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教案(全册打包).rar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ord教案(2)
      • 10.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1.蜡烛的变化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2.铁钉生锈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x--点击预览
      • 3.制作汽水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4.化学家的研究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x--点击预览
      • 5.生物的遗传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6.生物的变异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8.消失的恐龙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 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doc--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精品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ord教案2全册打包.rar精品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ord教案2全册打包.rar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800032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15.44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4-10-08
10
文币
资源描述:
10用化石做证据10用化石做证据 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课标落实】【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来源: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来源:Z.xx.k.Com(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1.4 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消失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一课时。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历史提供了证据,还为思考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值。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过程。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命有关的话题。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动物和植物的概念,知道了动物和植物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认识了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通过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也初步认识了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通过化石来了解生物物种的相关科学知识准备。另外作为六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迁移能力等。因此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的生物博物馆为情境,带领学生通过观赏化石展品、分析比较、推理想象、阅读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短文等方法,建立以化石作为证据,认识和描述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建立这些灭绝的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证实科学假说,从时间维度纵向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历程。本节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博物馆中的化石,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所以探究技能培养的重点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他单元相比也有所改变,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具有严谨性、长期性、困难性等特点,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坚韧品质和伟大精神。【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 石的科学价值。2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3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南美洲和非洲的模型。学生材料:阅读资料。【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探究意图一、情境导入新课一、情境导入新课1介绍: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蔡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参观一个生物博物馆。设计意图:设计游览生物博物馆的情境契合本节课研究化石价值的环境需要,也更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二、探究化石的价值之一: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二、探究化石的价值之一: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1出示第一件展品。介绍:首先,大家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同学们对兽脚类恐龙有什么认识?知道哪些兽脚类恐龙吗?2学生汇报。(暴龙、美颌龙、棘龙)3出示第二件展品。介绍:接下来,介绍第二件展品,你能看出它是谁吗?(鸵鸟)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件展品,你有什么大胆的想法吗?1.学生对比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和鸵鸟的相似之处。2.学生通过观察其它恐龙的化石证明 鸟类起源于恐龙。设计意图:总结复杂且细致的考古复原过程,体会科学的论证有时是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感受考古学家的坚持和不易,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4学生汇报。(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5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完全具有伟大科学家的潜力。因为在 1870 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提出了跟你们一样的假说。但是同学们,假说是需要有证据才能成为定论的。你们的证据呢?或者你们希望看到什么证据?6学生回答。来源:7出示第三件展品。介绍:好,同学们都很有想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看看第三件展品。这件展品是 1996 年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这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身体像鸡一般大,尾巴很长。科学家给它取名中华龙鸟。仔细观察这具恐龙化石,你能发现什么与鸟类有关的信息吗?8学生观察,汇报。9播放视频。10 展示第 4、5、6 件展品。介绍:同学们,90 年代在我国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例如:中国鸟龙、孔子鸟、始祖鸟11思考:同学们,看到这几件展品,你觉得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12学生汇报。(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证据。)13小结:用化石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之二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之二: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急着看展品,蔡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你们认识他吗?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同学们了解这位科学家吗?2学生介绍。(大陆漂移说)来源:3谈话:是的。魏格纳在1912 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么同学们,假设这个假说是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将有可能在两块相连的大陆上发现什么?4学生汇报。(相似的物种、相似的岩层结构)5出示 7 号展品。介绍:嗯,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接下来蔡老师将为大家展示今天的7 号展品。这是一具中龙化石。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关于中龙的知识。6学生汇报。(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它是一种淡水爬行动)7教师补充:中龙的化石仅在非洲南部和南美洲的巴西1.学生思考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方法。2.学生利用南美洲和非洲模型,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化石,论证大陆漂移假说。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伟大科学假说的提出过程,通过思考、讨论和拼图活动,体会科学的论证的严谨性、长期性,感受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坚持和坚韧,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被发现。8引发思考: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中龙化石的发现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9学生汇报。(证明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合在一起的)10出示 8、9、10 号展品。介绍:除了中龙之外,科学家们还在横贯南部个大陆中发现了犬齿兽化石、水龙兽化石以及舌羊齿化石。11提问:所以同学们,参观完 7、8、9、10 号化石,你觉得化石又具有什么科学价值呢?12小结:用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三: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三: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1谈话: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聊一本伟大的巨著物种起源,它是达尔文在 1859 年出版的,当时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同学们知道物种起源的核心内容主要讲了些什么吗?2学生汇报。