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 上传人(卖家):QXX
  • 文档编号:7986673
  • 上传时间:2024-09-27
  • 格式:PPTX
  • 页数:97
  • 大小:11.6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 单元 认识 社会 价值 选择 ppt 课件 2025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统编 必修 哲学 文化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价值观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与实践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

    2、范畴。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联 系: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A.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B.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在头脑中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

    3、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物形象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理性认识A.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B.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理性认

    4、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发展、深化依赖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形成方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内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

    5、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含义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思考:思考: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

    6、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1.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2.秋收起义3.杂交水稻的培育4.老师讲课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变革社会的实践例如:革命例如:革命(在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改革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实验活动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革试点)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艺术、医疗等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一、认识与实践4、实践的形式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

    7、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分析:实践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

    8、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总结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小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1.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通过实

    9、践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从别人那里获得通过实通过实践获得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认识的途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从无到有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必须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能继续深化发展认识。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通过学习他人。如何理解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考:为什么

    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例:例: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抗击疫情的需要。抗击疫情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例:例:各种科学各种科学仪器、探测工仪器、探测工具等。具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例:培训提高果农生产能力。培训提高果农生产能力。抗击疫情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抗击疫情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等。公共卫生意识等。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由浅入深、“深化和发展“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

    11、展的动力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检验认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思考】所有【思考】所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知识补充】认识的

    12、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规律。认识指导实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侧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从浅到深”“深化和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

    13、露一切欺人和自欺。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

    14、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易错点 1、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错: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错: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错:实践决定认识。)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错: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5、.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错、没有正确意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6、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错、单个人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7、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错、是唯一来

    15、源)8、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7 每日一练1.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的含义:(1)跨周期调节是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或称为总需求管理政策)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从数个经济周期的角度来施策,以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2)逆周期调节是指一国政府从一个经济周期的角度,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跨周期调节旨在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系统性风险等长期性问题,更加关注传统经济周期之上的长周期、大环境变化,逆周期调节的目的是降低传统经济周期的波动性,逆经济周期而动,在面对经济

    16、下行压力时积极托底,在经济发展过热时适度降温。基础落实认识论1.认识的含义、形式与阶段、两个阶段的关系2.实践的含义3.实践的特点以及每个特点的具体含义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S: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两条需要详细记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正确正确和和错误错误之分。之分。真理真理谬误谬误相符合相符合不符合不符合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客观对象客观对象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形式内容对象性质一、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

    17、观性思考: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注意: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一、真理是客观的思考1:人的认识为何存在差异性?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2:对同一确定对象有多个认识,是不是每个认识都是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嘴大嘴大”(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

    18、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要等都无必然联系。要等都无必然联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表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一,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不。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不在于他的权位高低,而取决于他有没有科学的态度。在于他的权位高低,而取决于他有没有科学的态度。第二第二,在真理标准上人人平等在真理标准上人人平等。对任何人来说,社会实践都是。对任何人来说,社会实践都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三第三,在真理的作用上人人平等在真理的

    19、作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否则。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否则迟早会受到惩罚。迟早会受到惩罚。“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中,不存在相互矛盾的不同真理。”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要都无必然联系。这是真理吗?真理只有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嘴大”(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练一练归纳: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重点)【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总 结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

    20、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3.真理属认识范畴,但并非认识都是真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真理就会变成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三角形内角三角形内角=180=180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180180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180

    21、180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思考: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1、“武松打虎是英雄”2、“先在城市夺取政权”辨析:这些认识对不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古代:打虎为民除害,是英雄;现在:老虎是保护动物,打虎 是违法犯罪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真理是主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真理是主客观具体的统一 2、真理是具体的(具体性)例:天下乌鸦一般黑,是不是真理?澳洲、印度等有的乌鸦是白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二、

    2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注意:不能改为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判断:判断:1.1.真理是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统一()2.2.认识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3.我们要不断我们要不断超越历史条件超越历史条件,推动认识发展,推动认识发展()()2、真理是具体的(具体性)P54P54倒二段倒二段 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如果我们不顾如果我们不顾过程过程的推移,不随着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

    23、的认识,或者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出历史条超出历史条件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件之中,真理就变成谬误真理就变成谬误。(P54P54倒二段)倒二段)例: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个孩子好!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具有绝对性;01 01 真理

    24、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02 0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和逐步深化,真理又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具有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相伴而行误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P54P54末末段段超出具体的时空和条件,超出具体的时空和条件,真理真理就会就会转变成谬误转变成谬误,可见:,可见: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不容混淆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

    25、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谬误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拓展:拓展: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分:真理与谬误真真 理理谬谬 误误区别区别联系联系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

    26、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3)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名言:名言:真理之川往往从错误之沟渠中流过真理之川往往从错误之沟渠中流过泰戈尔泰戈尔 (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存在)注意:注意:1 1、任何真理都是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绝对性(客观性、唯一性)和(客观性、唯一性)和相对相对性性(条件性具体性)的统一。(条件性具体性)的统一。2 2、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伴而行相互依存,相伴而行的。但是的。但是不能说不能说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相互包含、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

