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8003181
  • 上传时间:2024-10-11
  • 格式:DOCX
  • 页数:97
  • 大小:12.0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5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必修 中外 纲要 知识点 考点 讲义 详细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劳动工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19、P21】农业河姆渡遗址出土石制农具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手工业纺织业约3 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陶瓷业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冶金业距今5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二、传说时代从部落到国家三、青铜时代夏、商、西周(一)夏朝夏朝基本情况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制度世袭制:创立者

    2、禹国家治理模式: 夏朝聚族而居。夏王称为“后”;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实行间接统治。文化夏历夏小正史料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商朝基本情况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制度经济:井田制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青铜器史料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等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商朝的国家特征:采用内外服制管理国家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三)西周: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今陕西西安)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制度政治: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 木石骨蚌 工商食官文化:金文、青铜器衰亡(1)衰落: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2)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1.分封制:(1)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3)诸侯的义务与权力: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权

    4、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评价:积极意义: 巩固王权,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局限性: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远离周王室的诸侯易叛乱,威胁西周的统治。2.宗法制:(1)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即解决宗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的制度。(2)特点: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5)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

    5、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了尊宗敬祖、重伦理的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形成世卿世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统治结构;导致重男轻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出现。【合作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分封制宗法制目的有效统治防止纷争范围国家内部宗族内部性质贵族分权制贵族继承制标准按照血缘(王族、古代帝王后代)和功劳大小(功臣)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男女不平等,嫡庶不平等)等级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天子地位天下共主天下大宗3.礼乐制度(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2)表现:仪式、器具、称谓。(3)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

    6、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四)商和西周的社会经济1.基本土地制度2.经济3.社会生活【链接选择性必修 2P57-58、P60】【合作探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夏、商、西周)(1)政治: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发达(3)文化:系统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 社会大变革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二、经济发展与变化运动(一)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性质:从奴隶制经济过渡到封建社会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技术: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经营:由集

    7、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3)兴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qubi)【思考】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封闭性 落后性 脆弱性 (3)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形式)(4)影响: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经济上: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根源。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也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导致了“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

    8、的产生。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手工业:(1)冶铁技术出现(2)分工更加细密。(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必修2P22】3.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1.必修2P36】(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39】(二) 变法运动1.背景:(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9、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2】(2)政治: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改革。2. 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主持了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2】3.意义: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典型:商鞅变法5.评价商鞅变法(1)积极性: 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三

    10、、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1)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3)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 代表人物和思想:1. 孔子(1) 核心思想:“仁”关爱他人 (2)政治思想: 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整理五经,传世论语2.老子(1)世界观:“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要顺应自然(2)政治观:主张“无为而

    11、治”、“小国寡民” (3)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三) 百家争鸣影响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1.条件:(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主观条件: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

    12、史条件。 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政治策略:远交近攻。2.过程: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3.社会治理:(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充分体现出“家天下”、家国同治的点。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控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

    13、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3.郡县制特点:(1)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垂直管理制度(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贵族政治转为官僚政治)4.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课堂探究】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4.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国家的统一。(2)车同轨、修驰道(3)制定秦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

    14、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特点: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4)编订户籍(5)迁徙六国贵族豪强(6)整顿社会风俗 5.其他制度(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更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0】(3)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7】6.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 1P62】(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15、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7.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2)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3)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4)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的暴政1.秦始皇时期:(1)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征发繁重,百姓不堪负重)阿房宫秦始皇陵(2) 刑法严苛,天下愁怨(激化社会矛盾)(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思考】焚书坑儒的认识: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

    16、治统治。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思考】秦速亡的原因(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二)汉初的统治1.汉初政治:(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2) 郡国并行制:含义: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汉初铲除异姓诸侯王,后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

    17、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刘邦郡国并行-汉景帝削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4)尊奉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2.汉初经济(“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2)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一)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君权VS相权: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

    18、开始提升。(3)选官用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察举制以孝廉、才能为标准,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作用: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4)监察制度: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主要监察目标郡国长官和豪强地主。(5)司法: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经济上:(1)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将铸币

    19、权收归中央(2)盐铁官营(3)均输平准 (4)抑商征税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内容: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2) 意义: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新儒学的“新”的特点:“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以神学为外衣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知识链接】1.边疆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62】(1)民族关系: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治理北方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西面在河

    20、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张赛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2.地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西汉:沿袭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2)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3.汉代察举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

    21、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3)意义: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1)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2)监察制度中央: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5.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1)法律制度:汉制成九章律。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链接选择性必修 1P47】(2)乡里制度: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裔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傲,

    22、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链接选择性必修 1P101】(3)民间管理: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6.赋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和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链接选择性必修1P92】7.户籍:汉朝丞相主持工作,“编户齐民”。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户籍散乱。【链接选择性必修1P98】8.基层组织:什伍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9.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10.生产工具:东汉末期的翻车。11.疫病救济: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东汉晚期,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链接选择性必

    23、修2P84】12.文化交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三、光武中兴(一)王莽篡汉1.西汉后期境况(背景)(1)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2)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3)社会:流民问题,社会动荡2.王莽改制(二)“光武中兴”1.背景: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河南)2.措施:3.结果:出现“光武中兴”(政局稳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东汉衰亡背景 :外戚专权、 宦官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四、汉文化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

