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pdf》由用户(看岸上风景)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安徽省 萧县 第一 防腐工程 公司 招聘 笔试 冲刺 答案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下载须知】:1,本套练习包含以下题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常识判断题、数量关系题、判断推理题和资料分析题等题型;共135道。2、本套试题根据常见招考题总结归纳,主要用于练习答题思路和拓展知识面。3、本套试题非考试真题,且与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无关。一、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1、虽然中国现行文物法规中还缺少直接针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条款,虽然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和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还不能简单对接,但是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充分证明,文物法的
2、基本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本质是相同又相通的。这段文字讨论的问题是()。A 中国现行文物法规有哪些主要特点 B 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性 C 怎样看待中国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 D 中国文物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文段主要论述的是中国文物法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作者的观点是“文物法的基本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文物工作的方针,完全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故文段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文物法是否适用于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因此D项正确。2、一箭多星是指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多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3、的技术。与传统的单星发射相比,一箭多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火箭运载能力,提高发射效率,降低发射成本。一箭多星发射技术难度较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2015年我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首飞任务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2022年,我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共搭载22颗卫星,创下我国一箭多星任务最高纪录。关于一箭多星,文段没有提到的是:A基本含义 B世界纪录 C效率优势 D中国实力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项,根据“一箭多星是指一枚运载火箭同时或先后将多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技术”可知,文段介绍了一箭多星的“基本含义”,表述正确,排除;B项,文段没有提到一箭多星的“世界纪录”,
4、无中生有,当选;C项,根据“与传统的单星发射相比,一箭多星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火箭运载能力,提高发射效率,降低发射成本”可知,文段介绍了一箭多星的“效率优势”,表述正确,排除;D项,根据“2022年,我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共搭载22颗卫星,创下我国一箭多星任务最高纪录”可知,文段介绍了一箭多星的“中国实力”,表述正确,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人民日报一箭发射22颗卫星,如何实现?3、设立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无需 _,而是直接运用北京成熟的12345运行机制,“吹哨”各部门,实行“接诉即办”。专线的设立,既能高效处置群众诉求,又节约了资源,
5、可谓 _。第1页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7917e166e210726a7d642d0e3e8ac3da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另起炉灶 一举两得 B 自立门户 两全其美 C 剑走偏锋 开源节流 D 重整旗鼓 一箭双雕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无需而是”表反义并列可知,横线处成语应表达直接运用北京成熟的12345运行机制即可,不需要再重新设立一个,A项“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B项“自立门户”指成家自立,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剑走偏锋”指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
6、制胜,D项“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均不符合文意,排除。第二空,根据“既能高效处置群众诉求,又节约了资源”可知,横线处成语应表达一件事情有两方面的好处,A项“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能同时得到两方面的好处,符合文意,当选。B项“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不符合文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12345设专席,为未成年人保护加码赋能4、枇杷味道鲜美,有人吃枇杷的目的却是因为听说它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大多数人的对枇杷的印象也应该是停留在“川贝枇杷膏”上,所以,更加坚定了吃枇杷能止咳。其实,“川贝枇杷膏”中用到的是枇杷叶而不是枇杷果,因此并不意味着吃枇杷
7、也能止咳。有小鼠的动物实验表明:枇杷叶含有三萜酸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止咳的作用。除了枇杷叶,还有研究表明枇杷花对止咳也有一定的效果。该研究也是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枇杷花的醇提物可以止咳祛痰,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C-纤维释放P物质达到止咳作用,所以,别指望吃点枇杷果就能止咳平喘。根据文段内容可以推出的是:A“川贝枇杷膏”含有枇杷花提炼物 B 枇杷叶的止咳效果比枇杷花更好 C 人们对枇杷果能止咳的印象并不准确 D 人体中的C-纤维是咳嗽的“元凶”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A项,根据“其实,川贝枇杷膏中用到的是枇杷叶而不是枇杷果”可知,川贝 枇杷膏用到的是枇杷叶而非 枇杷 花,偷换
8、 概念,排除;B项,文段并未就枇杷叶与枇杷花的止咳效果进行对比,无关对比,排除;C项,根据“大多数人的对枇杷的印象也应该是停留在川贝枇杷膏 上,所以,更加坚定了吃枇杷能止咳所以,别指望吃点枇杷果就能止咳平喘”可知,人们对枇杷果能止咳的印象的确是不准确的,表述正确,当选;D项,根据“结果表明枇杷花的醇提物可以止咳祛痰,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C-纤维释放P物质达到止咳作用”可知,降低C-纤维释放P物质能够达到止咳作用,但并未提及C-纤维是咳嗽的“元凶”,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枇杷到底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吃了能止咳吗?5、人才的制高点决定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
