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5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必修 中外 纲要 知识点 考点 讲义 详细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劳动工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19、P21】农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石制农具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手工业纺织业约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陶瓷业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冶金业距今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一)夏朝夏朝基本情况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制度世袭制:创立者
2、禹国家治理模式: 夏朝聚族而居。夏王称为“后”;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实行间接统治。文化夏历夏小正史料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商朝基本情况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制度经济:井田制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青铜器史料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商朝的国家特征: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三)西周: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今陕西西安)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制度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 木石骨蚌 工商食官文化:金文、青铜器衰亡(1)衰落: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2)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1.分封制:(1)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3)诸侯的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权
4、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评价: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局限性: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2.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即解决宗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的制度。(2)特点: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
5、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结构;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出现。【合作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分封制宗法制目的有效统治防止纷争范围国家内部宗族内部性质贵族分权制贵族继承制标准按照血缘(王族、古代帝王后代)和功劳大小(功臣)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男女不平等,嫡庶不平等)等级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天子地位天下共主天下大宗3.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2)表现:仪式、器具、称谓。(3)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
6、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四)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基本土地制度2.经济3.社会生活【链接选择性必修 2P57-58、P60】【合作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1)政治: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发达(3)文化:系统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二、经济发展与变化运动(一)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技术: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经营:由集
7、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qubi)【思考】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3)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4)影响: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经济上: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也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
8、的产生。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必修2P22】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1.必修2P36】(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39】(二) 变法运动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9、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2】(2)政治: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改革。2. 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主持了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2】3.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典型:商鞅变法5.评价商鞅变法(1)积极性: 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三
10、、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3)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 代表人物和思想:1. 孔子(1) 核心思想:“仁”关爱他人 (2)政治思想: 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整理五经,传世论语2.老子(1)世界观:“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要顺应自然(2)政治观:主张“无为而
11、治”、“小国寡民” (3)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三) 百家争鸣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1.条件:(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主观条件: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
12、史条件。 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政治策略:远交近攻。2.过程: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社会治理:(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充分体现出“家天下”、家国同治的点。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
13、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3.郡县制特点:(1)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垂直管理制度(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贵族政治转为官僚政治)4.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课堂探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4.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2)车同轨、修驰道(3)制定秦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
14、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特点: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4)编订户籍(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6)整顿社会风俗 5.其他制度(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更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0】(3)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7】6.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 1P62】(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15、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7.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2)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3)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4)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的暴政1.秦始皇时期:(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征发繁重,百姓不堪负重)阿房宫秦始皇陵(2) 刑法严苛,天下愁怨(激化社会矛盾)(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思考】焚书坑儒的认识: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
16、治统治。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思考】秦速亡的原因(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二)汉初的统治1.汉初政治:(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2) 郡国并行制:含义: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初铲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
17、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刘邦郡国并行-汉景帝削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4)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2.汉初经济(“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君权VS相权: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
18、开始提升。(3)选官用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察举制以孝廉、才能为标准,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作用: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4)监察制度: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主要监察目标郡国长官和豪强地主。(5)司法: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经济上:(1)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
19、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3)均输平准 (4)抑商征税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2) 意义: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新儒学的“新”的特点:“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以神学为外衣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知识链接】1.边疆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62】(1)民族关系: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治理北方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西面在河
20、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2.地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西汉:沿袭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2)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汉代察举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
21、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3)意义: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1)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2)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5.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1)法律制度:汉制成九章律。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7】(2)乡里制度: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裔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傲,
22、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链接选择性必修 1P101】(3)民间管理: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6.赋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和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链接选择性必修1P92】7.户籍:汉朝丞相主持工作,“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户籍散乱。【链接选择性必修1P98】8.基层组织:什伍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9.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10.生产工具:东汉末期的翻车。11.疫病救济: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东汉晚期,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链接选择性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