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019145
  • 上传时间:2024-10-23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69.8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九年级 上册 历史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复习提纲第一课 古代埃及一、尼罗河的赠礼地理环境与文明特点(一)地理位置: 非洲东北角,尼罗河流域(二)尼罗河特点: 定期泛滥,形成肥沃土地,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四)尼罗河对文明的影响:1.农业繁荣,形成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2.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3.政治上,促成统一王国的形成,即法老统治二、统一王国与法老统治(一)统一王国的形成: 公元前3100年左右实现初步统一(二)法老统治:1.政治上,法老集军、政、财、神权于一身,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神之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2.经济上,组织修建金字塔等大型工程,反

    2、映出法老拥有无限的权力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三)王权的衰落: 从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规模逐渐缩小,反映出法老权力逐渐衰落。(四)外族入侵与帝国覆灭: 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吞并,文明没有延续下去。三、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一)象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刻写在纸草和石碑上,内容涉及法律、宗教、文学等方面。(二)金字塔: 法老的陵墓,象征古埃及文明,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三)科学成就:1.天文学: 制定太阳历,观测天狼星与尼罗河泛滥的联系,认识到宇宙是由星体组成的。2.数学: 发展出十进制,精确计算金字塔尺寸和重

    3、量,并运用在土地丈量等方面。3.医学: 制作木乃伊,解剖人体,积累了人体解剖学知识。(四)雕刻和绘画: 以国王和贵族为对象,人物表情庄重、严肃。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一、两河之间的文明摇篮地理环境与文明特点(一)地理位置: 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二)两河流域特点:1.洪水泛滥,但不如尼罗河有规律,需人工修建灌溉设施。2.多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三)两河流域对文明的影响:1.形成农业发达、以城市为中心的文明特点。2.政治上,缺乏天然屏障,形成多城邦国家,战乱频繁。二、统一帝国的建立与汉谟拉比法典(一)早期城邦与战乱: 公元前

    4、3500年开始,出现许多小国,混战不止。(二)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 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治时期达到鼎盛。(三)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自称“众神之王”。(四)汉谟拉比法典:1.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且保存完好的成文法典,刻在黑色的石柱上。2.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状况。3.体现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为原则的同态复仇,严酷刑罚与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特征。(五)古巴比伦王国的灭亡: 汉谟拉比死后,国力衰落,公元前1595年被外族灭亡。三、闪耀在两河之间的文明之光1.楔形文字: 用芦杆或木棒在泥板上刻写符号,

    5、呈楔形,可书写多种语言。2.60进制: 沿用至今的计时方法。3.天文历法: 制定阴历,并设置闰月。4.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于新巴比伦王国时期。5.两河流域的更迭: 古巴比伦之后,还经历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最终被波斯帝国征服。第三课 古代印度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一)地理位置: 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二)文明特点:1.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前18世纪,形成发达的城市文明。2.主要城市:哈拉帕、摩亨佐达罗。(三)文明成就: 城市规划井然有序,街道笔直宽阔,垂直交叉,排水系统完善,但文字尚未被释读。(四)文明衰亡: 原因不明,长期不为人知。二、雅利安人的到来与种姓制

    6、度(一)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起许多小国。(二)种姓制度:1.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分为四个等级:(1)婆罗门: 掌管祭祀(2)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3)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4)首陀罗: 从事低贱职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2.此外还有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触者”贱民。3.种姓世袭,不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三、统一帝国与佛教的兴起(一)孔雀王朝的统一: 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印度,达到鼎盛。(二)文明成就:1.经济繁荣: 农业和工商业发达2.城市发展: 出现首都华氏城等工商业中心(三)佛教的创立:1.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牟尼

    7、”2.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3.基本教义:(1)四谛:人生皆苦、苦有原因、苦可消除、消除苦难的途径(2)八正道:正确的见解、意图、言语、行为、生活、努力、思维、禅定4.影响:(1)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主张“忍耐顺从”(2)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四)佛教的传播:1.传播路线:(1)向东传入中国,再传至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2)向南传入斯里兰卡,再传至缅甸、泰国和柬埔寨四、印度文明的影响(一)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佛像艺术影响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二)对世界的影响: “阿拉伯数字”实际起源于印度,经阿拉伯人传入世界各地。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复习提纲第四课