9、战略,强化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同频共振。特别要根据大国竞争,产业升级面临的“卡脖子”清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支撑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此外,还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大功夫打造大国工匠。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性 B 提升人才与产业升级的匹配度 C 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第2页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7917e166e210726a7d64
10、2d0e3e8ac3da D 在当前弘扬工匠精神的紧迫性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文段首句铺垫了人才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此外”引导并列结构,提了两部分对策。第一部分强调要强化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共振,根据产业“卡脖子”清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第二部分强调还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以此达到工匠要求(可理解为产业需求)。将后文两部分对策概括,重点讲述要针对产业发展培养人才,对应B项。A项,缺少主题词“产业”,排除;C项,缺少主题词“产业”,且“技能人才”只能对应并列的第二部分,表述片面,排除;D项,缺少主题词“人才”“产业”,且“弘扬工匠精神”只能对应并列的第二部分,表述片面
11、,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石6、听力的强化练习也称“磨耳朵”,对演奏者而言,耳朵有着 _ 的作用。演奏者要对高品质的音乐重复地凝神细听,从而进行高难度的听力练习,记录听到的乐谱。但这不能 _,应当从简单的层次开始,循序渐进。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独一无二 按部就班 B 举足轻重 急于求成 C 不可或缺 置若罔闻 D 举重若轻 拔苗助长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听力的强化练习也称磨耳朵”及横线后“演奏者要对高品质的音乐重复地凝神细听”可知,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耳朵对演奏者具有重要作用,B项“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
12、,C项“不可或缺”指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置于此处均可体现耳朵对演奏者的重要作用,符合文意,保留。A项“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侧重强调数量的唯一性,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举重若轻”指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与文意无关,排除。第二空,“这”指代前文,且横线后“应当从简单的层次开始,循序渐进”是对横线处的解释说明,故横线处所填成语应体现演奏者听力的强化练习要从简单到高难度,B项“急于求成”指急欲达到目的,结合横线前否定词“不能”可体现演奏者听力的强化练习要从简单到高难度的过程,符合文意,当选。C项“置若罔闻”指放到一边,好像没听见一样,
13、形容漠不关心,不予理会,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钢琴表演中有效练习的重要性分折7、21世纪以来,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但资料仍不够丰富,因而学者们对此 。过去的160多年间,随着出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增多、有关学科的加入,科学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不断更新,有多种假说虽曾盛极一时却终被 。我们应综合考虑多个学科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客观的、较合理的认识。依次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莫衷一是 挑战 B众说纷纭 取代 C一筹莫展 放弃 D各执己见 改进正确答案B第3页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7917
14、e166e210726a7d642d0e3e8ac3da答案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前“因而”可知,横线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根据“但资料仍不够丰富”可知,横线处表示学者们对人类起源尚未达成共识,A项“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B项“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D项“各执己见”指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均符合文意,保留。C项“一筹莫展”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程度过重,排除。第二空,搭配“假说”,根据横线前“科学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不断更新”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表示假说被推翻之意,B项“取代”指替代,符合文意,当选。A项“挑战”指故意激怒敌人,使敌人出来
15、打仗,或指鼓动对方与自己竞赛,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改进”指改变旧有情况,使有所进步,多与技术、方法搭配,与“假说”搭配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中国现代人从何处来?8、一次战术行动可以达成战略目的,同样,一次战术行动也可以导致战略 _。如何让战役战术正确理解和高效地落实战略方针,防止战役战术各级靠各自的理解来贯彻战略方针产生偏差,进而相互掣肘,甚至导致行动与战略目标之间 _,这就需要战略下沉,主动对接战役战术,在军队大脑中枢和神经末梢之间建立起通达的桥梁。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一蹶不振 判若云泥 B 无所适从 扞格不入 C 前功尽弃 南辕北辙 D 一败涂地 本
16、末倒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第一空,横线处与前文“达成战略目的”意思相反,体现战略的失败。C项“前功尽弃”指以前经过努力得到的成绩完全白费,D项“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B项“无所适从”指不知道听谁的才好,不知道按哪个办法做才对,均无法形容“战略”,排除。第二空,“甚至”为递进关联词,横线处比“偏差”程度更重,形容行动与战略目标不相符。C项“南辕北辙”形容行动与目的相反,符合文意,当选。D项“本末倒置”形容把事物的主次、轻重颠倒了,与文意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战略越是进取 行动色彩越浓9、我们常说中华文明
