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995578
  • 上传时间:2024-10-04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44.2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哲学与文化 统编 高中政治 必修 哲学 文化 重点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下载 _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本资料是根据2024年春最新教材整理的,适用于最新版教材哦红色字体为相比上一版本课本变化的部分 带为相对重要的知识点,仅供参考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基本理论)1、哲学的产生(P3)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P5)哲学世界观区别含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哲学家研究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有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特点系统化、理论化零散的、不自觉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

    2、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5-P6)世界观方法论区别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6-P7)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揭示的规律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为人

    3、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哲学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的基本问题(P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10-P11

    4、)(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的克服

    5、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伽森狄: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6、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略(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含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7、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7、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P11)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12)(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2)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

    8、)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9、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P1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P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P12)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自从有了马

    9、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3-P14)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15-P16)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1、自然界的物质性(P17)【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方法论】我们要尊重

    10、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21)【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P21-P22)【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意识的能动作用(P23-P24)【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

    11、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2、(P22-P24)【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7、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25-P26)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尊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3、,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发挥)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结合)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反对)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P28)【原理】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P28-P29)【原理

    1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P29)【原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或: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30-P3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

    15、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P3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P32)【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P34)【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发展的途径)(P34-P35)【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17、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新事物(P3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5、辩证否定观(P34)【原理】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

    18、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易错易混】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3、发展的方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4、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5、发展的过程: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6、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基本属性)(P36-P37)【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

    19、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我们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转化,防止矛盾向不利方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P38)【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

    20、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的特殊性(P38)【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9-P40)【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

    21、含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矛盾问题的精髓(P3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P41)【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

    22、统一。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P4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忽视支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标志性词语: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牵牛鼻子、突出任

    23、务、核心问题、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标志性词语:抓主流、识大局、全局意识、主体、主题、本质、辨方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适用情况:一般“做事情”时使用适用情况:一般“看问题,判断事物性质”时使用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42-P43)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9、坚

    24、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P46)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48-P49)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P50-P52)【原理】(1)

    2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阳阳老师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能说成“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分别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途径有两个。孤立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即脱离了他人和社会活动),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存在的(即一个人完成)。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绝对性)(P

    26、54)【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方法论】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4、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具有相对性)(P54-P55)【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确对待错误。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P56-P5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27、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1、

    2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61-P62)【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2、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P62-P6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

    29、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63)【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64)【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

    30、,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应先进的经济基础。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P63-P6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6、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P6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P65)社会发

    31、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8、社会发展的动力(P6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9、改革的性质、作用和根本目的(P65)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66-P68)【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

    32、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69-P70)(1)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

    33、作路线。(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做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观、价值观)1、物的价值: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客体(物)的属性和主体(人)的需要。2、人的价值(

    34、P71-P72)【原理】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73-P74)【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

    35、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75)(1)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3)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

    36、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77-P78)(1)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2)特点: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3)评价标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

    37、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6、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P81-P84)(1)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

    38、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易错易混】1、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P23)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还可以写:直接现实性)(P49)3、认识的特点: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56)4、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P53)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P77)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含义(P91)(1)广义的

    39、文化: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的产生(P9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9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

    40、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4、文化的核心(P9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P91)(1)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6、文化的载体(P92)(1)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2)作用:文化载体承载、

    41、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3)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7、文化的功能(P92-P93)(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对社会)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对民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

    42、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对个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P94)(1)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2)发展: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3、内部)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外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P96)(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

    44、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2)意义: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中华民族)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9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侧重文化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侧重文化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8)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

    45、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国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解决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P99)(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46、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100)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爱国主义的地位和作用(P100)(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全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995578.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