    8、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一、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文明特点(一)地理位置: 欧洲东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等地区。(二)地理环境特点:1.多山多岛,平原面积狭小,耕地不足,有利于航海业与贸易发展,但不利于形成统一国家。2.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适合发展航海业。(三)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1.政治上:形成独特的城邦制度。2.经济上: 农业不发达,工商业贸易相对繁荣。3.文化上: 受到海洋文明和东方文明影响。二、独具特色的城邦制度(一)城邦概念: 公元前8世纪出现,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围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点。(二)城邦居民组成:1.公民: 成

    9、年男性公民享有参政、议政、选举和被选举权。2.非公民: 包括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政治权利。(三)著名城邦: 雅典和斯巴达三、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雅典与斯巴达(一)雅典:1.民主政治: 实行直接民主制,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由公民大会选举官员、审议法律,实行“陶片放逐法”。2.民主政治的利弊:(1)利: 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促进了经济、文化繁荣,使雅典一度成为 200 多个城邦的盟主。(2)弊: 直接民主制容易受煽动,出现“暴民政治”现象,缺乏稳定性。(二)斯巴达:1.寡头政治: 由少数贵族掌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公民从小接受军事训练。2.军事化城邦: 公民不参与生产劳动,重视军事力量。四、灿

    10、烂的希腊文明(一)文学成就:1.荷马史诗: 反映了古代希腊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2.戏剧:涌现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位悲剧大师,以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二)哲学成就:1.苏格拉底: 强调通过不断提问进行启发式教学,被称为“助产术”。2.柏拉图: 提出“理念世界”学说。3.亚里士多德: 知识渊博,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强调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认识世界。(三)雕刻成就:1.代表作品: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等。2.艺术风格:追求完美的人体,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比例协调,生动逼真。(四)建筑成就:1.代表作品: 雅典卫城、帕特

    11、农神庙等。2.艺术风格: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比例匀称,庄重典雅。(五)奥林匹克运动会:1.产生时间: 公元前776年2.举办地点: 奥林匹亚3.特点:每四年举行一次,比赛期间,各城邦之间所有敌对活动一律停止。4.意义: 增强了各城邦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五、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东西方文化交融(一)亚历山大东征:1.时间: 公元前4世纪2.原因: 马其顿崛起,实力强大,希望扩张领土。3.过程:(1)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2)历经10 年征战,攻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二)亚历山大帝国的意义:1.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新的经济

    12、文化中心的兴起,出现了“希腊化”时代。第五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台伯河畔的兴起地理环境与文明特点(一)地理位置: 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流域。(二)地理环境特点:1.半岛三面临海,海岸线漫长,有利于航海和商业发展。2.亚平宁山脉纵贯南北,山地众多,适宜发展畜牧业。3.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三)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1.政治上:早期形成多城邦国家, 政治斗争激烈。2.经济上: 农业与畜牧业都比较发达,后来工商业贸易兴起。二、从城邦到共和国:走向强大(一)罗马城的传说:1.建城时间: 约公元前8世纪。2.传说:由一对被母狼哺育的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勒穆斯创建,新城以哥哥

    13、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二)罗马共和国的建立:1.时间: 公元前509年2.政治制度:实行共和制,国家权力机构包括:(1)元老院: 由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决策权。(2)执政官: 主持日常政务,权力相等,任期一年。(3)公民大会: 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三)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长期斗争,设立平民保民官, 限制贵族权力,维护平民利益。(四)十二铜表法:1.颁布时间:约公元前 450年2.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债务、家庭、继承和宗教等内容。3.意义:(1)使罗马成文法体系初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维护平民利益。(

    14、2)成为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五)扩张与强大:1.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2.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64 公元前 146 年)击败迦太基,夺取了西地中海的霸权。3.公元前 2世纪,征服马其顿、希腊等,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三、从共和国到帝国:矛盾与危机(一)奴隶制经济: 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奴隶数量剧增,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奴隶主占有大量财富。(二)奴隶起义:1.原因: 奴隶处境悲惨,遭到残酷压迫。2.著名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 73年) ,规模大,影响深远,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三)共和国的危机: 社会矛盾激化,国家陷入内战,军事强人崛起。(四

    15、)凯撒:1.公元前 49年率军进入罗马,打败对手,控制了国家政权。2.被元老院任命为终身独裁官。3.公元前44年,被谋杀。(五)罗马帝国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 27年2.建立者: 屋大维,凯撒的养子,战胜对手,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3.政治制度: 元首制,屋大维集军、政、财、教权于一身,实际上是皇帝。(六)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1.时间: 2世纪2.疆域: 横跨欧、亚、非三洲, 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七)帝国的衰落与灭亡:1.原因: 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奴隶制危机、外族入侵等多种因素。2.灭亡时间: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第六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一、“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