17、五千年。什么是“文明”?现在一般所说的“文明”,多指对“Civilization”等西文词语的意译,可以理解为国家管理下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总和。“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固然不等同于“文明”,但要称得上“文明”,则必须进入国家阶段。恩格斯曾提出国家产生的两个标志,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按地区划分国民指以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公共权力的集中体现则是“王权”。以此衡量,距今5100年左右的南佐都邑遗址,是黄土高原上最早出现国家社会的标志,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增添了又一实证。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 只有进入国家阶段才能称得上“文明”B 地缘关系与王权是“文明”出现
18、的前提 C 南佐“古国”是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 D 南佐都邑遗址符合现行的通用标准正确答案C第4页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7917e166e210726a7d642d0e3e8ac3da答案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什么是文明”这一问题,随后对“文明”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接着通过转折词“但”强调要称得上“文明”必须进入国家阶段,然后通过恩格斯的观点论述国家产生需要两个标志,并详细解释了两个标志。尾句通过指代词“此”指代前文得出的结论,表示根据该结论可以判定南佐都邑遗址是黄土高原上最早出现国家社会的标志,故文段为分总结构,意在强调南佐“古国
19、”是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对应C项。A项“进入国家阶段”,B项“地缘关系与王权”均对应指代词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现行的通用标准”文段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南佐“古国”:黄土高原上最早的国家10、屋外的绿地上,能挡风的只有一行榆树和栗子树,但它们嫩叶尚未长出,只能听凭风长驱直入,_ 了这一方春色。视线越过长满谷物的绿色斜坡,可以看见 _ 的雾气在远处林间缭绕,群山若隐若现。白杨树娇嫩的新叶色泽浅淡发白,尚不能像大片叶子那样哗啦啦作响,只在风中发出 _ 的沙沙声。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捕捉 缭绕 窸窣 B 唤醒 朦胧 柔软 C 惊扰 氤
20、氲 零碎 D 摇动 轻薄 微弱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第一空,形容风对春色的影响,B项“唤醒”、C项“惊扰”、D项“摇动”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捕捉”指迅速或急切地获取信息,与文段语境不符,排除。第二空,形容“雾气”,根据“群山若隐若现”可知,B项“朦胧”、C项“氤氲”、D项“轻薄”均符合文意,保留。第三空,根据“尚不能像大片叶子那样哗啦啦作响”可知,横线处强调娇嫩的新叶无法发出大的声响,D项“微弱”与“哗啦啦作响”表意相反,符合文意,当选。B项“柔软”指软和,不坚硬,无法用来形容声音,排除;C项“零碎”强调不完整,而文段侧重声音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草木味道11、“_。”全面依法
21、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让全面依法治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治公共品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良法善治守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B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C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D 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正确答案B第5
22、页2024年安徽省萧县第一防腐工程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考前押题,上岸必备编号:7917e166e210726a7d642d0e3e8ac3da答案解析横线出现在文段开头,需结合后文内容进行分析。横线后首先强调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人民,并进行解释说明,随后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也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尾句通过一系列对策,再次强调依法治国要以人民为中心,守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故横线处句子应体现人民的重要性。B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治理国家有基本的法则,但惠利人民乃是根本,符合文意,当选。A项,“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
23、国家治理状况,侧重民情对国家治理状况的反映,而文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C项,“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意思是国家把人民看作根本,人民把粮食当作生命,指统治者应重视解决人民所需的粮食问题,后文并未强调粮食的重要性,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D项,“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意思是如果君主对百姓的承诺像日月一样明确,那么这个国家必定无敌,后文并未强调承诺的重要性,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法度者,正之至也12、如果地理方面的著作在过去获得的关注更多,那并不是因为那时的地理学家更有天分。真正的原因是,地理学在当时是一个不够专业和学术的领域,
24、因此无论是在内容还是风格方面,都没有什么是可以接受、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严格规定。那时的地理学更像是业余人士的嗜好,他们受求知欲的驱使,而免于既定的研究计划和路径的束缚。这样的结果便是,那时的地理学著作更加文学化、富于想象力,且直面大众读者;但从消极方面来看,在这些著作中更容易出现与事实不符的论断和草率片面的结论,而且会不自觉地容纳一些道德主义和神学方面的内容。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A 地理学并非一开始就是专业领域 B 某段时间地理学著作更加文学化 C 地理学家其实并不具备著作天分 D 过去地理学著作并非只描写地理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A项,根据文段“地理学在当时是一个不够专业和学术的领域”可知,表
25、述正确,排除;B项,根据文段“那时的地理学著作更加文学化、富于想象力”可知,表述正确,排除;C项,根据文段“那并不是因为那时的地理学家更有天分”可知,只是不比其他领域更有天分,而非没有天分,表述错误,当选;D项,根据文段“而且会不自觉地容纳一些道德主义和神学方面的内容”可知,表述正确,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浪漫地理学13、作为全新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能对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出回答,_ 都不足以描述其“博学”。ChatGPT虽然很先进,是移动“大百科全书”,但尚未能完全替代人类,仍有 _:只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提供信息,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或语境。依次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