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目标;全册打包).rar
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能够区分植物与非植物(如塑料花)。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看、闻、摸等)观察植物的能力,并能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和识别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热爱大自然。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意识到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食物来源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能区分植物与非植物。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并描述不同植物的特征。-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其生长变化。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植物图片、视频资料等)。-班级记录表、塑料花每组一盆、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等植物材料。-种植工具和容器(如水培盆、土壤等)。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铅笔、彩笔。-可选:自带一盆植物用于课上观察(提前与班主任沟通)。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周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其中有一类非常特别,它们有绿色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朵,还能结出美味的果实。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植物。教师:非常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知道的植物。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植物呢?(二)初步认识植物(约 15 分钟)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约 7 分钟)教师:同学们,请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你能介绍一下它吗?比如它的名字、颜色、形状或者你在哪里看到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边听边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学生提到的植物名称或图画,并引导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教师追问:你在哪里看到的这个植物?它长什么样子?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吗?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约 8 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提问:这张图片里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你们能找出哪些是植物吗?请用铅笔把植物圈出来。学生圈出植物后,分享自己找到的植物,并描述其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多样性,如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等。(三)进一步认识植物(约 20 分钟)1.观察一棵植物(约 8 分钟)教师拿出一盆绿萝作为观察对象,提问:这盆绿萝有哪些特征?请大家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它,比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叶子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述绿萝的特征。2.比较不同的植物(约 7 分钟)教师出示多种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如大蒜、绿豆、向日葵等),提问:这些植物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从叶子的形状、颜色、花朵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比较的方法来描述不同植物的特征。3.塑料花是植物吗(约 5 分钟)教师拿出一朵塑料花,提问:这朵红掌是植物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命特征、生长变化等方面区分植物和非植物。(四)拓展延伸:种一棵植物(约 15 分钟)1.种植方式介绍(约 2 分钟)教师介绍种植植物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培和水培两种方式,并展示相应材料(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等)。2.种植活动(约 1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种植活动,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种植,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种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初始状态,比如种子的颜色、形状,或是幼苗的高度、叶片数量等。3.种植后的讨论与计划(约 3 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讨论,询问他们对自己种植的植物有哪些期待,比如希望它长多高、开什么颜色的花等。同时,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观察计划,比如每天或每周观察一次,并记录下植物的变化。(五)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10 分钟)1.课堂总结(约 5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包括植物的基本特征、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如何区分植物与非植物,以及种植植物的基本步骤和观察计划的重要性。强调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与植物息息相关,培养保护植物和自然的意识。2.作业布置(约 5 分钟)(1)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高度、叶片数量、颜色变化等。可以使用图画、文字或拍照的方式记录。(2)家庭调查: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附近的社区或公园里寻找不同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名称和特征。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增加亲子互动。(3)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或编写小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和了解。这项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加深对植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物观察和互动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知识,并培养了观察、记录和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如引入更多种类的植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2课观察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详细描述一种或多种植物的外部特征,包括根、茎、叶、花(如果有的话)和果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知道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2.科学探究-掌握并运用观察技能,包括按顺序观察、细致观察、记录观察结果等。-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尺子)辅助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细致度。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观察是了解自然环境、认识植物生长变化的基础。-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保护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观察植物的方法,详细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理解并实践使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植物细节上的不同,并能准确记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植物图片、观察指南、视频资料等)。-多种植物样本(如绿萝、向日葵幼苗、多肉植物等),确保每组学生至少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观察工具(放大镜、尺子、记录本、彩笔等),每组一套。-班级观察记录表,用于汇总各组观察结果。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铅笔、彩笔。-可选:自带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进行观察(需提前与教师沟通)。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植物茂密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图片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的植物入手,谈论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植物无处不在,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和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更好地观察植物,发现它们的秘密。”(二)认识观察工具(约 5 分钟)教师介绍观察工具(放大镜、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亲手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感受它们对观察的帮助。(三)观察植物的方法(约 10 分钟)1.初步观察教师:“现在,请每组同学领取一份植物样本,我们先从整体上观察这株植物。”-引导学生使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鼓励学生用鼻子闻一闻植物的气味(注意安全,避免有毒植物)。-提醒学生不要随意触摸未知植物,但可以轻轻触摸已知安全的叶片感受其质感。2.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如叶脉的走向、叶片上的细小绒毛等。-使用尺子测量植物的高度、叶片的长度等,培养学生量化观察的能力。-提醒学生按顺序观察,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四)分组观察并记录(约 2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负责一种植物。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记录观察结果。(五)分享与交流(约 15 分钟)1.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汇报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外部特征、使用的观察工具及方法等。2.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点。-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新知识。