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第4-6课).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第4-6课).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第4-6课 人教版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学设计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与劳作方式的变化。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共有三个子目:“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在中外历史上,人类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工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改进了耕作方式,推动了
2、手工业的发展。劳作方式是劳动过程中采取的组织形式,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人类的劳动组织形式,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古代农业出现过集体劳作、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出现过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本课的重点为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农业方面涉及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工具的演变历程。手工业方面讲述了纺织业、制瓷业、金属冶炼业三个行业中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本课的难点为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传统农业耕作图和现代农业耕作图)教师根据两幅图片,分析是什么使得我们的
3、生产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农业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从曾经靠天吃饭到机械化生产的今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精彩课堂主题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课件展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图)教师结合图片以及教材本目内容,分析在不同时期农具的发展情况。学生(1)石器时代时间:原始社会。材料:石、木、蚌等,以石器为主制作: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2)青铜时代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背景:人类逐渐掌握青铜冶炼技术。出现标
4、志:司灵感袅来须珍惜世界最早:西亚、北非地区。中国最早: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3)铁器时代出现、传播: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并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整理归纳出在不同阶段耕作工具的演变情况,培养学生获取、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件展示曲辕犁结构图)教师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铁制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汉代发明了犁壁,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在唐朝的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耕犁基本定型
5、,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经使用金属。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金、铜等以纯粹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后来,人类学会冶炼铜(又叫红铜),但纯铜质地柔软,制成的工具不及石器坚硬,所以金石并用,石器在生产上仍占主要地位。考古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金石并用时代,又称铜石并用时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配合四羊方尊、青铜农具图)教师 为什么青铜农具没有大规模普及?学生 青铜资源有限,铜的产量少,比较贵重;自身硬度问题无法在生产中广泛运用。(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孟子曾问陈相说:“许子以釜甑爨(cun)
6、,以铁耕乎?”这说明当时“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牛耕在战国时期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教师 为什么铁制农具会大规模推广?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1)原因:质地坚硬、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2)影响:提高农具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奠
7、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设计意图 使学生认识到农具材质的不同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有所认识。 (课件展示灌钢法制作过程)天工开物中灌钢法炼制钢铁的场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灌钢法就是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铸成钢材。这一技术多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造中,表明当时科学技术已经转化为生产实践。教师 古代的耕作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是推动耕作工具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源,我国古代历来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
8、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同时,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在灌溉工具的发展历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又展现出了怎样的生产智慧?(课件展示图片)翻车 筒车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和明清时期出现的风力水车进一步提高了灌溉效率。教师灌溉工具的发展趋势怎样?学生 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动力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教师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
9、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生 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用水。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了解历史上不断迭代的灌溉工具,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感受古人的智慧。误区警示 筒车和翻车都是灌溉工具,二者最大的不同是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不用人力,而翻车要用人力将水从低处汲到高处。学法指导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并对精耕细作的农业
10、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灌溉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课件展示圈厩、马槽、马鞍图)教师畜牧工具是怎样发展的?学生 捕捉、驯化工具:弓箭、网、马鞍等。驯养禽畜条件:圈厩、马槽等。教师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知识小结 古代农业工具的变化特点以耕作工具为主:不断演变,且越来越先进。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古代文明区域都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持续
11、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主题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配合课件展示讲解)中国的纺织技术闻名于世。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件展示表格)类别时间发展情况古代中国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汉代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
12、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古代纺织工具的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课件展示材料)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一带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
13、之土”。教师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元朝棉纺织业能够迅速发展,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学生(1)原因: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2)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一个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人物故事 黄道婆: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幼时为童
14、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课件播放陶器制作的视频)教师 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请同学们观看陶器的制作过程并阅读教材,完成表格的填写。(课件展示表格)时间制瓷工具用途原始社会泥条盘筑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坯车转动速度,控制坯件的薄厚南朝匣钵防止在烧
15、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坏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支钉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经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课件展示材料)材料: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那一朵大玫瑰,真叫人又惊又喜,金色的小鱼儿争艳打斗在杯底。遐想中我愿这-疯狂的纷争缓缓平息。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灵感袭采须珍惜请用这精美的中国瓷杯。瞧那儿,红色的天幕颇不宁静,有一位矜持女郎心底难测,碧玉般的柳眼里,闪动者天真与憧憬。给我倒杯茶吧,艾兰小姐。-摘编自法波德莱尔给我倒杯茶(课件展示瓷制品图)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瓷器的发明也是中华民族
16、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本身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有时也被称为“瓷国”。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认识中国的瓷器是世界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引申关联 唐宋时期瓷器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获得“瓷器大国”美誉。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量更大。(配合课件展示讲解)教师 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金属冶炼的工具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准。(课件展示表格)方式工具作用锻打(小型)土炉熔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锉磨平金属铸造(大型)坩埚熔化金属原料范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东汉水排
17、水力冶铁鼓风工具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水排的介绍和复原模型,思考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的条件有哪些,水排发明有何作用。(1)条件汉代南阳冶铁业发达。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作用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冶铁业的发展。(课件展示表格)类别时期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约3万年前骨针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纺轮纺织工具汉朝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元朝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制瓷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坯车制坯南朝匣钵,可防止坯件污损唐宋支钉,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冶炼工具商周,战国土炉、锤、锉、坩埚、范等东汉水排主题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配合课件展示讲解)在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们采
18、用集体劳作的方式来保障生产。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课件展示表格)类别原因代表集体劳作生产工具简陋(石、木等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个人力量有限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家庭式劳作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统治者的鼓励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氏族部落解体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课件展示材料)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摘编自孟子
19、滕文公上阅读材料,分析集体劳作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学生集体耕作有利于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课件展示男耕女织图)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1)积极: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保障了封建国家的税收(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来源)。(2)消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简单的生产分工和劳动工具难以产生技术上的突破;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阻碍社会进步与转型)。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分析材
20、料,认识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式劳作取代集体劳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易混辨析(1)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的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不是为了市场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2)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农业经济形式。小农经济实行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经营规模较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地,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的一种形式。除了自耕农经济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租佃经济。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自耕
21、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学法指导 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课件展示西欧庄园、坞堡图)教师 阅读教材,结合图片完成下表。(课件展示表格)农业庄园式劳作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战乱及土地兼并,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特点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自给自足,经济生产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庄园主代表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中古西欧:大量农奴或农
22、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中国魏晋南北朝:坞堡兼有军事功能和庄园经济色彩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异同。(课件展示表格)异同类别小农经济庄园经济不同土地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积极性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赋税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相同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到剥削古代中国手工业存在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三种形态,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并分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课件展示表格) 种类出现生产经营模式产品流向地位与影响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98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