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版全册教案(Word版91页).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版全册教案(Word版91页).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2019 年秋八 年级 上册 语文 新版 教案 Word 91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我三十万大我三十万大军胜军胜利南渡利南渡长长江江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 1.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 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3.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 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 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 感。
2、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则消息导入) “新华社北京 11 月 14 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 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 14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着科技的发展,人们
3、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 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 闻的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 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 读和写作。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目标引领 板书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二、预习展示:学新闻 (一)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完成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 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 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
4、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 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 W”:When(何时)、
5、Where(何 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 How(如何),即“五 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二)多媒体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 摧枯拉朽:k 荻港:d 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三、自主学习:析新闻三、自主学习:析新闻 1.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 在这条消息中, 何时, 是 1949 年 2 月 10 日午
6、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 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 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 “新华社长江
7、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 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四、合作探究:议新闻四、合作探究:议新闻 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 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 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 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再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 击
8、,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 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 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 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 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 (课本 p148 页 “词句品味 积累” ) 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 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 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 炼、铿锵处,说说精妙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
9、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 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 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 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 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教师总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军
10、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 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 199 字(含标点),便做了 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参考答案: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写新闻写新闻 1.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完成本课助学 “学习测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
11、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 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 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 提示学
12、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 并思考: 如何用一句话、 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 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
13、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 30 万,西路军 35 万,东路军 35 万,一共 100 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 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 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
14、“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 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 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 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 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 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 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
15、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 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 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 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 54 个汉字,9 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 间(20 日夜,24 小时),渡江人数(30 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 30 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
16、。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 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 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 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 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 风急浪高,
17、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 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 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 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 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 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 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
18、用“想象”的方式,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 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 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 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 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 面的解说
19、。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 “歼灭” “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 “一 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 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 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
20、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 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 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 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 年, 中国
21、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 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 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 1900 年创立的, 于 1901 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 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
22、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 1901 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 )挪威( ) 遗嘱( ) 渗透( ) 炸药( ) 仲裁( ) 卓有成就( )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 年 12 月 10 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 诺贝尔
23、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 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 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 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 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 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