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doc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统编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资料 下载 _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1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原始社会 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是石器,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 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2.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 (1).共同劳动(劳动方式) (2).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 (3).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4).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 3. 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1)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在氏族制度中
2、,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 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3)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 部落联盟。 (4)在氏族制度下,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 4. 原始社会的解体 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私有制的产生,使少数占有较 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者成为富人,而大多数氏族成员则日益陷入贫困境地) 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 1. 阶级的产生 (1)含义:所谓阶级,就是
3、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2)产生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3)产生条件(可能性必然性现实性)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越 来越不平等,逐渐形成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2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3)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 的生活资料。 3.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
4、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4. 国家的产生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的残酷剥 削和压迫, 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建立了军队、 法庭、 监狱等暴力机关。 这样,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 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 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 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6.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意义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促进了生产力的
5、发展, 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 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 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产生的原因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 会逐渐形成。 2.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 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1).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2).耕作技术显着进步 (3).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3 (4).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5).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3.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1).地
6、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 果。 (2).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 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3).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4.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剥削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2).剥削方式: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 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 从事各种徭役。 (其他方式) 5.封建社会的显著特征 封建国家的显着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7、具体表现、做法: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 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6.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外在表现、做法: 小规模的抗组抗税运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7.封建社会的衰亡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 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 1.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原因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 社会内部萌生出来,预示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确立 (1).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8、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 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 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利用 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4 (3).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3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这些都使生 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 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 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的人。 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
9、大量货币当作资金。 (2).生产关系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 余价值。 5.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依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剥削方式: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6.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1).积极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高度。 (2).消极方面:发生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10、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 产, 大批工人失业, 生产迅速下降, 信用关系被破坏, 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 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 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5 注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 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
11、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 系。 (3).地位和影响: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 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 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8.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1)地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不足: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 美好蓝图。空想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12、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 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 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2工人运动 (1)出现: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 (2)地位: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2两大理论发现 (1)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 (2)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
13、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 大飞跃。 3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1)发表:1848 年 2 月,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重要内容及意义 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 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 6 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1俄国十月革命 (1)建立: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
14、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 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3)意义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2)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二课
1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近代中国的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 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 成创造条件) 3.为了探索复兴之路的过程: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 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 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4.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5.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
16、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 在华特权,它们绝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 对手。 (外因)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内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 7 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内因) 6.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1919 年五四运动 7.五四运动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 动。 8.五四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3)
17、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9.五四运动的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 上的准备, 为新的革命力量、 革命文化、 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无 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 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
18、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心骨和领导力量。 1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 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道路。 13.阶段: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 经历了大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 终于在 1949 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15.新民主
19、主义革命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它不是 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 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 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 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 命的一部分。 1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 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 的社会。 17.关系:新民主
20、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 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8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 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在这个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
21、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 始。 2.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 是“一化三改”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 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 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
22、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 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5.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意义: (课本 P26 第三段-P27 专家点评) 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巩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政权,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 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探索上
23、取得的成就: 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了规定,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8.取得成就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9 9.八大最重要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 任务做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0.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
24、的矛盾。 11.八大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1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 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 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13.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意义: (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确立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