    16、神话(一)特点: 内容丰富,体系庞大, “神人同形同性”是其最大特点。(二)影响:1.对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希腊神话中的许多人物、典故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三)重要作品:荷马史诗,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二、追求理性的希腊哲学(一)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1.智者学派: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苏格拉底:(1)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强调道德的绝对性。(2)注重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苏格拉底方法”,被称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3.柏拉图:(1)苏格拉底的学生,提出“理念世界”的学说。4.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的学生,被称为

    17、“百科全书式”学者。(2)注重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认识世界。(二)意义: 对欧洲及世界哲学思想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追求完美的希腊雕塑和建筑(一)雕塑:1.代表作品: 掷铁饼者、雅典娜女神像、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等。2.艺术特点: 人体雕像比例协调,姿态优美,表情传神,体现了希腊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二)建筑:1.代表作品: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等。2.艺术风格: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比例匀称,庄重典雅。3.三种柱式: 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四、内容丰富的罗马法(一)发展历程:1.十二铜表法:(1)罗马成文法典的开端,维护平民利益。(2)成为后世罗马法典乃

    18、至欧洲法学的渊源。2.罗马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和论证3.罗马民法大全:(1)查士丁尼在位时 (527-565) 编纂而成。(2)内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3)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二)影响: 对近代欧洲及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五、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一)以人为本:1.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2.反对神权统治,提倡理性主义和世俗生活。(二)理性精神:1.强调理性思考和科学探究。2.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理性分析。(三)注重现实:1.关心现世生活,追求幸福和完美。(四)追求民主: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政治实践。六、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一)为欧

    19、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二)对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复习提纲第七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一、饱经苦难的救世主信仰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一)背景:1.时间: 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时期。2.地点: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聚居区。3.状况:犹太人长期遭受罗马帝国的压迫和奴役,渴望“救世主”降临,解救他们脱离苦海。(二)基督教的创立:1.创始人:耶稣2.基本教义:(1)宣扬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万物。(2)主张忍受苦难,死后可以进入天堂。(3)倡导“爱人如己”,提倡平等博爱。3.早期传播:主要在社会底层民众中传播,信徒主要是奴隶、贫民和手工

    20、业者。(三)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1.早期: 打压和迫害,将基督教视为威胁罗马帝国统治的异端邪说。2.后期:(1)4 世纪末,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承认其合法地位。(2)原因:基督教宣扬忍耐和顺从,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统治阶级希望利用基督教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四)基督教的影响:1.促进了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的稳定,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2.对欧洲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二、“蛮族王国”的建立与法兰克王国的崛起(一)“蛮族入侵”和西罗马帝国灭亡:1.4世纪起,日耳曼人等“蛮族”不断入侵西罗马帝国。2.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3.西欧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21、,被称为“蛮族王国”时代。(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建立者: 克洛维2.时间: 481年3.扩张:(1)通过武力征服,逐步统一了高卢地区。(2)扩展到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三)克洛维皈依基督教:1.时间: 496年2.原因:(1)稳定统治,缓和民族矛盾。(2)获取教会的支持。3.影响: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基础。三、封君封臣制度中世纪西欧的政治制度(一)形成:1.时间: 8世纪初2.背景:法兰克王国实行土地分封制度,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3.内容:(1)赐地的人被称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被称为“封臣”。(2)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

    22、要保护封臣。(3)二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契约性。(二)特点: 等级森严,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依附关系。(三)影响: 构成西欧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基础。四、查理曼帝国欧洲封建制度的鼎盛(一)查理大帝:1.8世纪,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2.励精图治,四处征战。3.加强与教会的联系,实行“什一税”制度。(二)查理曼帝国:1.形成: 800 年前后, 法兰克王国的疆域囊括了今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的大部分领土,史称“查理曼帝国”。2.帝国皇帝加冕: 800 年圣诞节,查理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3.帝国的分裂: 843年, 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第八课 西欧庄园一、

    23、自给自足的经济单元庄园的构成与特点(一)形成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需要寻求保护。(二)形成时间: 9世纪起开始流行, 到11 世纪已遍布欧洲各地。(三)构成:1.领主:庄园的主人,拥有庄园的所有权和统治权。2.佃户:包括自由农民和农奴,依附于领主,向领主缴纳地租、劳役和贡赋。(四)空间划分:1.自营地:由领主自己经营,通常占庄园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2.份地:由佃户耕种,通常占庄园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作为佃户的生活来源。3.共用地:包括林地、草地、荒地等,由全体佃户共同使用。(五)特点: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满足自身需要,商品