3介绍: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4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5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论。1学生通过回忆和分享,进一步认识生物的进化论。2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通过做笔记、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分享等方式,总结化石对生物进化论的论证价值。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化石在不同年代的地质层中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也为下一环节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做好铺垫。6学生汇报。7小结:用化石证明了生物进化论。四、感受生命的演化史四、感受生命的演化史1出示生命演化示意图。谈话: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化石推断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同学们看看这张生命的演化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或者感想?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设计意图:观察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提炼的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展示表达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感悟对地球上其他生 命 的 敬 畏 和 尊重。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设计意图:学会通过搜集资料、查找证据并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论证科学假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0用化石作证据 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化石 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证明了生物进化论 1蜡烛的变化1蜡烛的变化【课标落实】【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科学探究: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科学态度: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 课件。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探究意图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说说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是用蜡制作的?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生:蜡。生:蜡烛。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怎么用这块蜡,做一根小蜡烛,你觉得需要怎么做?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 PPT 出示步骤)(1)切碎蜡块;(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4)等待蜡油凝固。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 出示:(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提示: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生:把蜡块熔化生:切碎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蜡烛的制作。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上)6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述)(1)蜡烛有个小洞:哟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来源:.Com汇报交流发现。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2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形态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3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4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1)师: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2)师: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学生剥去蜡烛磨具外面的壳子,并相互展示小组制作好的蜡烛。学生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并填写记录表。学生交流发现生:火焰。来源:Z|xx|k.Com生:蜡烛熔化、凝固。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设计意图: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3)师: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4)师: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5)师: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6)师: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师: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相机板书:光、热、黑烟)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生:手靠近烫手。生:烛芯变黑。生:蜡烛变短。生:冒烟。学生说说其他发现。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 2 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 2 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7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8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 机 板 书:水 蒸 气、二 氧 化碳)学生仔细阅读要求。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学生汇报交流。全新认知。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2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来源:.Com学生讨论后交流设计意图: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1探究纸张的变化。(1)教师演示撕纸。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教师演示烧纸。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思考并交流。设计意图: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教师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来源:学|科|网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汇报交流。两类变化的认识。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蜡烛的变化 蜡块 蜡油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光、热 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水蒸气 二氧化碳 2.铁钉生锈2.铁钉生锈【课标落实】【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来源: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认识生活中防锈等技术的应用。【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铁钉生锈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1 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 2 课。通过本单元第 1 课蜡烛的变化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物质变化的种类。本课带领学生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钢铁生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 1/4 被锈“吃掉”。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让学生探究铁钉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易生锈”,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这些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本单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在对蜡烛变化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总体认识了物质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本课要引导学生对铁钉生锈现象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生锈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对铁锈的认识非常笼统、模糊。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锈铁制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铁锈和铁进行比较,明确认识铁锈是不同与铁的一种新物质,从而理解铁生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实验设计和探究的能力,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特别是实验设计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交流,积极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持续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积极表达分析结果,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联系对生活中防锈方法的观察,分析其中的防锈原理,体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铁钉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通过实验,知道铁与水和空气接触容易生锈,了解防锈的原理和基本方法。