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册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995668
  • 上传时间:2024-10-0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102.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册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选择性 必修 册必背 知识点 考点 提纲 汇编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册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必背知识点考点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秦至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行政制度运行机制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家国同构);三公: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九卿: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廷议制度:重大事务公卿廷议,皇帝裁断;文书制度: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汉汉承秦制;中外朝制中朝:皇帝为首的决策机构外朝:三公九卿组成的执行机构东汉尚书台成为

    2、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机构称政事堂;(评价: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管军事,宣政院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相权

    3、逐步削弱直至废除,君权逐步加强并达到顶峰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秦郡县制(战国已有,秦全国推广;郡县两级,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影响: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体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汉汉初:郡国并行、推恩令; 东汉:州、郡、县(州由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州、郡、县隋州、县唐道、州、县(道由监察机构变为一级行政实体);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宋路、州(府)、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巡抚、巡按制

    4、;省、府、县清省、府、县;巡抚、总督制;3、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边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但容易产生割据;(2)犬牙交错: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区域内经济文化交流受限;(3)两大原则在历代都有运用,整体来讲,从秦到唐,犬牙交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错更为普遍;4、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特点:(1)地方行政区划层级逐渐增多,三级制最为普遍;(2)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3)高级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县级最为稳定;(4)高级行政区由虚入实,大多由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5)继承性与创新性:既

    5、沿袭前代制度,又不断改进、创新;5、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原因:(1)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2)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3)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逐渐增加;(4)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疆域的扩大;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1、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1) 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议事会-公民中抽签产生,准备决议草案,参与日常管理;陪审法庭-司法机关;官员-选举产生,一年一任,接受监督;(2) 形成与发展:梭伦改革-奠定民主制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民主制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6、3) 民主制特点: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权力制约、公民意识、人民主权(4) 评价:积极:激发了公民参政热情,推动了雅典经济、政治、文化繁荣;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局限: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参政,广大的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民主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民主性质的落后性: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封君封臣制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封君与封臣形成附庸契约关系;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国王控制力有限,只对直接领主负责。2、中古西欧政治特点:中古西欧社会特征前期后期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7、下,政治分裂,王权软弱,教权高于王权王权逐步加强,英法等国走向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农奴制盛行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赢得一定的自治权(10-11C)思想基督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兴办大学,文艺复兴(14-17C)推动思想解放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联邦制)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国家元首国王(世袭制,统而不治)总统(人民选举,对宪法负责

    8、)总统(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皇帝(世袭制,掌握实权)政体特点(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2)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议会分为上院(议员为贵族)和下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3)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集体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1)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是权力中心,由人民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内阁对总统负责);国会掌握立法权(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

    9、期两年);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之间彼此制衡(1) 总统掌握行政权,总统由议会选出,对议会负责(2) 议会掌握立法权,是权力中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3)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结果(1)皇帝掌握行政权、军权,是权力中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2)议会分为联邦议会(上院)和帝国议会(下院),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无实权;(3)民主是虚,专制是实,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内阁所有国家内阁都对权力中心负责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分期:(1) 民国时期(1912-1949):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北洋政府(19

    10、12.3-1928):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开端与发展(1919-1924);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9月1945年8月);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3)新中国成立以来分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 徘徊时期:1976-1978 社会主义建设

    11、新时期:1978-今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2)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中国古代改革作用及影响:政治: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b.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c.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e.有利于整顿吏治经济a.有利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c.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思想: a.有利于儒家文化传播; b.有利于社会和谐;C.对

    12、后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奠定基础.2、近代中国时代背景:政治:西方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时间还可写,如洋务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的开展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895 一战)、救亡图存;思想:西方思想的传入;其它:有识之士的推动和探索、政府政策的影响。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朝代制度依据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军功爵制军功西汉察举制、征辟制德才、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隋唐至清(1905)科举制才学、考试成绩2、 中国选官制度的趋势特征: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

    13、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3、 科举制对社会的积极作用:(1)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形成重学风气;(2)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3)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评价:特点:组织独立、自成系统;重奖重罚;以轻制重、位卑权重;监察机构的权利来自皇权;建立时间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有利于规范官员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有利于吏治清明;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1、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

    14、景:(1) 政党分肥制造成腐败泛滥,降低了行政效率;(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3)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亟需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4)启蒙思想的影响;(5)中国科举制的影响;(6)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2、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1)阶层广泛、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政治中立、忠于职守、纪律严明;(3)严格考核、职务常任、论绩晋升3、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积极: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为世界各国文官制提供了借鉴;消极:

    15、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文官层次多,易推诿扯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效率。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变革:1905年废除科举制,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13年初,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考试法,建立了公务员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 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培养经济等实用人才;不彻底,具有封建残余。3、 我国当前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积极意义:

    16、有利于实现分类管理;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增强政府机关的活力;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 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宋朝将理学实现渗透族规、家训之中,并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2、 古代中国法律的特点:(1)引礼入法,礼法结合;(2)重刑轻民,皇权至上;(3)法定特权,诸法合体;(4)家庭本位,伦理法制;(5)司法隶属于行政。3、 古代乡约教化

    17、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的基层治理;(2)有利于发展生产;(3)有利于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 罗马法的特点: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证据和司法程序;公平正义、内容广泛,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法官地位突出;涵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地;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不承认判例效力;立法和司法分工;涵盖法国、德国、日本等。3、 近代西方法律制定的基本特征:坚持权利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本质上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4、 新教伦理与教

    18、化的作用: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仍坚持基本教义,束缚人们行为;对不同意见者进行迫害。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1、 中国法治建设:1954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革时期,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首次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 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初期,艰苦奋斗劳模涌现;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90年代创文三大系列活动;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以德治国;200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

    19、交往1、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以和平交往为主;(2)由开放走向封闭;(3)由陆路转为海路;(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2、 朝贡体系特点:(1)政府垄断控制;(2)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4)以儒家价值为基础;(5)以和平交往为主。3、 朝贡体系影响:(1)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推动中外和平交往;(2)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3)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4、 丝绸之路的意义:(1)促进经济贸易发展;(2)促进文化思想交流;(3)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4)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5)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6)推动世界和平与

    20、发展,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1、 近代国家法产生的背景:(1)民族国家的产生;(2)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强调国家利益至上;(3)战争频发,人们渴望通过法律制度处理国家关系;(4)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理论基础;(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近代国际法形成的标志;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非战公约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未能制止二战发生。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时间:1947内蒙古自治区;195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

    21、.3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西藏自治区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有利于民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4)有利于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建国初期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50年代外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

    22、方针;(3)60年代外交:1961年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国家兴起的反霸反殖运动,中国支持但未参加;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4)70年代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5)80年代外交(全方位外交)(不结盟政策):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巩固发展周边外交关系(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2、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美国方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外交失败;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23、”,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西欧、日本的冲击;中国方面: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牵制对付苏联;推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1、 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规律:(1)由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2)由形制混乱到形制统一;(3)铸币权收归中央;(4)由金属货币到纸币;(5)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2、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金本位制(1816-1929);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1973);牙买加体系-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1976-今);3、 明白银货币化的原因:(1

    24、)商品经济的发展;(2)赋役折银征收,赋税改革的推动;(3)纸币具有弊端,白银更具优势;(4)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4、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作用:积极:有利于结束币制混乱局面,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稳定金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加强了金融垄断,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使英美控制了中国的货币金融,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1、 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3)关税自主权取得一定进展;(4)仍没有完全掌握关税自主权,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25、社会;2、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过渡,直至取消人头税;(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4)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5)人身依附关系松弛。3、 中国古代赋税改革的影响:(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 户籍制度:功能:征发民力;征发赋役;统计人丁;控制人民;特点:(1)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2)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逐渐分离;(4)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原因

    26、:中央集权强化;统治者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影响;2、 社会救济: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灾害频发;(2)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封建统治;(3)践行儒家仁政思想;3、 古代中国基层管理制度的特点:(1)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较为固定;(2)受宗法关系的影响,族规家法成为非正式控制手段;(3)利用连坐与保甲法的高压手段维护治安;(4)乡民、村民组成的治安力量起到补充官方治安的作用;4、现代中国基层群众自治

    27、制度的意义:(1)有利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 (3)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性;(4)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 (5)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 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1)自主权逐渐扩大;(2)基层治理不断完善,具有渐进性;(3)对内民主治理,对外独立自主;(4)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2、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积极:(1)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3)有利于促进经

    28、济发展;消极:(1)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2)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益成熟的原因:(1)借鉴西方、苏联有益经验;(2)改革开发的推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4)党和政府的重视推动;(5)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两河、尼罗河流域:种植大麦和小麦等; 中国:南稻北麦的精耕细作农业体系;古希腊:大麦、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美洲: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甘薯、马铃薯。2、 生产关系的变化:农耕和畜牧业出现定居,男子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属地位生产

    29、力发展,产品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出现3、 农业起源的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4、 农业出现的意义:(1)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南稻北麦;(2)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畜牧业为辅;(3)精耕细作;(4)个体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5)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土地兼并盛行;(6)经济重心逐渐南移;(7)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范围全球性;内容丰富

    30、性;欧洲主导性;过程双向性;结果两重性;时间长期性。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1)高产作物的引入,大大增加了中国粮食产量,缓和了粮食压力,促使中国粮食结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了人口增长。(2)美洲高产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中国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人口膨胀造成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3. 世界物种交流的影响:积极:(1)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美洲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 (3)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4)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联系

    31、的加强,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消极:伴随殖民掠夺,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疾病传播,开始了罪恶的“三角贸易”。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 粮食安全问题:(1)出现的原因:人口的激增;城市化、工业化加速,耕地面积的减少;对农业投资不足;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影响;粮食成为某些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的手段;(2)应对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立法;保护耕地资源;改进技术及加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厉行节约;2、食品安全问题:(1)出现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如化肥、农药、抗生素、添加剂等过度使用; 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 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不

