2)讨论结束后,请小组在周末实施计划。(3)准备好各组的成果,下一节课呈现分享报告。课前实施,提前布置。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完成表格。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个体最小的生物类群,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些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水环境,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如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等。微生物的存
8、在,净化了环境,在水质净化中通过氧化、分解、还原等作用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保证水体的正常功能。结合小学学过的知识,在教师引导下,说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常识,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说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阅读教科书相关段落,体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尝试说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理解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再次分析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得出生态系统的作用划分。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科书第52页相关段落。分组讨论,制订调查计划。小组交
9、流后,再修改完善计划。第2课时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前布置分配调查任务,可以自行前往公园、小区调查,亦可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分析资料。(一)介绍湿地生态系统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图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水陆交汇之处,属于过渡性生态系统。动植物: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展示图片和视频。湿地生态系统包含的种类很多,沼泽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红树林、沿海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众多的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等,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系统。说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认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
10、义。(二)各组学生代表展示并介绍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调查成果1.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简介活动:自主介绍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介绍你所感兴趣的生态系统,让同学们了解它的组成、特点等。(1)森林生态系统多媒体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以下特点:分布:湿润或者较湿润的地区。植物:以乔木为主。动物:以树栖攀援生活为主。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天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这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森林里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贮存雨水。因此,森林还能涵
11、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它还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为我们提供木材和多种林副业产品。(2)草原生态系统多媒体展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分布在干旱、年降雨量较少的地方。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善于挖洞和快速奔跑。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着大量的家畜,如新疆细毛羊、伊犁马、三河马、滩羊、库车羔皮羊等。这些家畜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3)沙漠生态系统多媒体展示图片。 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分布于干旱、降雨很少的地方。动植物:都有保持水分的能力,此外动物还有应对高温天气的技能。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低,水蒸发量远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