科学探究: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2会设计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科学态度: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来源:学,科,网2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反思,不断修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认识到铁生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防锈实例,寻找其中的原理,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学生材料:生锈的铁制品,不生锈的铁制品,放大镜,小锤子,砂纸,检测电路,铁钉,塑料试管,水,食用油,一次性滴管,标签,橡胶手套。【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探究意图一、认识生锈现象一、认识生锈现象1出示生锈的铁钉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铁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锈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2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表面有斑点)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1学生观察图片,描述铁制品生锈的现象。2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生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铁生锈的现象?(什么?哪里?)小结:看来,铁生锈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铁制品生锈的部分叫铁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铁生锈的问题。揭题:铁钉生锈。锈的现象。二、认识铁锈和铁的不同二、认识铁锈和铁的不同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了更准确地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比较。2出示材料:生锈的铁制品和没有生锈铁制品为了更好地实验,小组先讨论: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什么工具?交流观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及要点。(1)从颜色、光泽、硬度等方面进行比较。(2)借助小锤子、砂纸、放大镜等工具。3活动要求:由易到难,有序操作;小组合作,及时记录。实验时注意安全,避免皮肤直接和铁锈接触受伤。小组活动,及时记录发现。汇报交流。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比较?需要什么工具?2全班交流。3小组活动,研究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及时记录发现。4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铁锈和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铁锈和铁不同性质的比较,以及生锈危害资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意识到生锈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寻找生锈原因的迫切需要。铁锈是一种暗红色的疏松物质,容易剥落,它和铁有很多不同。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我们把铁生锈的变化就叫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 铁生锈有什么害处?(易断,强度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变成废品)说一说,读一读铁生锈危害的小资料。小结:铁生锈以后就会失去铁的特性,生锈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5阅读关于铁生锈危害的资料。三、探究生锈的原因三、探究生锈的原因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进行实验。来源:学,科,网各小组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假设,设计方便操作的实验方案。3交流实验方案,引导控制有水和无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等实验条件。1小组讨论,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2各组交流实验方案。3完善修正实验方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铁生锈环境的观察,提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作出对铁生锈原因的假设,并控制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实施,让学生能完整经历科学探4小组组装实验装置。(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5小结:铁生锈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分晓,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每天观察,及时记录变化,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4小组组装实验装置。究的过程,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铁钉生锈空气?水?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探究意图探究意图一、交流一、交流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1观察实验现象。设计意图:铁分析,得出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假设,我们认为生锈可能和水或者空气有关,并做了几组探究实验,让铁钉分别暴露在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的几种环境中,经过一周时间,实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我们来看一看。2观察实验装置,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来交流汇报。3根据实验出现的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关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为什么也有轻微的生锈现象?4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导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缺一不可。2.交流实验现象: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生锈非常轻微;一半浸泡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仅仅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锈;浸泡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3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也轻微生锈是因为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氧。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遇到水和氧气会生成氧化铁,也就是铁锈。通过这几组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引起铁生锈的原因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2出示实验装置的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采用了一小团细铁丝,把它们塞入试管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试管内外的水面齐平,记下水面位置。提问: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什么?1观察实验装置,分析讨论:为什么老师要采用一团细铁丝?为什么要把试管倒扣放入水中?试管内外水面为什么要调整到相平?2全班交流,根据目前设计意图: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生锈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形便于推入3出示实验装置,观察目前出现的实验现象,引导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4小结:生锈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其实是消耗了空气中的氧,生锈是一种氧化反应。5讲述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出现的实验现象水位有所上升,分析原因。3讨论:故事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试管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实验有效果,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觉。三、探寻方法,防止生锈三、探寻方法,防止生锈1生锈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生锈,铁变得疏松脆弱,失去了原来的特性,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生锈的原理出发,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生锈吗?来源:学,科,网 Z,X,X,K 2(出示图片)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方法防锈的?来源:3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吗?1交流防锈方法,可以切断水、切断空气等。2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3交流创想:防锈的其他方法,比如电镀等,在铁表面镀上比铁活泼的金属,让其生锈后形成保护膜,保护内部的铁。设计意图: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从生锈的源头上考虑,学以致用,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的其他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知,激发思维。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1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那种方法来防锈?1课外调查。设计意图: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缺失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去深入了解物品背后的科学,用探究的眼光、用解析的思维去寻找和发现。【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铁钉生锈空气水 附: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附:故事不要进入存放铁器的密室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教案(全册打包).rar》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精品 科学 新苏教版 六年级 上册 教案 打包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W教案(全册打包).rar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800032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