    24、交换不发达。2.封建依附关系:佃户依附于领主,缺乏人身自由。(六)庄园的管理: 领主或他的管家主持,维持庄园的日常秩序,解决佃户之间的纠纷。(七)庄园法庭: 处理侵犯领主利益和破坏庄园公共秩序的案件,以维护领主利益和庄园的稳定。(八)影响: 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维系了封建制度的稳定。二、生活在庄园中的人们领主与佃户的关系(一)领主:1.身份:庄园的所有者和统治者,拥有庄园的土地、财产和佃户。2.义务:保护佃户,维护庄园秩序。3.权利: 向佃户征收地租、劳役和贡赋, 并拥有司法权。(二)佃户:1.身份:依附于领主,耕种土地的农民,分为自由农民和农奴两种。2.义务:

    25、 向领主缴纳地租、劳役和贡赋,服从领主的统治。3.权利: 获得领主的保护,拥有份地的使用权。(三)自由农民:1.拥有部分人身自由,拥有生产工具和财产,可以离开庄园。2.向领主缴纳一定的租金,并承担一定的劳役。(四)农奴:1.人身依附于领主,没有人身自由,缺乏人身自由,没有生产工具和财产。2.需要为领主无偿劳动,承担沉重的赋税。3.地位极其低下。第九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经济复苏与城市的重新兴起(一)背景: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时代”, 城市衰落,商业凋敝。2.从10 世纪起,欧洲社会逐渐恢复稳定, 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加,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复苏。(二)兴起时间: 10

    26、 世纪起, 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三)兴起原因:1.农业发展, 剩余产品增加,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2.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市场需求。3.人口增长, 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劳动力。4.交通发展,为城市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四)城市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贸易繁荣,相对安全的地方, 如道路交会处、河流沿岸、港口和宗教中心等地。(五)影响:1.促进了欧洲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为欧洲社会结构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二、从依附到自治:城市居民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早期状况:1.城市居民: 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和周围农村的自由农民和逃亡的农奴构成。2.社会地位: 依

    27、附于领主,向领主缴纳各种税费,服从领主的管理, 缺少自由和权利。(二)争取自由的方式:1.金钱赎买: 部分城市居民通过缴纳巨额金钱向领主赎买城市的自由。2.武力斗争: 部分城市居民通过武力斗争,迫使领主承认城市的自治权。(三)“特许状”: 国王为了削弱封建主的势力,增强王权,给予城市一定程度的自治权,颁发“特许状”。(四)自治城市:1.特点: 拥有独立的司法权,行政权和税收权, 可以选举市长和市政官员。2.典型代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德国的汉堡、不莱梅等。(五)意义:1.打破了封建束缚, 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2.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三、商人行会与手工业行会

    28、:(一)形成原因: 为了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自身的利益,以及抵御封建领主和外来商人的欺压。(二)行会组织: 主要分为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两种,其成员都是城市的自由民。(三)商人行会: 垄断城内的贸易,控制商品价格,限制外来商人。(四)手工业行会:1.制定生产的工艺标准, 严格控制产品质量。2.限制作坊规模和雇工人数,规定从业人员的工资和工作时间。3.实行学徒制, 限制行业竞争。(五)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行业内部的秩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2.但后期变得僵化保守, 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四、传播知识与培养人才的场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一)产生时间: 11 世纪后(二)兴起原因

    29、:1.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重新翻译和传播。2.阿拉伯文化的传入。3.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4.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三)办学模式:1.以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为主体,逐渐形成了独立于教会和世俗政权的自治机构。2.享有免税、司法和教育自主权。3.初期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后期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四)主要课程: 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五)早期大学:1.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 学生组织办学, 以法学闻名。2.法国的巴黎大学: 教师组织办学,以神学闻名。3.英国的牛津大学。(六)影响:1.促进了中世纪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2.为欧洲文艺复兴运

    30、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五、新兴力量的崛起: 资本主义萌芽(一)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兴起和发展,欧洲的工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二)租地农场: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租种土地,雇佣工人经营农场,形成了租地农场。(三)手工工场: 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手工工场,雇佣工人进行集中劳动,生产规模扩大,劳动效率提高。(四)市民阶级: 城市的商人、手工业者等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五)新兴力量的影响: 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推动了西欧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提纲第十一课 古代日本一、多山的岛国地理环境与文明特点(一)地理位置:

    31、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二)地理环境特点:1.四周环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渔业发展和海上交通。2.境内多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有限,有利于种植水稻。(三)对文明的影响:1.经济: 形成以稻作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的经济模式。2.政治:多山地形阻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和政治体系。3.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保留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二、吸收与模仿:从大和政权到大化改新(一)大和政权:1.形成时间:5 世纪2.统治方式:大王依靠贵族进行统治,王室和贵族各有私有领地。3.社会制度:部民制,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类似奴

    32、隶。(二)吸收中国文化:1.69 世纪, 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特别是隋唐时期的制度和文化。2.影响: 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三)大化改新:1.时间: 646 年2.原因: 为了加强王权, 推行中央集权制,摆脱豪强贵族的控制。3.内容:(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天皇为中心,仿效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国郡里三级行政区划。(2)经济:废除私有土地和部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将土地收归国有, 按人头分配给农民耕种, 并定期重新分配,收取赋税。4.意义: 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三、幕府统治下的日本(一)背景: 大化改新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庄园经济盛行

    33、, 中央集权制逐渐遭到削弱,社会动荡不安。(二)武士阶层兴起:1.身份: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武装家臣和仆从形成的军事组织, 主要从事作战活动。2.组织: 小的武士团依附强大的武士团首领。(三)镰仓幕府的建立:1.时间:1192 年2.建立者: 源赖朝,3.标志: 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4.性质: 拥有独立于朝廷的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成为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四)幕府与天皇的关系:1.名义上: “征夷大将军” 由天皇任命。2.实际上: 天皇大权旁落, 幕府成为最高统治机构,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代。四、日本文化特色(一)深受中国文化影响:1.汉字的传入:6 世纪左右,汉字传入

    34、日本。2.佛教的传入: 6世纪, 佛教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社会得到广泛传播。(二)保留民族特色:1.神道教:日本本土宗教, 以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为主要内容。2.武士道精神: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忠诚、勇武、名誉和自我牺牲精神为核心。3.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日本传统绘画、建筑、文学等。第十二课 阿拉伯帝国一、统一信仰的力量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一)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为沙漠。(二)社会状况: 6 世纪末 7世纪初,社会发展落后,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 经常发生战争,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三)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1.时间:7世纪初2.创始人: 穆罕默

    35、德3.基本教义: 信仰唯一的神安拉, 强调顺从安拉的意志,并实行“五功”: 念、礼、斋、课、朝。4.影响: 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四)麦地那的兴起:1.时间: 622 年2.原因: 穆罕默德在麦加遭到反对,迁往麦地那,建立了宗教政治合一的政权。3.意义: 标志着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五)统一阿拉伯半岛: 630年,穆罕默德率军占领麦加,并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二、宗教与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扩张(一)“哈里发”: 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既是世俗领袖,也是宗教领袖,被称为“真主的代理人”。(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1.方向:东灭波斯,北进叙利亚,横扫北非。2.结果: 8 世

    36、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定都巴格达。(三)伊斯兰教的传播:1.方式: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 以和平的方式传播为主,也包括武力征服的方式。2.影响: 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宗教, 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文化交融:阿拉伯文化的发展(一)吸收融合外来文化: 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 吸收融合了波斯、希腊、印度等古代文明的成就,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二)阿拉伯文化的繁荣:1.文学: 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其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2.科学: 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

    37、面取得了较高成就,如创立代数学,改进了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传入欧洲,被称作“阿拉伯数字”。3.建筑: 以清真寺和宫殿为代表,其装饰艺术富有特色, 代表作品有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塞维利亚王宫等。(三)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四)帝国的衰落: 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因内部矛盾激化以及外部势力的入侵而走向分裂,最终被蒙古人灭亡。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复习提纲第十三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挣脱枷锁: 欧洲农村的新变化(一)垦殖运动:1.时间:11 世纪以后2.原因:欧洲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3.方式: 农民自发开垦或领主组织开

    38、垦4.对象:林地、荒地、沼泽等未开垦土地5.影响:(1)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2)一部分垦殖者成为自由农民,削弱了封建制度(二)劳役变化:1.趋势: 固定化和货币化2.方式:(1)规定劳役量(2)允许用货币赎买劳役豁免权3.影响:(1)加强了农民对自身劳动的支配权(2)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二、资本的萌芽: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一)土地集中:1.原因:(1)庄园制度下的条块土地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2)一些领主希望通过集中土地获得更多的收益2.方式: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3.影响: 为租地农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租地农场:1.概

