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5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必修 中外 纲要 知识点 考点 讲义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第一单元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时空定位二、 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包括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与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1、 政治:禅让制;夏王朝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2、 经济:原始农业出现;井田制;小农经济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发展。3、 文化:甲骨文;百家争鸣;诗经、楚辞。三、 知识梳理(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1、 生产力角度(1)
2、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约1万年;打制石器)典型代表:元谋人;北京人生活方式:群居;渔猎;采集;会用火。(2)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BC2070年;磨制石器)主要遗存:A、 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大汶口文化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B、 约5000年: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生活方式:定居;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2、 生产关系(1) 原始人群(2) 母系氏族社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特征: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 父系氏族社会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特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
3、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生产力发展国家阶级贫富分化私有制剩余产品(二) 早期国家1、 部落时代:(1) 禅让制:通过考察和举荐推选部落首领(2) 公天下2、 夏朝:(BC2070年-BC1600年)(1) 建立:BC2070年;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2) 国家治理:设机构和职官;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3) 文化:历法夏小正(4) 遗址:二里头遗址3、 商朝:(BC1600-BC1046年)(1) 建立:BC1600年;汤;盘庚迁殷。(2) 国家治理:设尹等官职。内外服制度:A、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
4、治相结合;B、 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商部族的首领;C、 以血缘为单位;D、 仅限于军事征服,比较松散;E、 方国联盟。(3) 文化:甲骨文是一种成熟文字;信史;青铜器(权力、阶级)4、 西周:(BC1046-BC771)(1) 建立:BC1046年;牧野之战;镐京;(2) 政治:分封制:A、含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分配制度B、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特点:a、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数量、位置),包括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古代圣王后裔。b、内容:以土地为核心,包括物资、武装和人口。(授土授民)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序列。d
5、、以地域为单位(掺沙子)e、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政治经济军事权利世袭的统治权征派赋役组建军队义务定期朝觐和述职缴纳赋役随从作战D、作用:a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周王成为天下共主。b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等级序列E、瓦解:a、时间:春秋战国b、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自身局限性;诸侯战争。c、表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称王;卿大夫夺权。宗法制A、含义: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继承制度B、目的:解决贵族在土地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C、特点:a、嫡长子继承制;b、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c、血缘
6、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D、作用:a、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形成贵族政治。b、血缘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实现家国一体;c、强化王权,强化大宗的特权地位。d、加强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E、现代影响:家庭建设;伦理道德;民族凝聚力;任人唯亲;家族势力礼乐制:生活化、具体化和形象化。(3) 经济井田制:A、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B、特点:公田和私田;集体劳动;与分封制相结合C、瓦解:a、时间:春秋战国;b、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各国变法,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c、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化。农业:木、石、骨、蚌,青铜农具很少
7、。手工业:青铜器;绢帛(三)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1、 政治: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列国纷争春秋五霸:争霸战争。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局部统一(2) 华夏认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2、 经济: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农业:A.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B. 水利工程:C. 小农经济a. 时间:b. 原因和条件: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d.评价: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
8、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朝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工商业: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私商成为商人主体;中心城市。(2)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目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A、 经济: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地主阶级;小农经济。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政治:a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提高军队战斗力 b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国君任免 中央集权趋势。C、社会管理:a强制拆分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分户令) 主观目的:增加税收(户税)客观效果: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什伍连坐。意义:3、 思想:百家争鸣(1) 背景: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促
9、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政治:士阶层的崛起;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文化:士人的活跃;私学的兴起。(2)主要派别及主张儒家A、 孔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思想核心:仁,即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教育成就: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 孟子(新兴地主阶级)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政治主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C、 荀子(新兴地主阶级)伦理观:提出“性本恶”。政治主张:礼法并施。道家A、 老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世界观:道是世界的本原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物极必
10、反、柔能克刚。(没有认识矛盾转化需要条件)政治上:无为而治,小国寡民。B、 庄子:(新兴地主阶级)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下层手工业者和平民)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子(新兴地主阶级)法、术、势相结合;中央集权;变法革新。(3)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拓展:1、 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1)原生性(本土性)、(2)整体性(多元一体)、(3)连续性(源远流长,延续至今)2
1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特征明显。(4)浓厚的部族色彩。考点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时空坐标二、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BC221-AD220)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1、 政治: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体制代替贵族体制;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2、 经济: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西汉开辟丝绸之路。3、 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文学成就突
12、出;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三、 知识梳理(一)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1、 秦的统一(1) 背景客观: 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B、政治分裂,经济发展受阻主观:A、地理位置优越 B、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 C、商鞅变法 D、远交近攻战略(2)过程:建立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东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统一全国:南征越族;控制西南夷;北击匈奴,修长城。(3)巩固统治: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君主专制:(皇权与相权;决策方式)a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讳)b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财政、行政、监察、司法)中央政府。 九卿:泛指;家国一
13、体。 B、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国家结构):郡县制a起源:春秋战国b内容:郡、县、乡、里C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D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其他措施:A、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B、 修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C、 统一文字、颁行法律、整顿风俗习惯。(3) 意义: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推动统一多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二)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 西汉:(BC202;刘邦;长安)(1) 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
14、想;与民休息。(2) 王国问题:(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根本原因:郡国并行制直接原因:景帝削藩表现:七国之乱(3)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建立内(中)外朝制度(决策与执行分开)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的选官制度(征辟制:专门人才,由中央向地方征召人才。) a、背景:军功爵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标准:德才、孝廉(通才)c、方式:地方官向中央举荐人才。(由下到上)d、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素质;满足了汉朝政府对官僚队伍的需要。 消极:“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任人唯亲,小集团。 D、刺史
15、:a特点: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州(州牧) b作用:加强中央集权。E、任用酷吏,打击地方不法行为。游侠经济:A、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盐铁官营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C、推行均输平准 调配物资,稳定物价,增加财政收入。D、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增加税收思想: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天人合一(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限制皇权)。 B、BC136年,设五经博士。(4)民族关系: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开辟丝绸之路。BC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 新疆归属中央政府。(5)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
16、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2、东汉:(1)建立:25年,刘秀建立汉朝,定都洛阳。(2)光武中兴: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经济:清查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保障农业生产。思想:重视儒学。(4) 衰亡:中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清议”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田庄经济;黄巾起义动摇了统治基础;军阀割据。3、两汉的文化(1)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
17、实情况。(3)医学战国至西汉之间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4).科技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拓展:1汉朝官僚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多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
18、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汉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限田、重农、抑商三个方面。(1)休养生息政策: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适当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使重农政策落到实处,对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2)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推行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重
19、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政治上将商人打入贱民行列,经济上重征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阻碍了商业的繁荣。 (3)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也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3汉代庄园(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王国。(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
20、,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董仲舒新儒学(神学化阶段;外儒内法)(1)君道无为: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2)德主刑辅: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二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3)天人感应: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
21、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 时空坐标:二、 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和孕育大一统条件的历史阶段。1、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文化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