    32、完善; (2)如何应对:加强立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精耕细作概念解读: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增加投入,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设施,积累农学理论,编写农学专著等。2、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概念区分: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商品经济以市场买卖和自由交换为特点;小农经济指规模小,家庭经营,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分散性。根据农民是否拥有土地,又分为自耕农经济和

    33、租佃经济;3、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于世界;(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5)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4、影响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政治:政局稳定,政府政策推动; 经济:农耕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群体:劳动工匠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改进; 其他:税制改革等国家对民众人身控制减弱;5、劳作方式发展:(1)农业劳作方式:集体劳作(商周时期井田制、东汉庄园经济);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庄园式劳作(罗马奴隶

    34、制庄园、中古西欧领主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2)手工业劳作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明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生产特点手工劳动 机器生产 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规模 较小 较大(中小企业) 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大企业) 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基础回顾: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35、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 成就 蒸汽机、火车、汽船等(蒸汽时代) 电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电气时代) 经济结构 轻工业为主(如纺织业) 重工业为主(如电力、石油、化工等) 进程 从英国开始,拓展到多国 多国同时进行,美德尤为突出 发明来源 技工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 近代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生产组织 工厂制度(中小企业) 垄断组织(大企业,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 侵华方式 商品输出为主(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在华设厂、对华贷款) 3.工业革命的影响:积极:(1)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

    36、增大;(2)城市化进程加快;(3)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4)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5)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生活质量提高;(6)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7)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消极:(1)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城市发展带来犯罪等社会问题;(2)资源过渡开发、环境污染等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3)壮大了欧美资产阶级实力,加快了亚非拉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过程。4、工厂制的特点:(1)工人实行倒班制;(2)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3)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4)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5、中国民族资本家实

    37、业救国精神的影响:(1)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2)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科学理论的进步: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2)二战和战后美苏争霸的刺激;(3) 政府政策的重视;(4)发展经济的需要; (5)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2、现代科技领域:计算机、人工智能、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技术等。3、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生产方式日益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了生产力;(2)劳作

    38、方式由粗放变为集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3)促进了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4)获取信息渠道增多,扩展了人类视野,推动了社会进步;(5)负面影响:如沉迷网络,个人隐私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核灾难等。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1、中国古代商业商周 商朝出现专业商人; “工商食官”(设官统一管理商人、工匠,为官府服务);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出现; 商鞅“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全国商品流通; 西汉时期,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隋唐到两宋 1、唐朝出现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北宋出现最早纸币;2、唐宋城市不同:空间:唐代实行坊市制;宋代打破坊市

    39、界限,出现街市,草市更加普遍;时间:唐代城市活动受到严格时间限制;宋代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功能:唐代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宋代城市经济、娱乐功能增强;3、宋代城市发展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工商阶层壮大,城市生活需要; 政府政策影响; 4、沿海港口城市在唐宋时期走向繁荣,政府设立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明清1、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商帮兴起; 工商业市镇兴起;金融:白银广泛使用,出现钱铺、庄票等;2、商业发展原因:经济:农业、手工业的繁荣;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策:一条鞭法等税制改革推动; 交通:交通

    40、便利;货币:新航路开辟,白银流入中国;3、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海禁、闭关锁国 2、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1)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4)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5)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3、古代商业契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原因: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易的繁荣;规范交易行为的需要;影响:(1)使社会商业行为受到规范和指导,减少了社会纠纷,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3)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1、 世界市场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

    41、成;(2)早期殖民扩张:17-18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C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1)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亚洲贸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门、长崎、马尼拉等地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出现商品贸易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3)商品种类增多:烟草、咖啡、可可、茶叶、香料、奴隶、鸦片等;(4)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19C中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19 C末20C初,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3、15C

    42、以来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威尼斯荷兰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英国伦敦);19 C末20C初,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法、美、德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美国纽约)。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列宁1917-19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国内战争爆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政治危机;主要内

    43、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办厂,个别企业可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前期:保障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损害农民利益,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手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探索;(2)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1924-1953)工业化:1928-1937,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化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发

    44、展工业;政府主导,指令性计划指导;原因:巩固政权;工业基础薄弱;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农业集体化:1927-1934,提高农业机器化程度(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筹集了资金;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斯大林模式:1936-1991,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侧重政治体制改革;1991苏联解体;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弊端暴露;1

    45、933-1939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恢复银行信用、调节工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C50-70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干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黄金时期);20C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危机(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凯恩斯主义失灵;20C80年代以来:各国调整政策,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采用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20C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3、国际贸易与金融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体系,世贸组织前身)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1945年,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世界中心货币地位;1973年体系瓦解。第10课 古代的村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3册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汇编.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99566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