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pptx》由用户(QXX)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ppt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 单元 认识 社会 价值 选择 ppt 课件 2025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统编 必修 哲学 文化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价值观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与实践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
2、范畴。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联 系: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对错之分。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A.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B.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将各种感觉加以综合,在头脑中形成反映该事物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感性形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对过
3、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事物形象的再现物形象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理性认识A.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B.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对事物的本质、共性的概括和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或断定是从已有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注意: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二者相互转化的说法是错误的;理性认
4、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也是错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发展、深化依赖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认识与实践2、认识的形式和阶段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形成方式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概括内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地位 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
5、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 物质性活动。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一、认识与实践3、实践的含义桥梁【客观】设计方案【主观】修建桥梁【实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思考:思考: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
6、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判断下列实践活动属于什么形式?1.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2.秋收起义3.杂交水稻的培育4.老师讲课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例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变革社会的实践例如:革命例如:革命(在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改革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实验活动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例如:自然科学试验(如太空育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种试验);社会科学试验(如改革试点)革试点)注意:实践除了三种基本形式之外还有其他形式,例如教育、艺术、医疗等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一、认识与实践4、实践的形式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
7、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可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分析:实践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
8、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一、认识与实践5、实践的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总结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小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1.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通过实
9、践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从别人那里获得通过实通过实践获得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认识的途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从无到有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必须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能继续深化发展认识。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通过学习他人。如何理解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考:为什么
10、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例:例: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抗击疫情的需要。抗击疫情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例:例:各种科学各种科学仪器、探测工仪器、探测工具等。具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例:例:培训提高果农生产能力。培训提高果农生产能力。抗击疫情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抗击疫情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等。公共卫生意识等。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由浅入深、“深化和发展“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
11、展的动力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桥梁)主观认识客观世界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检验认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实践认识认识实践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思考】所有【思考】所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认识对实践的指导都一样吗?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双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知识补充】认识的
12、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规律。认识指导实践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侧重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无到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从浅到深”“深化和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
13、露一切欺人和自欺。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决定认识的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
14、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识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论)易错点 1、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错: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错: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错:实践决定认识。)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错: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5、.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错、没有正确意识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6、实践具有社会性,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错、单个人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7、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错、是唯一来
15、源)8、科学理论是检验认识的标准。(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7 每日一练1.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的含义:(1)跨周期调节是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或称为总需求管理政策)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从数个经济周期的角度来施策,以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2)逆周期调节是指一国政府从一个经济周期的角度,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跨周期调节旨在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系统性风险等长期性问题,更加关注传统经济周期之上的长周期、大环境变化,逆周期调节的目的是降低传统经济周期的波动性,逆经济周期而动,在面对经济
16、下行压力时积极托底,在经济发展过热时适度降温。基础落实认识论1.认识的含义、形式与阶段、两个阶段的关系2.实践的含义3.实践的特点以及每个特点的具体含义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S: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这两条需要详细记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有正确正确和和错误错误之分。之分。真理真理谬误谬误相符合相符合不符合不符合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客观对象客观对象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形式内容对象性质一、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
17、观性思考: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注意: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一、真理是客观的思考1:人的认识为何存在差异性?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2:对同一确定对象有多个认识,是不是每个认识都是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2.真理的基本属性:客观性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嘴大嘴大”(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
18、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要等都无必然联系。要等都无必然联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表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一,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在对真理的认识上人人平等。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不。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不在于他的权位高低,而取决于他有没有科学的态度。在于他的权位高低,而取决于他有没有科学的态度。第二第二,在真理标准上人人平等在真理标准上人人平等。对任何人来说,社会实践都是。对任何人来说,社会实践都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三第三,在真理的作用上人人平等在真理的
19、作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否则。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否则迟早会受到惩罚。迟早会受到惩罚。“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于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中,不存在相互矛盾的不同真理。”真理与认识主体的身份、地位、学识、职业、人数多寡、主观需要都无必然联系。这是真理吗?真理只有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嘴大”(权势大、地位高)真理多。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练一练归纳:1.真理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重点)【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总 结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
20、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3.真理属认识范畴,但并非认识都是真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真理就会变成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三角形内角三角形内角=180=180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180180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180
21、180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吗?思考: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1、“武松打虎是英雄”2、“先在城市夺取政权”辨析:这些认识对不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古代:打虎为民除害,是英雄;现在:老虎是保护动物,打虎 是违法犯罪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真理是主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真理是主客观具体的统一 2、真理是具体的(具体性)例:天下乌鸦一般黑,是不是真理?澳洲、印度等有的乌鸦是白的。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二、
2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注意:不能改为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判断:判断:1.1.真理是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统一()2.2.认识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3.我们要不断我们要不断超越历史条件超越历史条件,推动认识发展,推动认识发展()()2、真理是具体的(具体性)P54P54倒二段倒二段 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如果我们不顾如果我们不顾过程过程的推移,不随着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
23、的认识,或者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出历史条超出历史条件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件之中,真理就变成谬误真理就变成谬误。(P54P54倒二段)倒二段)例: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个孩子好!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注意: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性,真理只有一个。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定的条件下,真理是确定不移的,这可以看出不移的,这可以看出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具有绝对性;01 01 真理
24、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02 0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断向前发展和逐步深化,和逐步深化,真理又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具有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相伴而行误区: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P54P54末末段段超出具体的时空和条件,超出具体的时空和条件,真理真理就会就会转变成谬误转变成谬误,可见:,可见: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真理与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不容混淆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
25、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统一谬误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拓展:拓展: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区分:真理与谬误真真 理理谬谬 误误区别区别联系联系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1)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