-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六)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填空题-植物的身体一般由()、()、()、()和()五部分组成。(答案:根、茎、叶、花、果实)-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植物的细节。(答案:放大镜)2.简答题-在观察植物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你认为保护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3.实践题-请在家中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连续一周的观察,每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尝试预测其未来的生长趋势。(七)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5 分钟)1 总结与作业布置(续)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来观察植物,详细描述了植物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为小小植物学家。”作业布置:1.观察日记: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植物(可以是家里的盆栽、校园里的花草等),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环境条件(如光照、水分)对植物的影响等。鼓励使用图画、文字或拍照的方式记录,并尝试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植物小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我身边的植物”的小报。内容包括介绍小组选择的植物种类、植物的生长习性、观察过程中的趣事、保护植物的小贴士等。小报要求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3.家庭探索任务:与家人一起,在小区或附近的公园进行一次植物探索活动。尝试识别并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样本(注意安全,不要采摘受保护的植物),回家后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查找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相关信息。最后,整理成一份植物探索报告,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观察植物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分享与交流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在巡回指导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也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3课植物长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类型,如土壤、水中、沙漠等。-能够识别并描述几种典型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物,记录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设,理解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细致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的情感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理解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图片、视频资料。-实物展示,如仙人掌(代表沙漠环境)、荷花(代表水生环境)、绿萝(代表土壤生长环境)等。-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板书设计,提前准备好相关内容和问题。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铅笔等文具。-提前预习教材,对植物生长环境有初步了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吗?有的植物在花园里绽放,有的在水池边摇曳,还有的在遥远的沙漠中顽强生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植物长在哪里这个有趣的课题。”(二)观察与发现(约 15 分钟)1.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如森林、草原、沙漠、水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环境的特点。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学生:“这是沙漠!”教师:“没错,那么沙漠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热、很干燥、沙子很多。”2.实物展示教师出示仙人掌、荷花、绿萝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并尝试将其与相应的生长环境联系起来。(三)分组讨论(约 15 分钟)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种或几种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并要求他们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2.小组讨论各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教师可以巡回指导,适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师生对话示例:教师:“你们组观察的是哪种植物?它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我们观察的是仙人掌,它生长在沙漠里,因为沙漠很干燥,所以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四)全班分享(约 10 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讨论心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五)深入探讨(约 10 分钟)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水生植物的根长得短而浅?如果我们把沙漠植物移到湿润的环境中,它会怎么样?”2.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再次展开讨论和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和纠正学生的回答。(六)拓展延伸(约 10 分钟)1.假设与预测教师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预测,并鼓励他们尝试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2.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和生态环境,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填空题-植物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有的生长在_(如沙漠),有的生长在_(如水域),还有的生长在_(如森林)。-答案:沙漠、水域、森林(或其他具体的生长环境)2.选择题从下列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A.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水分充足的地方。B.水生植物的茎通常较长,以获取更多的光照。C.森林植物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来维持生命。-答案:C3.简答题-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并说明它为什么能在那种环境中生长得很好。答案:我熟悉的植物是竹子,它生长在湿润的山区或竹林里。竹子能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得很好,是因为它们对水分的需求较高,而湿润的土壤和山区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同时,竹子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养分,而竹子的生长速度也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茂密的竹林,进一步改善生长环境。(八)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5 分钟)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也明白了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和生态。”作业布置:1.观察作业:请学生在课后观察家附近或学校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并尝试描述这些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绘图作业: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植物,绘制出它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并在图中标注出该环境对植物生长的有利因素。3.家庭调查:与家人一起讨论家中的植物养护经验,了解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等生长条件的需求,并记录下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通过观察和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理解,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4课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如叶子、茎、花朵等。-理解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运用观察技能获取植物的信息。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这株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并尝试通过观察寻找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记录的习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植物特征的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观察植物对于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植物,准确描述并绘制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以及通过绘画表达科学观察结果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转化为绘画语言,准确表达植物的形态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植物的图片和绘画示范。-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供学生观察。-绘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每人一份。-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有初步了解。-准备好绘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形状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画家,给植物画张像,记录下它们的美丽与独特。”(二)观察植物(约 15 分钟)1.实物观察教师出示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细致观察。师生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株植物,它有多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颜色怎么样?