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指导: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ppt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指导: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ppt课件.ppt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写作指导: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ppt课件 2025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写作 指导 分析 论点 论据 论证 ppt 课件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返回目录学习任务学习任务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教材引入拿来主义的论点是:“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是批驳式论文,开头几段先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可耻行径及危害。论据出现在第3、6段:第3段论述一味地“送去”只会把家底掏空,让子孙后代无法生存的事实;第6段则用“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证明为何要“拿来”。文章第8、9段为了论证如何“拿来”,又提出论据,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再列举正确的“拿来”态度。第10段水到渠成地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这些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2、为支撑中心论点服务。题型题型1: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3一、论点与论据一、论点与论据(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以下几个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即中心论点。有的出现在文章结尾,多以“所以”“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词语为标志,收束全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如拿来主义开头先讲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引出“拿来
3、主义”。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如反对党八股(节选)。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4(3)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二)论据类型类型解说解说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件、确凿的数据、典型的事迹、可靠的史实等。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讲述道理,证明论点。【衔接教材】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举的门捷列夫制定的元素周期表被证实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
4、实的事例。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5类型类型解说解说道理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道理论据时不能歪曲篡改,要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精确证明论点。【衔接教材】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引用的马克思、毛泽东的论述。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6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二、分析论点与论据的两种题型及解题技法二、分析论点与论据的两种题型及解题技法 题型一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题型一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
5、 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常从“(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的角度设题。选项内容虽均为文外信息,但植根于文章本身,因文设题。这不仅要求考生要读懂材料的观点,还要辨明选项内容能否作为论据证明材料的观点。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7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观点“三步骤三步骤”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8例1 (2023年新课标卷)【材料见学习任务1例1】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2段观点的一项是()。选项选项定位后分析判断定位后分析判断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
6、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第2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上涨,直接支撑了第2段的观点。技法演示A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9选项选项定位后分析判断定位后分析判断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第2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B说的是藜麦价格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2段的观点相悖。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
7、,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与第2段的观点关联不大。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0选项选项定位后分析判断定位后分析判断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第2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2段的观点无关。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1题型二概括主要观点1.判断中心论点“五依据”方法方法解说解说依据中心论点的定义考生在分析一篇议论文
8、的中心论点时,可以根据中心论点的定义,先明确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然后看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见解和主张。依据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型特点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一般是判断句。考生只要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容易找到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没有用完整的判断句来表述中心论点,这要求考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根据内容提炼表述中心论点的判断句,或者用判断句的句型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2方法方法解说解说依据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提出的方式)中心论点在议论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固定。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引论部分的结尾或本论部分的开头: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总结中心论点;
9、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叙述作者的某一段经历后,归纳总结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作者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3方法方法解说解说依据中心论点与文章标题的关系作者在拟定文章标题时,总是想方设法地使它为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因此,考生可以通过文章标题推测中心论点。依据中心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考生要确认一个论点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最根本的是要看它是不是文中诸多论据所要证明的对象。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42.分析论据分析论据“三方面三
10、方面”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5例2 (2021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11、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6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
12、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7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还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
13、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8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19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的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
14、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0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
15、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
16、21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D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2解析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由第1段可知,文本先阐明规范网络行为的必要性,从而引出
17、第2段网络行为与网络文明意识的关系,进而阐明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的意义。然后提出应树立“什么样的网络规范”的问题,引出下文“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和网络行为的四种基准意识,从而论证了当代青年树立网络文明意识的必要性及要求。第二步,明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应对青年进行引导,而且要制定必要的网络规范”。第三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根据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网络立法”不是文章的论述中心。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只是文章论述的一部分,概括不全面。C是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论述的一部分,概括不全面。返回目录微专题
18、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3例3(2022年新高考卷)【材料见学习任务1例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B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
19、衡24解析A“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材料一只是说“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但材料中并未“分析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C材料三只是说霍译本具有这样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D“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这三则材料是出自不同文章的片段,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是“呈现出总分的结构”。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5教材引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行文思路清晰:导言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目的;正文第一部分引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经典理论文献中的原
20、文,论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部分驳斥了“四人帮”的谬论,论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三部分通过马克思和毛泽东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态度,论证了不能把革命导师的理论当成教条,要根据新的需要形成新理论,保证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第四部分论证了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要改变经实践证明了是错误或不符合实际的东西。题型题型2:分析行文脉络分析行文脉络(思路思路)、论证思路、论证思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反对党八股寻源,真题求证)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6思维开发思维开发一、行文脉络一、行文脉络(思路思路)和论证思路的区别和论证思路的区别
21、类型类型解说解说衔接教材衔接教材论证思路论证思路主要答如何论证中心论点观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步骤去论证观点。论证思路强调构思,除梳理主要观点外,还要考虑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说“木叶”的论证思路:首先,文首引用古诗句,引出本文论题木叶,指出“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并辨析“木叶”“树叶”“落木”等意象,阐明诗人的学习创造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其次,从“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入手,指出诗歌语言与一般概念的区别:暗示性。再次,以“木”为例,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和“木”暗示着黄色、干燥,从而阐明诗歌语言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相去无几的概念,却有
22、着一字千金之差。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7类型类型解说解说衔接教材衔接教材行文脉络(思路)行文脉络(思路)主要是答写作内容从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进的思路讲述清楚,要注意梳理主要观点。说“木叶”的行文思路:首先,文章的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现象)。其次,文章的第46段论述“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本质)。最后,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
23、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总结)。续表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8二、分析行文脉络二、分析行文脉络(思路思路)、论证思路题答题、论证思路题答题“三步骤三步骤”第一步第一步:明确题型。明确题型。审清题干要求,找出答题范围和答题要求,分清题干是要求梳理行文脉络(思路)还是分析论证思路。如果是考查论证思路,则需要结合相关论证知识来组织答案。第二步第二步:分析思路。分析思路。先以段为单位仔细阅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把各段段意归纳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还要破除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主要表现为:总以为议论文的结构都是
24、“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总以为段落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议论文的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式,认真结合具体文本来思考。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29 此外,论证思路题表面上看是“分”的问题,但其实是“并”的问题:文章中哪几段可以合并为一层?段落中哪几个句子可以归为一类?论述类文本段落并不多,这个“并”说到底是文章中间段落的合并问题。如何“并”?就是把有共同意思的内容归到一起,例如,中间段落如果是并列关系,完全可以合并为一层。第三步第三步:规范作答。规范作答。
25、这里的规范答题包括两点:一是指明内容,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依次进行陈述;二是添加次序词语,答题时为讲清楚思路,需要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接着”“紧接着”“接下来”“最后”等表次序的词语,使答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返回目录微专题微专题1力与物体的平衡力与物体的平衡30教考衔接教考衔接教材寻源教材寻源1.请分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行文脉络。方法方法解说解说梳理主要观点(正文第13段)先阐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正文第45段)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