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由用户(丹乡武阿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不行 能行 心理 教练 技术 学业 压力 辅导 中的 运用 下载 _其他版本_心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一、个案概况S 同学,18 岁,高三男生,中等身材,小眼睛,皮肤偏白,行动偏慢,没有活力。该生自我期待高,学习成绩落后,学业压力非常大。他在一次考试时由于害怕考试而拒绝进入教室,后来又出现为了不进教室而躲在厕所或校园其他地方的情况。该生想法悲观,多次自述“不行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进步”“我已经没时间学习了,这样活着没有意义”。家长曾带 S 去医院心理科就诊,排除了心理疾病。S 休息调整后,回到学校上学,并求助心理教师。S 的肢体动作不多,总是想了又想才开口说话,有时会边想边看天花板。讲话内容多是对自身问题的剖析和对自己过往做法的否定
2、。S 一方面急切地渴望改善自身状态、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问题无可奈何、对未来丧失希望。班主任反映 S 在初中时成绩十分优秀,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处于班内后几名。他在学习上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经常达不到目标,常常在考试后状态低迷。班主任曾帮助 S调整目标、分析原因、改善学习方法,但效果欠佳。此外,S 来自单亲家庭,早年丧父,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母亲文化程度低,忙于工作顾不上孩子。S 平时少言寡语,循规蹈矩,没有朋友,但因班中氛围融洽,S 未被其他学生排斥。二、分析与评估(一)个性因素S 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和内省,在看待学习成绩落后的问题上,他思虑重,“内耗”多,有着概括化、 极端化的
3、不合理信念。同时,S 脾气倔强,平时不喜与人交流。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经历中,S 稍作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他一直以优秀的成绩为荣,习惯于凭成绩结交朋友,因此十分看重学习成绩。S 心思敏感、自尊心强,常常拿自己的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家境条件与他人比较,特别期待通过成绩来证明自我价值。(二)家庭因素S 出生前父亲意外去世,母亲忙于生计,没时间照顾家里。S 是住宿生,周末回家后常常自己玩手机, 很少与妈妈交流。S 的其他亲戚住在外地,不常与他联络。此外,S 自述因为之前没有发展兴趣爱好,平时生活中也缺少娱乐项目,和其他同学相比会感到自卑。从 S 的家庭信息来看,S 的社会支持资源很少,精神生活较为匮乏
4、。(三)环境因素S 所处的班级十分优秀,学生学业成绩突出、学习动力充足,S 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同时,现在处于高三复习阶段,距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考试越来越频繁,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学习成绩也愈加关注,导致 S 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的范围。(四)问题评估总体来说,S 学业压力过大,在高三备考期间又多次经历了学业挫败,因此学习效能感低、自我价值感低。同时,S 思考问题负面、极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也不足,表现出情绪低落、无法专注于学习,不敢进教室等现象。三、辅导过程本案辅导主要依据心理教练的理论和技术。心理教练技术是将管理学上的教练理论与合作对话、后现代心理学、
5、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的技术。在辅导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首位,借助对人性的尊重、好奇和信任,通过倾听、提问、分享、回应、反馈等过程,通过对话互动来激发和呈现当事人的资源和优势,激活当事人的动力与潜能,促使当事人的认知升级,进而帮助当事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一)第一阶段:建立亲和,坚持目标导向1. 第一次谈话,主要向 S 了解信息,建立咨访关系S 自述近两周状态不好,行为极端。我询问“行为极端”具体指什么,S 解释“极端”表现为写作业时想要把作业写到最好,否则就干脆不写;考试时觉得要不就考好、要不就不去考试。S 说自己还会突然不想上课,或者知道要请假却不想开口说,直到被老师发现