有没有花朵或果实?”学生:“这株植物大约这么高(用手比划),叶子是椭圆形的,颜色是绿色的,上面还有纹路呢!”2.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种类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点。(三)绘画指导(约 10 分钟)1.绘画示范教师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示范如何绘制植物,重点讲解如何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2.绘画技巧-强调线条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的轮廓和细节。-指导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植物的特点和氛围,如绿色代表生机、红色代表热情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适当添加背景或装饰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四)学生绘画(约 20 分钟)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绘画指导,开始绘制自己选择的植物。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五)作品展示与评价(约 15 分钟)1.作品展示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绘画过程和思路。2.师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是否准确抓住了植物的主要特征?-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和谐?-是否有创意和想象力?-是否表达了对植物的喜爱和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六)总结与拓展(约 5 分钟)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给植物画张像,还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准确描述和大胆表达。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我们的世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植物、爱护植物,与它们和谐共处。”拓展: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内寻找并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尝试用文字、绘画或摄影等多种方式记录下它的美丽与拓展:1.植物日记-任务描述:鼓励学生制作一本“植物日记”,每天记录一棵或几棵选定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可以使用文字描述植物的高度、叶子颜色、花朵开放情况等,并配以当天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绘制的插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环境需求。2.植物科普小报-任务描述:组织一次植物科普小报制作活动。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某种或某类植物的科普知识,如生长习性、用途、生态价值等,并设计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植物的认识,还能锻炼信息整合和团队协作的能力。3.植物摄影展-任务描述:举办一次校园植物摄影展。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寻找并拍摄各种有趣的植物照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细节美,如叶子的纹理、花朵的色彩、果实的形状等。然后,将这些照片冲洗出来或打印在彩色纸上,布置成一个小型摄影展。这样的活动既能展示学生的摄影才华,又能激发其他同学对植物的兴趣和关注。(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以下哪种方式不适合用于记录植物的特征?(A)文字描述(B)录音记录(C)绘画表达(D)拍摄照片-答案:B(录音记录虽然可以记录声音信息,但无法直观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2.填空题-题目:在给植物画“像”时,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植物的_、_和_等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答案:形态、色彩、结构(或细节)3.简答题-题目:通过给植物画张“像”,你学到了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体会和收获。-示例答案:通过给植物画张“像”,我学到了如何细致观察植物的特征,如何运用绘画技能来表达我的观察结果。我发现,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这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更加珍惜我们周围的植物资源。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知识相联系,提出了更多关于植物生长和环境的问题,这让我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八)结束语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给植物画 像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记录和表达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植物世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爱护我们的环境,与植物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5课植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理解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水分、光照、温度)的影响。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通过长时间观察记录植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植物在春天会发芽?”并尝试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找到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好奇心,培养持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变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鼓励参与植物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活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变化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植物生长周期的图片和动画。-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用于课堂演示。-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植物变化。-植物生长日记模板,鼓励学生制作个人植物生长记录。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植物生长变化有初步了解。-准备观察记录表和笔,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观察。-可选:自带或由教师提供的小型盆栽植物,用于长期观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植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生长、开花、结果,甚至枯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植物的变化,看看它们是如何在生命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故事的。”(二)认识植物生长周期(约 10 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和动画,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阶段的植物?”学生:“这是种子发芽的阶段!”教师:“非常棒!那接下来这张呢?”学生:“这是植物开花的时候!”2.讲解植物生长周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等阶段,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性。(三)观察植物变化(约 15 分钟)1.实物观察教师出示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当前植物的状态,如高度、叶子数量、颜色等。2.讨论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如水分、光照、温度等,并简要解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植物。(四)制定观察计划(约 10 分钟)1.分配观察任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观察并记录一盆小型盆栽植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观察的植物种类。2.制定观察记录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日期、观察时间、天气情况、植物生长状态(如高度、叶子数量、颜色变化等)以及任何特殊现象(如开花、病虫害等)。(五)长期观察与记录(课外作业)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观察计划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变化。鼓励学生制作个人植物生长日记,用文字、图画或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六)分享与交流(约 15 分钟)1.观察成果展示几周后,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和植物生长日记。学生可以轮流上台介绍自己观察的植物种类、生长环境以及观察到的变化。2.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植物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水分是否充足、光照是否适宜等。同时,教师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A)水分(B)光照(C)土壤颜色(D)温度-答案:C2.填空题-题目:植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包括种子_、幼苗生长、_结果和衰老死亡四个主要阶段。-答案:发芽/开花3.简答题-题目:请描述你观察到的植物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示例答案:我观察到的是我们小组负责的盆栽植物在阳光充足、水分适量的条件下,叶片逐渐变得更加鲜绿且茂盛。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通过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促进了叶片的生长和颜色的鲜艳。此外,适宜的水分供应也确保了植物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谢活动。(八)拓展与延伸(约 10 分钟)1.植物生长实验-实验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植物生长实验,如对比实验,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种植相同种类的植物,但给予不同的光照条件(如一组接受全日照,另一组接受半日照)。要求学生按照观察计划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两组植物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2.