    39、念: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或购买领主的土地经营的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产品主要面向市场2.特点: 雇佣关系、产品面向市场3.影响: 瓦解了封建庄园制度,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三)手工工场:1.形成过程: 从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发展到集中式的手工工场2.特点:(1)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集中劳动,形成了雇佣关系(2)生产规模扩大, 分工细化, 提高了生产效率3.影响:(1)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2)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三、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力量崛起(一)衰落的封建主:1.原因:(1)不善于或没有能力经营地产(2)沉迷于奢侈享乐

    40、,入不敷出2.结果: 将土地抵押或变卖给富裕农民、商人(二)新兴力量:1.富裕农民: 通过购买土地、经营租地农场等方式,成为农村中富裕的阶层,开始掌握农村的生产和管理2.商人: 投资兴办手工工场, 开拓海外贸易市场,经济实力日益强大3.市民: 构成城市居民的主体, 拥有一定的财产和自由,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三)新力量的影响: 冲击了封建制度,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第十四课 文艺复兴运动一、思想的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时间: 14 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近300年(二)地点: 意大利,以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为中心,后扩展到整个欧洲。(三)兴起背景:1.经济:(1)14世纪起,欧

    41、洲城市重新兴起,工商业迅速发展(2)新兴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大量财富,对文化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新的需求2.社会: 新兴市民阶层渴望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追求现实生活3.思想: 人们对天主教会“神权至上”的教条和禁欲主义日益不满,开始反思(四)文艺复兴: 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反对封建制度神学思想,提倡“人文主义”,其核心思想是:1.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主张以人为中心, 追求现世幸福和自由(五)表现:1.形式: 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新的思想2.内容: 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六)意义:1.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做出了贡献2.成为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3.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

    42、繁荣发展二、璀璨的星空: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和作品(一)文学三杰:1.但丁:意大利诗人,代表作神曲,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 抨击了教会的腐败, 歌颂人性之美,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2.彼特拉克: 意大利诗人, 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将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赞美。3.薄伽丘: 意大利作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宣扬了人性,表达了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二)美术三杰:1.达芬奇: 意大利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 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等,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注重细节的刻画, 作

    43、品生动逼真。2.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 代表作有雕塑大卫、 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创世纪 等, 人物形象充满力量, 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坚定信仰。3.拉斐尔: 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代表作有雅典学院、 西斯廷圣母等, 画风温和柔美,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三)其他人物: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 代表作堂吉诃德)等。第十五课 探寻新航路一、突破局限, 探索未知新航路的开辟背景(一)欧洲的社会发展:14-15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巨大变化:1.经济: 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欧洲的工商业日益繁荣。2.社

    44、会: 新兴资产阶级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希望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寻找东方的黄金和香料3.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欧洲人渴望了解世界, 勇于探险。(二)贸易的阻碍:陆路交通: 漫长危险, 被奥斯曼帝国控制, 高昂的关税阻碍了商品贸易(三)新的需求: 欧洲迫切需要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二、科技助力: 欧洲人具备了探索世界的条件(一)造船技术的进步: 15 世纪中期,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能制造出更坚固、更快速的远洋帆船。(二)航海技术的进步:1.指南针的应用: 12-13世纪,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用于“罗盘”导航,为远洋航行指明方向。2.天文观测:

    45、 更加精确,绘制出更为准确的航海地图。(三)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圆学说的传播, 推动了欧洲人对世界地理认识的革新, 为寻找新航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三、勇敢探索: 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一)葡萄牙:1.迪亚士: 1487 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 发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为开辟通往东方的航路打下了基础。2.达伽马: 1497 年,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好望角, 到达印度西海岸, 建立贸易据点,标志着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新航路正式开辟。(二)西班牙:1.哥伦布: 1492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 到达了美洲, 却误认为是印度。(三)意义:1.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2.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3.标志着欧洲开始走上世界舞台,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四、环球航行, 证明地圆(一)麦哲伦:1.时间:1519 年,2.内容: 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终回到西班牙。3.结果: 船队完成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二)意义: 证实了地圆说, 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第十六课 早期殖民掠夺一、殖民扩张的序幕(一)时间: 15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全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1914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