6、旷课。我共情 S 在极端行为中的体验,欣赏他对自己现状的清晰认知,询问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现状的。S 说最近在看麦田的守望者一书,感觉自己和里面的主角很像:本质上善良,但行为出格。S 还认为自己的青春期比别人的晚, 自己上了高中才有情绪上的“大风大浪”。S 还提到,自己对别人有很多敌对、负面的想法,比如自己物理考了第十名,就会想前九名“是不是瞧不起自己”了。我安抚他的情绪,表示认同他的分析和理解。对于我的这种反应,S 十分意外:“没想到心理老师竟然没有分析我的问题反而认同我说的话。”2. 第二次谈话,与 S 确认目标,寻找方向S 说这几天想明白了自己的“模型”:自己受考试成绩刺激,情绪消沉,之后
7、会发奋学习,但在努力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效果就不学了。他说自己每次按此循环,以前一次循环的周期较长,现在周期变短了,也更加难受。他还认为自己始终无法改变,也看不到改变的可能。我问:“你所说的改变指什么?”他脱口而出:“学习成绩、排名。”我说:“这样改变不容易被看见。”他回应:“是的,只有等下一次考试,而且每次考试结果都显示,改变没有发生。”我很好奇:“设想一下,对于身边的同学,他们看到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或者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能知道你有所改变了?”对这个问题,S 沉默思索了片刻后回答:“我每次出现低谷期,都需要很长时间来缓解,可能从放学到睡觉一直打大概七小时游戏,或者打球打很长时间,
8、或者漫无目的地闲逛两小时,我还可能一直待在老师办公室。如果他们看到我不再这样了,就知道我改变了。”接着,我与 S 沟通并催化这种“ 看得见的行为”,并以此作为他改变的方向,也作为我们谈话的目标。他同意了,但也重申自己的无力感:“大概只能认命了,做不到的,改变不了什么。”(二)第二阶段:资源驱动,聚焦解决之道1. 第三次谈话,看见人性的力量,激活动力我向 S 了解家庭信息:“妈妈是怎么从外省来到北京的?”S 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妈妈中专毕业,后从事纺织行业,20 岁时和朋友一起到北京旅游,下决心要留在北京生活,后来果真留下了。我非常惊讶、赞叹,他却说这不算什么,我继续表达我的欣赏:“好比现在一个同
9、学告诉我,他决心在某个大都市生活,之后他真的做到了,我很钦佩。”S 想了想说:“我妈很了不起,有决心,我知道她付出了很多,她学理发,后来就在五环外开了理发店,有了落脚之处,后来嫁给了我爸。”我希望 S 能从妈妈身上看到资源,便向他反馈:“妈妈有决心、要强、上进”。他接着说:“有的人能在绝境中活下来,有的人活不下来。”他看我不明白,又解释:“老师,您还不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在我出生前,我爸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也就是说,我妈还怀着孕就突然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经济来源,我爸的兄弟姊妹也没什么钱。但我妈妈在绝境中活下来了。”我非常震惊,感受着这个孩子和他母亲的不容易,S 母亲的情况让我意识到:S 与我先前的
10、认知“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少”不一样,我发现这个家庭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绝境中的经历、顽强的生命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坚信这一定能够成为这个孩子改变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又向我描述了舅舅、姨妈起伏的人生经历。我抓住这些问他:“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你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他说:“我心底里是欣赏家人的,虽有波澜起伏,但人生体验丰富,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我接着说:“你也希望有波澜起伏的人生,如果以一个更长的时间线的视角来看现在,你现在处于人生起伏中的哪个位置?”他说:“是波峰吧,因为中考考进了别人眼里的好班,人生路线是一路向上走的。可是,心理感受上是波谷,小学时无忧无虑,现在很消沉。”我回应这
11、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接着问:“从现在的位置继续走下去,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很快,在几个提问之后,S 有了新想法,他说:“我要下决心改变了,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别无他法。”我回应:“看上去你有新打算了,那么别人观察到什么,就能知道你和之前不一样了?”他回答了两点:“第一,说更多的话;第二,要忙起来,不闲逛,比如找老师答疑。”我指出:“你妈妈很有决心,你也有决心,妈妈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能够绝境逢生,你也想体验有起伏的人生,你和妈妈很像。”听到这些,S 露出了笑容。2. 第四次:通过量化评估,对未来产生期待S 自述在上周有了突破,虽然还是在“循环”,但比以前好的是他能“跳出来”看了,并且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