环保行动倡议-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生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植树造林、保护绿地等活动的意义。然后,发起一项环保行动倡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物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活动,如在学校或社区内种植树木、花草,或参与垃圾分类、减少污染等环保行动。-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九)结束语(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变化过程,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保护植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堂科学课的精彩内容吧!”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校园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校园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记录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校园植物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种植物会生长在这里?”并尝试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到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尊重。-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校园植物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校园植物和环境的责任感,鼓励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校园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其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记录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特征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形成初步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培养学生长期的观察习惯和对环境的持续关注。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校园植物分布图,标注常见植物种类及位置。-多媒体课件,包含校园植物图片、生长习性介绍等。-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植物信息。-植物分类卡片,用于小组讨论和分类活动。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校园植物有初步了解。-准备观察记录表和笔,用于实地观察和记录。-可选:小型相机或手机,用于拍摄植物照片作为记录的一部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地方,你们知道吗?校园里藏着许多有趣的植物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校园里的植物,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吧!”(二)认识校园植物(约 10 分钟)1.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植物的图片和生长习性介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和特征。师生对话示例:教师:“看这张图片,大家能猜出这是什么植物吗?”学生:“这是柳树!”教师:“非常棒!那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它的枝条很细很长,叶子是长长的、细细的。”2.校园植物分布图教师展示校园植物分布图,简要介绍校园中常见植物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三)实地考察与观察(约 20 分钟)1.分组考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考察区域和观察任务。学生手持观察记录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名称、位置、形态(如叶形、花色、果实等)、生长环境(如光照、水分、土壤等)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师生对话示例(实地考察中):教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颗树,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是椭圆形的,边缘很光滑。”教师:“很好,再观察一下它的树干,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树干很粗,上面有很多裂纹。”(四)小组讨论与分类(约 15 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回到教室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和生长环境。2.植物分类教师发放植物分类卡片,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叶形、花色、生长习性等标准进行分类。师生对话示例(小组讨论中):教师:“大家看看这些植物卡片,你们觉得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呢?”学生:“我们可以按照叶子的形状来分,比如圆形叶子的放一堆,长条形叶子的放另一堆。”(五)分享与交流(约 10 分钟)1.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类情况。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2.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校园植物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六)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下列哪种植物是校园中常见的草本植物?(A)梧桐树(B)牵牛花(C)松树(D)樟树-答案:B(牵牛花)2.填空题-题目:我在校园的_角发现了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它的叶子像_一样。-答案示例:东南/小扇子3.简答题-题目:请描述你观察到的校园中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并说明原因。-示例答案:我最喜欢的是校园里的月季花,因为它们色彩鲜艳,有红的、粉的、黄的,非常漂亮。而且每次走过那片月季花坛,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让我感到很愉快。(七)拓展与延伸(约 10 分钟)1.校园植物小报制作-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今天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校园植物的小报。小报内容可以包括植物图片、名称、特征描述、生长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活动目的:通过小报制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整理、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2.校园植物保护计划-活动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校园植物可能面临的威胁,如病虫害、人为破坏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制定校园植物保护计划。计划可以包括定期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设置保护标识等措施。-活动目的:通过制定保护计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八)结束语(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校园里的植物世界,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秘密。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仅在校园里,也在生活中多多观察、多多学习。记住,每一棵植物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它们吧!今天的科学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校园植物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 1 课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人体主要部位(如头、手、脚、眼睛、耳朵等)。-初步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基本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触摸和自我感知的方式,探究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基于观察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保持身体清洁和健康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寻求帮助。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命名人体主要部位。-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基本功能。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身体部位与其功能相联系,形成初步的身体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基于观察进行自我探索和学习的习惯。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体模型或挂图,标注主要身体部位。-多媒体课件,包含人体部位动画、功能介绍等。-儿歌、游戏等材料,用于辅助教学。-练习题卡片,用于巩固知识。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人体部位有初步了解。-准备笔和纸,用于记录或绘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欢快的儿歌或动画,歌词中涉及人体各个部位,如“拍拍手,踏踏脚,眨眨眼睛笑一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儿歌里听到了哪些我们身体上的好朋友?”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我们的身体。(二)认识身体部位(约 15 分钟)1.展示模型或挂图教师出示人体模型或挂图,指认并介绍人体主要部位,如头、颈、躯干、四肢(手、臂、腿、脚)、五官(眼、耳、鼻、口)等。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大家看,这是我们的身体模型。谁能告诉我,这是哪里?”(手指向头部)学生:“这是头。”教师:“对了,头上有什么重要的器官呢?”学生:“有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2.自我感知与命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自己的身体,找到并命名各个部位。可以设计“我说你指”或“我指你说”
收藏
