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协作 2021 届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 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 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 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 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所
2、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 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 ,古今中外 无不知此。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 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 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 ,再顺势推出“移 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 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 关系。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
3、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 某个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琙。以为理 论的建构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城、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是理论的迷途。 这种理论的自大状态必须政变。怎么改变?首先,回到文学钠作、文学作品和文学事 件所建构的文学现场,也就是使文学理论再次回到源头,使理论重新历史化、事件化、语 境化,在文学创作实中捕提的文学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范和理论。文爭理论如 果只在中西文论中左冲右突, 是没有出路的。 脱离文学的创作实, 理论就失去了活水源头, 就无
4、法摆脱创断瓶颈和发最困境,就只能愈加贫乏而疆化。 其次,传统文学理论不少已经落后于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落后于与网介结盟的新文 学。当今已然是一个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这个文学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如果 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只有跨学科多知 识的综合性理论才能有效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件和文学现 象,往往是多元的、错蜍复杂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只有动员和调集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才有 可能与文学实践建构有效的对话关系,进而从事积极的文学阑释和比較研究。所以,当下 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大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多元交叉的知识集合体,是文艺学
5、与哲 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宽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合性理论。这对我们的总体视野和知 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荣在文艺现场提炼文艺理论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理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先有文学创作,后有文学 批评和文学理论。 B. 文学理论自大症的根源在于理论的自我繁殖,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则是脱 离文学创作实践。 C.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又高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 不发生对话关系。 D. 文学理论既要正本清源,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开放多元实 践的文学时代。 2.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引发思考,逐层深人地阐明在文学现场构建 文学理论的观点。 B. 文章针对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饽离情况,从两个角度述了改变理论自大状态 的可行办法。 C. 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法,辅以例证法和对比法,有理有据地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与创新问题。 D. 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逻辑,分析当下文艺理论的问题,具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学理论由于没有被创作界重视,缺失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结果 患上理论自大症。 B. 文学理论虽是文学实践的产物,
7、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地域、民族的所有文学 作品和文学现象。 C. 如果单纯用文艺学理论来指导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就无法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 现象的精准释。 D. 文学理论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 理论的贫乏而僵化。 【答案】1.C 2. A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 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 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 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
8、如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 曲解文意等等。C 项混淆是非。 “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生对话关系”分 析错误。原文说的是“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践最终导致 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这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 新的深度原因”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 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张冠李戴, “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 分析错误,应该说,当下的文学
9、理论无视文学实践,误读文学作品, “患上理论自大症” , “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 ,导致“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 。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 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 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 项,颠倒因果。据文意可知,由于传统文学理论患上 理论自大症,且“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结果,文学理论没有被 创作界重视” 。C 项,遗漏信息。原文说的是“如果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 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
10、阐释” ,选项中漏掉限制词“有效” 。D 项,说法绝对。 “只要关 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的贫乏而僵化”错。 据文意可知, “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大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 学、文化研究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综合性理论”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题干中出现“ 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 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 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
11、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 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 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 出 “正确的一项” , 题目难度大, 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 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 , 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
12、 “尽物之性” , 即万物向荣, 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 “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 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 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 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 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 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13、有牡而无男女之别” ,其道德地位自 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 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 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 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 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
14、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 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 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 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 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 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 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 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
15、 ,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 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 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 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 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 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 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
16、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 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 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 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 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 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 ,把环境危
17、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 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 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 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 ,肆意弃置生 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 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 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
18、当以对受动性的 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 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 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 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 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 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 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
19、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 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 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 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 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 二者互为依赖, 互为支持, 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
20、和活动,如“杀伐以时” “善待地球” “掠 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 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 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 ,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 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一
21、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 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6.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请结合以上 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答案】4.C 5. B 6. 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尊重自然。爱 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 循自然规律, “杀伐以时” (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
22、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 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所有人 一视同仁” 。 B 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 “更”字的使用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 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这也是科学事实。 原文 “地 球可以没有人类” ,说明对地球而言, “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 项,曲解文意, “作为自然
23、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 三最后一句话可知: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 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 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 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 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 。 B 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 秦
24、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 其 “尽物之性” 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 “生命共同体” 是一致的。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 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 生根据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