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PPT课件(共35张PPT).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PPT课件(共35张PPT).ppt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政治 统编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 PPT 课件 35 下载 _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列强通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定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来 侵略中国领土: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清政府割地并丧失大量主权,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的半 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大量土地 和主权,付出巨额赔款,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 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 根本
2、原因是中国的衰落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也 学不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政府的马上治天下,他们是用原始的冷兵器打败了明朝 的红衣大炮,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引进这种武器技术,过于 骄傲自大 “重本抑末”的政策,则大大的压制手工业的发展,扼杀了中 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 命后,中国还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中原地踏步 清朝中晚期阶级统治腐朽,西方国家,先后用商品、毒品、 炮舰打开中国大门,无能的清政府的,签订了中英南京条 约 清政府的不断妥协,外国列强贪得无厌,扩大既得利益,意欲 瓜分中国.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3、郎世宁画王国来朝图闭关锁国的自我陶醉 郎世宁画王国来朝图闭关锁国的自我陶醉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 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 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 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中国共产 党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总概括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 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 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 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
4、文化等 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 进步。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 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 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经典作家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论述 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 列宁用半封建、半殖民地两词来形容中国近代社会的 性质。 蔡和森于1922年9月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 明确使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概念。 1939年12月,毛泽东主持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书,指出认清中国大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 点和主要矛盾,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
5、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 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纲领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 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 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 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
6、文 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清朝末年,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画师叫李奎元。慈禧太后命人把李奎元召进宫,想让他画一扇 漂亮而又高贵的屏风,放在自己的寝宫。李奎元在房间里待了好几天,终于画好了屏风。只 见屏风上画着一个穿着红兜肚的小胖孩,他跪在午门前,手里托着一个大寿桃,后面飘着各 国国旗,排列着各国军队,场面壮观极了。刚开始慈禧太后被哄得眉开眼笑,后来细细一想 ,脸色大变,大吼道:“李奎元,你好大的胆子,竟然敢骂我!”“托桃”是“脱逃”的谐音,李 奎元是在借画讽刺八国联军进攻时,慈禧太后临阵脱逃的事呢! 下图为晚清时期官员家居出行及八旗子弟吸食鸦片场景如此腐败,焉不亡国?
7、! 熊:俄国占东三省地方 虎:英国占长江一带 肠(蛇):德国占山东地方 蛤蟆:法国占广东广西云南地方 太阳:小日本占福建地方 鹰美国飞来分食 (3)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争取民族独立 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 鸦片战争后的探索 戊戌变法失败 义和团运动失败 清末新政失败 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 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封建势力勾结帝国主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 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1)先进分子的探索李大钊 临刑前,他慷慨激昂:“不能 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 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8、共产 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 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备受鼓舞。他先后发表了法 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 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指出,十月革命的 时代精神和革命性质完全不同于法国革命,它是“立于社会主义上 之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开始。十月革命所引起的世界革 命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他预言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 论在长沙创刊 。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 长文。毛泽东首先把“民众的大联合”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根
9、本办 法提了出来,探讨了这种大联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接着又提出 了联合的具体方案,指出大联合要以各种小联合为基础。最后, 毛泽东探讨了大联合的动机、能力以及民众对此的觉悟和成功的 可行性等问题。指出,无论是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还是20世纪 初的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以及匈牙利革命,都是民众 大联合的胜利。而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则再次证明了民众联合的力 量最强,“陆荣廷的子弹,永世打不到曹汝霖等一班奸人,我们起 而一呼,奸人就要站起身来发抖,就要舍命的飞跑”。 (1)先进分子的探索毛泽东 (2)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
10、谓的“和平会 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 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 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 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 益转让给日本。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最后定 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 条办法是: (1)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 (2)通电巴黎专使, 坚持不在合约上签字 ; (3)通电各省于1919年 5月7日国耻纪念举 行游行示威运动; (4)5月4日上午,北京 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 大学、中国大学等13 校
11、代表,在法政专门 学校开会决议下午在 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和游行示 威。 (3)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代表共有13人。 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 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 , 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 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焘, 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 , 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 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 的代表包惠僧。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 (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一 、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二、我党纲领如下: 1 .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2 . 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