编号:790530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22.03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4-09-03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能够区分植物与非植物(如塑料花)。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看、闻、摸等)观察植物的能力,并能描述植物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和识别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培养观察、记录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植物的责任感,热爱大自然。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意识到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美化环境、提供氧气、食物来源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的植物,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能区分植物与非植物。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并描述不同植物的特征。-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其生长变化。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植物图片、视频资料等)。-班级记录表、塑料花每组一盆、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等植物材料。-种植工具和容器(如水培盆、土壤等)。学生准备-观察记录单、铅笔、彩笔。-可选:自带一盆植物用于课上观察(提前与班主任沟通)。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周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其中有一类非常特别,它们有绿色的叶子、五颜六色的花朵,还能结出美味的果实。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植物。教师:非常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知道的植物。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植物呢?(二)初步认识植物(约 15 分钟)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约 7 分钟)教师:同学们,请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你能介绍一下它吗?比如它的名字、颜色、形状或者你在哪里看到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边听边在“班级记录表”上记录学生提到的植物名称或图画,并引导学生描述植物的特征。教师追问:你在哪里看到的这个植物?它长什么样子?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吗?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约 8 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包含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提问:这张图片里有很多不同的东西,你们能找出哪些是植物吗?请用铅笔把植物圈出来。学生圈出植物后,分享自己找到的植物,并描述其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植物的多样性,如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等。(三)进一步认识植物(约 20 分钟)1.观察一棵植物(约 8 分钟)教师拿出一盆绿萝作为观察对象,提问:这盆绿萝有哪些特征?请大家用多种感官来观察它,比如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叶子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述绿萝的特征。2.比较不同的植物(约 7 分钟)教师出示多种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如大蒜、绿豆、向日葵等),提问:这些植物有什么不同?请大家从叶子的形状、颜色、花朵等方面进行比较。学生小组讨论后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比较的方法来描述不同植物的特征。3.塑料花是植物吗(约 5 分钟)教师拿出一朵塑料花,提问:这朵红掌是植物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命特征、生长变化等方面区分植物和非植物。(四)拓展延伸:种一棵植物(约 15 分钟)1.种植方式介绍(约 2 分钟)教师介绍种植植物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培和水培两种方式,并展示相应材料(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籽等)。2.种植活动(约 1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种植活动,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种植,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学生种植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初始状态,比如种子的颜色、形状,或是幼苗的高度、叶片数量等。3.种植后的讨论与计划(约 3 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讨论,询问他们对自己种植的植物有哪些期待,比如希望它长多高、开什么颜色的花等。同时,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观察计划,比如每天或每周观察一次,并记录下植物的变化。(五)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10 分钟)1.课堂总结(约 5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包括植物的基本特征、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异、如何区分植物与非植物,以及种植植物的基本步骤和观察计划的重要性。强调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与植物息息相关,培养保护植物和自然的意识。2.作业布置(约 5 分钟)(1)观察记录:要求学生每天或每周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高度、叶片数量、颜色变化等。可以使用图画、文字或拍照的方式记录。(2)家庭调查:让学生回家后,在家附近的社区或公园里寻找不同的植物,并记录它们的名称和特征。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增加亲子互动。(3)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或编写小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植物的喜爱和了解。这项作业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加深对植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物观察和互动讨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植物的基本知识,并培养了观察、记录和表达的能力。同时,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如引入更多种类的植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需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2课观察植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详细描述一种或多种植物的外部特征,包括根、茎、叶、花(如果有的话)和果实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知道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重要性。2.科学探究-掌握并运用观察技能,包括按顺序观察、细致观察、记录观察结果等。-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尺子)辅助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细致度。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观察是了解自然环境、认识植物生长变化的基础。-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保护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观察植物的方法,详细描述植物的外部特征。-理解并实践使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植物细节上的不同,并能准确记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植物图片、观察指南、视频资料等)。-多种植物样本(如绿萝、向日葵幼苗、多肉植物等),确保每组学生至少有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观察工具(放大镜、尺子、记录本、彩笔等),每组一套。-班级观察记录表,用于汇总各组观察结果。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铅笔、彩笔。-可选:自带一种感兴趣的植物进行观察(需提前与教师沟通)。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展示一幅植物茂密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图片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图片中的植物入手,谈论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植物无处不在,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和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更好地观察植物,发现它们的秘密。”(二)认识观察工具(约 5 分钟)教师介绍观察工具(放大镜、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亲手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感受它们对观察的帮助。(三)观察植物的方法(约 10 分钟)1.初步观察教师:“现在,请每组同学领取一份植物样本,我们先从整体上观察这株植物。”-引导学生使用眼睛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鼓励学生用鼻子闻一闻植物的气味(注意安全,避免有毒植物)。-提醒学生不要随意触摸未知植物,但可以轻轻触摸已知安全的叶片感受其质感。2.细致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如叶脉的走向、叶片上的细小绒毛等。-使用尺子测量植物的高度、叶片的长度等,培养学生量化观察的能力。-提醒学生按顺序观察,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四)分组观察并记录(约 20 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每组负责一种植物。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记录观察结果。(五)分享与交流(约 15 分钟)1.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汇报内容包括植物的名称、外部特征、使用的观察工具及方法等。2.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点。-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新知识。-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六)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填空题-植物的身体一般由()、()、()、()和()五部分组成。(答案:根、茎、叶、花、果实)-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植物的细节。(答案:放大镜)2.简答题-在观察植物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你认为保护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3.实践题-请在家中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连续一周的观察,每天记录其生长变化,并尝试预测其未来的生长趋势。