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2024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4.1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2024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doc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2.4.1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2024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2.4 脊椎动物 教学 设计 2024 新苏教版七 年级 上册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苏教版(2024)_生物_初中
- 资源描述:
-
1、苏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课题:无脊椎动物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苏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水螅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如珊瑚虫、海葵等)。扁形动物:涡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如血吸虫、绦虫等),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寄生种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线形动物:蛔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方式;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和预防方法。环节动物:蚯蚓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
2、(如沙蚕、水蛭等),以及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对土壤改良的贡献)。软体动物:河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如蜗牛、乌贼、章鱼等),以及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及对环境的影响)。节肢动物:蝗虫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的原因,以及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方面如传粉、食用、药用等,有害方面如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等)。2.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从简单到复杂:比较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等
3、方面的差异,理解无脊椎动物的进化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例如,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只有两个胚层;而扁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出现了三个胚层,这是形态结构上从简单到复杂的体现。从水生到陆生:以蚯蚓和蝗虫为例,分析它们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如蚯蚓的体壁呼吸、蝗虫的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等),了解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陆生环境的趋势。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概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2. 识别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并举例说出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说出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二)能力目标1. 通过
4、观察、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进化趋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3. 参与探究活动,如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 通过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
5、特征。2. 常见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二)教学难点1. 理解无脊椎动物各类群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适应性。2. 探究蝗虫的呼吸器官等实验的组织和实施。3. 总结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无脊椎动物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以及相关的实验视频。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如活蚯蚓、蝗虫标本、放大镜、镊子、解剖盘、培养皿、棉球、酒精等(用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制作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的图表、卡片等教具。收集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生活实例、趣味故事、科学研究资料等,用于课堂导入和拓展延伸。2. 学
6、生准备预习教材中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内容。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无脊椎动物的图片、资料或实物(如果可能的话)。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如美丽的珊瑚、蠕动的蚯蚓、飞舞的蝴蝶、横行的螃蟹等,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动物都属于什么类群吗?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哪些特点?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无脊椎动物。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无脊椎动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二)腔肠动物1. 展示水螅的图片和
7、视频,让学生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包括身体的形状、触手的数量和形态等。2. 讲解水螅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捕食方式(利用触手捕捉小型水生动物)等。3. 介绍水螅的生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4. 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5. 举例介绍腔肠动物的常见种类,如珊瑚虫、海葵等,并展示它们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态特点和生活环境。6. 讨论腔肠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一方面,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海岸、提供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一些腔肠动物(如某些水母)的刺细胞可能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师生互动:教师提
8、问: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有利于它从各个方向感知和捕捉食物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触手,提问:触手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可以用来捕捉食物等。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水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腔肠动物的特征。举例介绍常见种类和讨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腔肠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师生互动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三)扁形动物1. 展示涡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涡虫的形态结构,重点观察它的身体形状、眼点的位置等。2. 讲解涡虫的生活习性,如
9、生活环境(多生活在清澈的溪流中,以小型水生动物或植物为食)、运动方式(通过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滑行)等。3. 介绍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4. 举例介绍扁形动物的常见种类,如血吸虫、绦虫等,并展示它们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态特点和生活方式。同时,讲解这些寄生性扁形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如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会对人体的肝脏、肠道等器官造成损害。5. 讨论如何预防扁形动物引起的疾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食物等。师生互动:教师提问: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有什么优势?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使运动更加准确、迅速,有利于捕食和防
10、御等。教师展示血吸虫的生活史图片,提问:血吸虫是如何感染人体的?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幼虫的水等途径感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涡虫的形态结构和了解其生活习性,帮助学生理解扁形动物的特征。介绍寄生性扁形动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师生互动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线形动物1. 展示蛔虫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蛔虫的形态结构,包括身体的形状、大小、体表的特征等。2. 讲解蛔虫的生活习性,如生活环境(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营养方式(靠吸食人体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生活)等。3. 介绍蛔虫的生殖
11、方式,蛔虫的生殖能力很强,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约 20 万粒。4. 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5. 举例介绍线形动物的常见种类,除蛔虫外,还有蛲虫、钩虫等,并简单介绍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6. 讨论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如通过不注意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途径感染,预防方法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师生互动:教师提问:蛔虫体表的角质层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可能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被消化液消化等。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蛔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