    27、的,因,因为真理和谬误是界限分明严格区别的。为真理和谬误是界限分明严格区别的。3 3、真理一经确定只能被超越,不能被否定和推翻。、真理一经确定只能被超越,不能被否定和推翻。4 4、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的,所以题干中说真、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的,所以题干中说真理可以理可以超越条件限制、否定条件、推翻条件超越条件限制、否定条件、推翻条件都是错都是错误的。误的。真理的属性客观性、唯一性条件性具体性表明:真理是绝对的表明:真理是相对的 结论: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的统一小结:(1 1)真理和谬误是真理和谬误是对立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的。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规律的正确反映正确反映,谬误

    28、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谬误是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歪曲反映反映;二者泾渭分明,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二者泾渭分明,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2 2)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的一面,表现在: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中包含着谬误。拓展:拓展: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注意: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注意:真理是

    29、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条件、范围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条件、范围和程度上,真理是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反映,在这个程度上永和程度上,真理是对客观现实正确的反映,在这个程度上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种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体系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种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体系中,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中,所以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可能变为谬误,所以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能变为谬误,所以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归纳:2.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原理(重点

    30、)【原理内容】: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不断追寻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

    31、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思考:人们对新冠病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吗?这说明了认识具有什么特点?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的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发展的有限性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无限性。上升、前进、发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注意:(1)认识不是一

    32、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3、认识具有上升性波浪式前进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归纳: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及方法论(重点)【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主客观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

    33、复才能完成。(侧重次数)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的过程。(侧重广度)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侧重深度)【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

    34、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课堂小结11.6每日一练 T2(1)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2)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资产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4.实体经济的重要性(1)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实体经济是发展的主体和基础(3)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35、6.主责主业 从个人的角度,指主要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从企业的角度,指企业的主要职责和主要业务方向重点时政补充: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完善主责主业制度,推动主责主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名词注释:国有企业主责主业:所谓主责,是指企业的战略定位、重要使命、核心功能和重大责任;所谓主业,是指企业按照主责要求开展,并经国资监管机构核定的主要经营业务。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社会历史的本质回顾第二课知识:劳劳动动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6、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整个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发展史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人类历史是由社会实践构成的历史(劳动即社会实践,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论: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改造自然自然的的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实践实践变革变革社会社会、调整调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实践的实践创造创造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实践的实践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经济经济领域领域政治政治领域领域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领域领域构成衣食住行的生产等党的二十大召开等

    37、教育、科学、艺术等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社会历史领域何者为第何者为第一性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l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含义含义:社会的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过程过程(物质方面)(物质方面)内容内容:主要指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自然地理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等物质方面。环境、人口等物质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全部社会生活领域

    38、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含义:含义:社会的社会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过程过程(精神方面)(精神方面)内容:内容:包括包括政治政治、法律法律、道德道德、艺术艺术、宗教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和自发形成的的风俗风俗、习惯习惯。l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思考: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一变化,是不是社会意识立刻跟着就变?l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仍存在落后愚昧思想;l 30年代落后的中国,共产党主义思想却能在中国生根。这说明什么道理?(2)

    39、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于社会存在落后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了新中国。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什么作用?原理内容原理内容方法论方法论(1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会存在的反映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社

    40、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性质性质上)上)要求我们要求我要求我们要求我们从社会存在出们从社会存在出发,实事求是。发,实事求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过程过程上)上)(2 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落后于社会存在,有社会存在,有时又会时又会先于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完不完全同步全同步性性)要树立正确的社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误的社会意识。落后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阻碍作

    41、用用,先进的先进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作用。(反作用反作用)原理总结: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决定)社会社会存在存在 (反作用)(反作用)社会社会意识意识促进促进阻碍阻碍物质物质资料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人口人口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风俗、习惯辨辨 析析1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是不依赖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是不依赖于社会存在的。注意:相对独立性是指社

    42、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注意: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2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注意: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注意: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注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注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前者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后者属

    43、于唯物论知识。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前者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后者属于唯物论知识。4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和推动社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和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会存在的发展。注意: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和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注意: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和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形态的更替。(3)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

    44、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注意: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吃穿住用行等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1)含义谁来改造劳动者怎么改造生产工具改造什么劳动对象生产力生产资料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角度科技、人才培养等;生产关系角度: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等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方法论: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含义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l 比如: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

    45、”制度、退休政策等。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组织(如: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设施(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机构,等)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政治法律制度(如:人大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XX法等)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方法论:注意: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A A 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B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C

    46、C 民法典民法典D D 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E E 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制度F F 大机器生产大机器生产G G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H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I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K K 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经营权分置置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注意:注意:社会的社会的基本矛

    47、盾基本矛盾社会社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判断适合的标准:能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以促进生产判断适合的标准:能否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力的发展。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两对基本矛盾和规律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n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n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n是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方式变化社会形态变化生产力变化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经济基础变化引起上层建筑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制约并依赖服从于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48、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一般发展过程高级低级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思考: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正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中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考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动力)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二、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那么,是什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被剥削阶级反

    49、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

    50、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产力,推动社会发展。(1)阶级社会二、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2)社会主义社会二、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地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注意:q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q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q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二、3.共产主义的目标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986673.html
    QXX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