(七)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5 分钟)1 总结与作业布置(续)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来观察植物,详细描述了植物的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才能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为小小植物学家。”作业布置:1.观察日记: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植物(可以是家里的盆栽、校园里的花草等),连续观察一周,并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环境条件(如光照、水分)对植物的影响等。鼓励使用图画、文字或拍照的方式记录,并尝试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植物小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我身边的植物”的小报。内容包括介绍小组选择的植物种类、植物的生长习性、观察过程中的趣事、保护植物的小贴士等。小报要求图文并茂,色彩鲜艳,能够吸引他人的注意。3.家庭探索任务:与家人一起,在小区或附近的公园进行一次植物探索活动。尝试识别并收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样本(注意安全,不要采摘受保护的植物),回家后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查找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相关信息。最后,整理成一份植物探索报告,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观察植物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通过分享与交流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的重要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教师在巡回指导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另外,部分学生对于植物生长变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也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3课植物长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植物生长的环境类型,如土壤、水中、沙漠等。-能够识别并描述几种典型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物,记录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学会提出问题和假设,理解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细致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的情感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理解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特点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环境问题,提出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图片、视频资料。-实物展示,如仙人掌(代表沙漠环境)、荷花(代表水生环境)、绿萝(代表土壤生长环境)等。-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板书设计,提前准备好相关内容和问题。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铅笔等文具。-提前预习教材,对植物生长环境有初步了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吗?有的植物在花园里绽放,有的在水池边摇曳,还有的在遥远的沙漠中顽强生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植物长在哪里这个有趣的课题。”(二)观察与发现(约 15 分钟)1.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图片和视频,如森林、草原、沙漠、水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环境的特点。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学生:“这是沙漠!”教师:“没错,那么沙漠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热、很干燥、沙子很多。”2.实物展示教师出示仙人掌、荷花、绿萝等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并尝试将其与相应的生长环境联系起来。(三)分组讨论(约 15 分钟)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种或几种植物作为观察对象,并要求他们记录下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2.小组讨论各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教师可以巡回指导,适时提供引导和帮助。师生对话示例:教师:“你们组观察的是哪种植物?它的生长环境有什么特点?”学生:“我们观察的是仙人掌,它生长在沙漠里,因为沙漠很干燥,所以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四)全班分享(约 10 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讨论心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五)深入探讨(约 10 分钟)1.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水生植物的根长得短而浅?如果我们把沙漠植物移到湿润的环境中,它会怎么样?”2.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再次展开讨论和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和纠正学生的回答。(六)拓展延伸(约 10 分钟)1.假设与预测教师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我们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预测,并鼓励他们尝试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2.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和生态环境,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实际行动,如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填空题-植物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有的生长在_(如沙漠),有的生长在_(如水域),还有的生长在_(如森林)。-答案:沙漠、水域、森林(或其他具体的生长环境)2.选择题从下列选项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A.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水分充足的地方。B.水生植物的茎通常较长,以获取更多的光照。C.森林植物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来维持生命。-答案:C3.简答题-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并说明它为什么能在那种环境中生长得很好。答案:我熟悉的植物是竹子,它生长在湿润的山区或竹林里。竹子能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得很好,是因为它们对水分的需求较高,而湿润的土壤和山区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同时,竹子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吸收养分,而竹子的生长速度也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茂密的竹林,进一步改善生长环境。(八)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5 分钟)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也明白了植物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我们周围的植物和生态。”作业布置:1.观察作业:请学生在课后观察家附近或学校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生长环境,并尝试描述这些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绘图作业: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植物,绘制出它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并在图中标注出该环境对植物生长的有利因素。3.家庭调查:与家人一起讨论家中的植物养护经验,了解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土壤等生长条件的需求,并记录下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了不同植物生长环境的多样性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通过观察和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理解,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4课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如叶子、茎、花朵等。-理解观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运用观察技能获取植物的信息。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这株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并尝试通过观察寻找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细致观察和耐心记录的习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植物特征的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思维。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观察植物对于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植物的情感态度,增强环保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植物,准确描述并绘制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能,以及通过绘画表达科学观察结果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转化为绘画语言,准确表达植物的形态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植物的图片和绘画示范。-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供学生观察。-绘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每人一份。-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有初步了解。-准备好绘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色彩斑斓,有的形状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画家,给植物画张像,记录下它们的美丽与独特。”(二)观察植物(约 15 分钟)1.实物观察教师出示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细致观察。师生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株植物,它有多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颜色怎么样?有没有花朵或果实?”