    24、,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统一(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2)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3.五胡内迁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并非只有这五族,只是他们势力相对大些) (1)内迁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面临生存危机。(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内迁民族

    25、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4.八王之乱二、东晋与南朝1.士族崛起:资料卡片:东晋的士族制度(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

    26、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特点: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2.政治制度:(1)中央: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创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

    27、的资品。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特点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评价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面。3.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时期,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4.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1)黄籍与白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

    28、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2)“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人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5.江南开发【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1)原因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劳动力与技术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2)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手工业: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

    29、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众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激烈的民族冲突下需要以建立政权为生存前提,从而加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动荡。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淝水之战的影响: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

    30、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北魏孝文帝改革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 隋朝兴亡1.建立与统一: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改国号隋。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思考】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有哪些?长期分裂,人民要求统一;经济发展,要求突破分裂;士族衰落;民族融合;北强南弱;杰出人物2. 工程建设:(1)广设仓库;(2)兴建的洛阳城;(3)大运河【思考】隋唐大运河的影响(1)积极: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2)消极: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

    31、矛盾,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1)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 年,百越首领洗夫人被册封为谁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2)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4.隋朝统治的瓦解(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句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引发大规模起义。(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 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即唐高祖。2. 唐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为什么称为盛唐?(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三

    32、个方面进行思考)(1)政治统治【1】唐太宗:措施:轻摇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结果: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唐玄宗:措施:选贤任能,改革更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结果: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经济发展(1)农业:制造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大面积兴修水利。开辟大量荒田。(2)手工业:丝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陶瓷

    33、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瓷、唐三彩。(3)商业: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元通宝;市场发达,有固定贸易的场所、专门的管理官员。邸店柜坊、飞钱、夜市、草市;商人众多,有大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等;涌现一批繁华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等。(3)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东突厥:唐太宗时期大败东突厥汗国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回纥: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柔可汗西域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靺鞨唐玄宗时期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吐蕃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中期:唐蕃长庆会盟南召王多经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

    34、【链接选择性必南诏修1P61】羁縻府州制:是指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观念:华夷一体,民族平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争战割据+各族同化唐朝的民族交融方式:战争统一+设置机构+和亲联姻+册封爵位+会盟通好【思考】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有何意义?对当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启示?(1) 特点:政策开明包容;政策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 意义: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

    35、族国家的发展。(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原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节度使兵力不断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经过(755-763):755年12月,安、史于范阳叛乱;756年6月,叛军占领长安。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3)影响:破坏社会经济,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侵扰;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

    36、移。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补充拓展】藩镇割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藩镇相互征战,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影响了中央财政,但藩镇内部经济又有一定的发展。唐政府为解决藩镇问题,提高宦官权力,导致后面宦官专权乱政及党争不断(例如牛李党争)2.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经过: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

    37、朝的统治。(3)结果: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1)含义:自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中原地区之外,先后出现吴越、南唐、成汉等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2)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课堂总结】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时间制度方式标准趋势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血缘标准科学公平;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秦军功爵制中央任免军功汉察举征辟制自下

    38、而上推荐品行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授官初家世道德才能,后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才能学识(一)两汉:察举制察举制: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1、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2、措施: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4弊端:官员举荐多以个人喜恶、徇私受贿;被举荐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容易导致以地方长官为核心的私人势力集团日益膨胀,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二)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 背景:(1)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

    39、纵选拔权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2.形成: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3.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4.选官标准:初创时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选拔标准:门第、出身)5.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5.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6.评价:(1)积极: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消极: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三) 隋唐科举制:1.概念: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2.原因:(1)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

    40、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3)中央政府为打击士族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重视选拔人才。3.演变过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科举制的评价:积极:(1)采用更加公平的选拔方式,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2)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

    41、风气。(4)对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消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二、三省六部制:(皇权和相权)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及影响?(1)特点:集体宰相制(群相); 职权分明,互相制约。(2)影响: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成熟。三、赋税制度的演变赋税制度:(人丁财产)(一)曹魏、北魏:租调制(即按户征收粮和绢帛。)1. 租:土地税,征粮;(指田赋,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调:户税,征布帛,服兵徭役。(指户税(户调),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2.基础

    42、:均田制国家将掌握的大量无主荒土地分给农民3.内容:受田农民承当定额租调. 一夫一妻每年纳粟两石(田租)、每户纳帛或布1匹(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4.作用:抑制土地兼并,安置流民,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赋税收入,巩固统治。 (二)唐初:租庸调制1.含义:唐初建立在均田制(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基础上的赋役制度。2.内容:(1)“租”赋役征收对象为成年男丁(21岁59岁的成年男子),成年男丁每年缴纳定量的粮食叫做;(2)“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3)“庸”成年男子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3.作用:(以庸代役)相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

    43、担,也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特点: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三)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任用宰相杨炎)1.原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施两税法。2.内容: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夏秋两次纳税。3.特点:赋税征收以人丁和资产并重。(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4.影响:积极:(1)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消极: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44、农民负担沉重。【本子目小结】赋税制度的演变【知识链接】一、官员管理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1)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2)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3)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二、地方行政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 唐中期以后,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三、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1.法律(1)发展:唐高宗命人对永徽律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微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特点:礼法结合,对“孝”特别重视2.教化(1)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考点讲义详细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0318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