学生:“这株植物大约这么高(用手比划),叶子是椭圆形的,颜色是绿色的,上面还有纹路呢!”2.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种类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植物之间的异同点。(三)绘画指导(约 10 分钟)1.绘画示范教师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示范如何绘制植物,重点讲解如何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2.绘画技巧-强调线条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植物的轮廓和细节。-指导学生运用色彩表达植物的特点和氛围,如绿色代表生机、红色代表热情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适当添加背景或装饰元素,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四)学生绘画(约 20 分钟)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绘画指导,开始绘制自己选择的植物。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五)作品展示与评价(约 15 分钟)1.作品展示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绘画过程和思路。2.师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是否准确抓住了植物的主要特征?-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是否和谐?-是否有创意和想象力?-是否表达了对植物的喜爱和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六)总结与拓展(约 5 分钟)总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给植物画张像,还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准确描述和大胆表达。植物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装点着我们的世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植物、爱护植物,与它们和谐共处。”拓展: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在家中或校园内寻找并观察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然后尝试用文字、绘画或摄影等多种方式记录下它的美丽与拓展:1.植物日记-任务描述:鼓励学生制作一本“植物日记”,每天记录一棵或几棵选定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可以使用文字描述植物的高度、叶子颜色、花朵开放情况等,并配以当天拍摄的照片或自己绘制的插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环境需求。2.植物科普小报-任务描述:组织一次植物科普小报制作活动。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关于某种或某类植物的科普知识,如生长习性、用途、生态价值等,并设计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植物的认识,还能锻炼信息整合和团队协作的能力。3.植物摄影展-任务描述:举办一次校园植物摄影展。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寻找并拍摄各种有趣的植物照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细节美,如叶子的纹理、花朵的色彩、果实的形状等。然后,将这些照片冲洗出来或打印在彩色纸上,布置成一个小型摄影展。这样的活动既能展示学生的摄影才华,又能激发其他同学对植物的兴趣和关注。(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以下哪种方式不适合用于记录植物的特征?(A)文字描述(B)录音记录(C)绘画表达(D)拍摄照片-答案:B(录音记录虽然可以记录声音信息,但无法直观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2.填空题-题目:在给植物画“像”时,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植物的_、_和_等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答案:形态、色彩、结构(或细节)3.简答题-题目:通过给植物画张“像”,你学到了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体会和收获。-示例答案:通过给植物画张“像”,我学到了如何细致观察植物的特征,如何运用绘画技能来表达我的观察结果。我发现,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之处,这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也更加珍惜我们周围的植物资源。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将观察结果与已有知识相联系,提出了更多关于植物生长和环境的问题,这让我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八)结束语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给植物画 像的技能,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记录和表达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植物世界,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爱护我们的环境,与植物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5课植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理解植物生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如水分、光照、温度)的影响。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习惯,通过长时间观察记录植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植物在春天会发芽?”并尝试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找到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好奇心,培养持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植物变化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鼓励参与植物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活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不同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长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变化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植物生长周期的图片和动画。-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用于课堂演示。-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植物变化。-植物生长日记模板,鼓励学生制作个人植物生长记录。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植物生长变化有初步了解。-准备观察记录表和笔,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观察。-可选:自带或由教师提供的小型盆栽植物,用于长期观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植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生长、开花、结果,甚至枯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植物的变化,看看它们是如何在生命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故事的。”(二)认识植物生长周期(约 10 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和动画,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阶段的植物?”学生:“这是种子发芽的阶段!”教师:“非常棒!那接下来这张呢?”学生:“这是植物开花的时候!”2.讲解植物生长周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等阶段,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性。(三)观察植物变化(约 15 分钟)1.实物观察教师出示实物植物或植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当前植物的状态,如高度、叶子数量、颜色等。2.讨论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如水分、光照、温度等,并简要解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植物。(四)制定观察计划(约 10 分钟)1.分配观察任务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观察并记录一盆小型盆栽植物的变化。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观察的植物种类。2.制定观察记录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记录表,包括观察日期、观察时间、天气情况、植物生长状态(如高度、叶子数量、颜色变化等)以及任何特殊现象(如开花、病虫害等)。(五)长期观察与记录(课外作业)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观察计划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变化。鼓励学生制作个人植物生长日记,用文字、图画或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六)分享与交流(约 15 分钟)1.观察成果展示几周后,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和植物生长日记。学生可以轮流上台介绍自己观察的植物种类、生长环境以及观察到的变化。2.讨论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植物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水分是否充足、光照是否适宜等。同时,教师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七)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下列哪项不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A)水分(B)光照(C)土壤颜色(D)温度-答案:C2.填空题-题目:植物的生长周期通常包括种子_、幼苗生长、_结果和衰老死亡四个主要阶段。-答案:发芽/开花3.简答题-题目:请描述你观察到的植物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示例答案:我观察到的是我们小组负责的盆栽植物在阳光充足、水分适量的条件下,叶片逐渐变得更加鲜绿且茂盛。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合作用增强,植物通过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促进了叶片的生长和颜色的鲜艳。此外,适宜的水分供应也确保了植物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谢活动。(八)拓展与延伸(约 10 分钟)1.植物生长实验-实验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植物生长实验,如对比实验,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种植相同种类的植物,但给予不同的光照条件(如一组接受全日照,另一组接受半日照)。要求学生按照观察计划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两组植物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2.环保行动倡议-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生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植树造林、保护绿地等活动的意义。然后,发起一项环保行动倡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植物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活动,如在学校或社区内种植树木、花草,或参与垃圾分类、减少污染等环保行动。-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九)结束语(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变化过程,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保护植物和环境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堂科学课的精彩内容吧!”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周围的植物第 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校园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校园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2.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记录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校园植物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这种植物会生长在这里?”并尝试通过观察和讨论找到答案。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尊重。-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认识到校园植物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保护校园植物和环境的责任感,鼓励参与校园绿化活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别校园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其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记录的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植物特征与科学知识相联系,形成初步的分类和识别能力。-培养学生长期的观察习惯和对环境的持续关注。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校园植物分布图,标注常见植物种类及位置。-多媒体课件,包含校园植物图片、生长习性介绍等。-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植物信息。-植物分类卡片,用于小组讨论和分类活动。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校园植物有初步了解。-准备观察记录表和笔,用于实地观察和记录。-可选:小型相机或手机,用于拍摄植物照片作为记录的一部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地方,你们知道吗?校园里藏着许多有趣的植物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校园里的植物,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吧!”(二)认识校园植物(约 10 分钟)1.多媒体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校园植物的图片和生长习性介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校园植物的种类和特征。师生对话示例:教师:“看这张图片,大家能猜出这是什么植物吗?”学生:“这是柳树!”教师:“非常棒!那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它的枝条很细很长,叶子是长长的、细细的。”2.校园植物分布图教师展示校园植物分布图,简要介绍校园中常见植物的位置和分布情况。(三)实地考察与观察(约 20 分钟)1.分组考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考察区域和观察任务。学生手持观察记录表,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名称、位置、形态(如叶形、花色、果实等)、生长环境(如光照、水分、土壤等)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师生对话示例(实地考察中):教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颗树,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是椭圆形的,边缘很光滑。”教师:“很好,再观察一下它的树干,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树干很粗,上面有很多裂纹。”(四)小组讨论与分类(约 15 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回到教室后,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讨论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和生长环境。2.植物分类教师发放植物分类卡片,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叶形、花色、生长习性等标准进行分类。师生对话示例(小组讨论中):教师:“大家看看这些植物卡片,你们觉得应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呢?”学生:“我们可以按照叶子的形状来分,比如圆形叶子的放一堆,长条形叶子的放另一堆。”(五)分享与交流(约 10 分钟)1.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类情况。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2.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分类情况进行总结,强调校园植物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六)习题设计与巩固(约 10 分钟)1.选择题-题目:下列哪种植物是校园中常见的草本植物?(A)梧桐树(B)牵牛花(C)松树(D)樟树-答案:B(牵牛花)2.填空题-题目:我在校园的_角发现了一棵高大的银杏树,它的叶子像_一样。-答案示例:东南/小扇子3.简答题-题目:请描述你观察到的校园中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并说明原因。-示例答案:我最喜欢的是校园里的月季花,因为它们色彩鲜艳,有红的、粉的、黄的,非常漂亮。而且每次走过那片月季花坛,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气,让我感到很愉快。(七)拓展与延伸(约 10 分钟)1.校园植物小报制作-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今天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关于校园植物的小报。小报内容可以包括植物图片、名称、特征描述、生长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活动目的:通过小报制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信息整理、创意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2.校园植物保护计划-活动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校园植物可能面临的威胁,如病虫害、人为破坏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制定校园植物保护计划。计划可以包括定期浇水、除草、病虫害防治、设置保护标识等措施。-活动目的:通过制定保护计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八)结束语(约 5 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校园里的植物世界,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秘密。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仅在校园里,也在生活中多多观察、多多学习。记住,每一棵植物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它们吧!今天的科学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关于校园植物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自己第 1 课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人体主要部位(如头、手、脚、眼睛、耳朵等)。-初步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基本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触摸和自我感知的方式,探究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基于观察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保持身体清洁和健康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个人卫生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寻求帮助。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命名人体主要部位。-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基本功能。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身体部位与其功能相联系,形成初步的身体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基于观察进行自我探索和学习的习惯。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体模型或挂图,标注主要身体部位。-多媒体课件,包含人体部位动画、功能介绍等。-儿歌、游戏等材料,用于辅助教学。-练习题卡片,用于巩固知识。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对人体部位有初步了解。-准备笔和纸,用于记录或绘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 5 分钟)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一段欢快的儿歌或动画,歌词中涉及人体各个部位,如“拍拍手,踏踏脚,眨眨眼睛笑一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儿歌里听到了哪些我们身体上的好朋友?”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我们的身体。(二)认识身体部位(约 15 分钟)1.展示模型或挂图教师出示人体模型或挂图,指认并介绍人体主要部位,如头、颈、躯干、四肢(手、臂、腿、脚)、五官(眼、耳、鼻、口)等。师生对话示例:教师:“大家看,这是我们的身体模型。谁能告诉我,这是哪里?”(手指向头部)学生:“这是头。”教师:“对了,头上有什么重要的器官呢?”学生:“有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2.自我感知与命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自己的身体,找到并命名各个部位。可以设计“我说你指”或“我指你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含核心素养目标;全册打包).rar》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科学
新教
一年级
上册
教学
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打包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