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器系统》课件第2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智能传感器系统》课件第2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传感器系统 智能 传感器 系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 传感技术基础 2.1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与技术指标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与技术指标2.2几种变换器工作原理几种变换器工作原理2.3集成化压力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集成化压力传感器与加速度传感器2.4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1 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与技术指标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与技术指标传感器系统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指系统输入(被测物理量)信号x(t)与其输出信号y(t)之间的关系。对传感器系统基本特性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2、图2-1 传感器系统示意图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1)用于建立一个测量系统。这时必须已知传感器系统的基本特性并测量输出信号y(t),通过基本特性和输出来推断导致该输出的系统的输入。这就是未知被测物理量的测量过程。(2)用于传感器系统本身的研究、设计与建立。这时必须观测系统的输入x(t)及与其相应的输出y(t),才能推断建立系统的特性。如果系统特性不满足要求,则应修改相应的内部参数,直到合格为止。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根据输入信号x(t)是随时间变化的还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基本特性分为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它们是系统对外呈现出的外部特性,这类特性由其自身的内
3、部参数决定。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由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来表征。静态、动态模型分别表征静态、动态特性。通过基本物理定律建立的输入x与输出y的关系称为理论建模,由标定实验建立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称为实验建模。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1.1 静态特性与静态技术指标静态特性与静态技术指标描述静态特性的静态模型表示了当输入系统的被测物理量x(t)为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信号,即x(t)=常量时,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呈现的关系。通常,静态特性可由如下的多项式表征的静态模型来表示:y=s0+s1x+s2x2+snxn(2-1)式中:s0,s1,s2,sn为常量;y为输出量;x为输入量静态特性还可以由
4、对应的x与y的若干有限数值的列表和xy坐标平面上的曲线来表示。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1.静态特性的基本参数1)零位(零点)当输入量为零即x=0时,传感器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输出量y不为零,由式(2-1)可得零位值为 y0=s0 (2-2)如图2-2所示。零位值应从测量结果中设法消除。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2 静态特性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量程Y(FS)量程又称“满度值”,它表征系统能够承受最大输入量xFS的能力。其数值是系统示值范围上、下限之差的模。当输入量在量程范围以内时,系统正常工作并保证预定的性能。注意,对于输出
5、标准化的传感器系统,我们把它称为“变送器”,它有如下严格的规范值:零位值 x=0时,y0=s0=4 mA;上限值x=xFS时,yFS=20 mA;量程Y(FS)=16 mA。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3)灵敏度灵敏度表征系统对输入量变化反应的能力。其数值由系统输出量的变化量y与引起该变化的输入量的变化量x的比值S来表示:)()(输入量的变化量输出量的变化量xyS(2-3a)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输入量与输出量也可以采用相对变化量形式,如yy、xx,与之相对应的灵敏度也可有多种表达形式,如xxyS/或xyyS/(2-3b)当静态特性为一理想直线时,直线的斜
6、率即为灵敏度且为一常数,即S=s1。灵敏度S的数值越大,表示相同的输入变化量引起的输出变化量越大,则系统的灵敏度越高。当静态特性是一非线性特性时,灵敏度不为常数,但s1仍表示输出y随输入x变化的速度;s2表示y随x变化的加速度。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实际的系统都不可能是单一输入的系统,而是多输入单输出系统,如图2-3所示。如果采用一个压力传感器系统测量气缸内工作气体的压力,但是实际工作气体压力变化xP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温度的变化xT,传感器系统的供电电压在测量期间也可能有变化xV,这时的传感器系统至少是一个三输入(xP、xV、xT)单输出(y)系统。如果每个输入量的变化都能
7、引起输出量的变化,则该系统存在“交叉灵敏度”: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PPxySTTxySVVxyS(2-3c)一个存在交叉灵敏度的传感器系统,一定是一个低精度、性能不稳定的系统。经典的传感器系统没有能力从输出改变量y来精确推断某一个输入量的变化值,如xP,因为这时可能xP=0,根本没有改变,输出改变量y的产生可能是温度变化xT或电压变化xV引起的。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3 实际的多输入单输出系统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对于经典传感器系统,通常都存在着对工作环境温度、供电电压的交叉灵敏度。人们一直都在为减小交叉灵敏度而努力,如
8、采用稳压源、恒流源供电,采用各种温度补偿措施降低温度的交叉灵敏度。智能传感器系统依靠强大的软件功能在降低交叉灵敏度方面有重大突破。智能传感器系统对经典传感器系统稳定性性能的改善应能由式(2-3c)或其相对变化量形式反映出来。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4)分辨力分辨力又称“灵敏度阈”,它表征系统有效辨别输入量最小变化量的能力。具有A/D转换器的传感器系统,其分辨力为一个量化单位q对应的输入变化量。这就要求传感器系统设置合理的放大倍数;采取有效消除干扰、抑制噪声的措施,把噪声电平压制在半个量化单位(q/2)以下。信号电平大于q/2,即具有足够的信噪比。智能传感器系统与经典传感器相
9、比,不仅可以通过硬件而且还可以通过强大的软件抵抗干扰、抑制噪声,因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分辨力。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静态特性的性能指标通常,传感器的静态性能技术指标包括迟滞、重复性与线性度。1)迟滞迟滞亦称“滞后量”或“滞环”,它表征系统在全量程范围内,输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或由大到小(反行程)两个静态特性一致的程度,如图2-4所示。其值用引用误差H形式表示: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4 迟滞%100)FS(|mYHH(2-4)式中:Hm表示同一输入量对应正、反行程输出量的最大差值。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重复性重复性表示系统
10、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静态特性之间一致的程度,如图2-5所示。其数值用引用误差R形式表示:%100)FS(|YRR(2-5)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式中:R表示同一输入量对应多次循环的同向行程输出量的分散程度。这种输出量之值的相互偏离反映了传感器的随机误差,故可按随机误差处理法则来确定R。图2-5 重复性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3)线性度线性度又称“直线性”,它表示系统静态特性与某一规定直线(y=b+kx)一致的程度,在数值上用非线性引用误差L形式来表示:%100FS)(|mYLL(2-6)式中:Lm表示静态特性与规定拟合直线的最大拟
11、合偏差。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1)最小二乘法线性度拟合直线的确定。设拟合直线方程通式为y=b+kx(2-7)则第j个标定点的标定值yj与拟合直线上相应值的偏差(图2-6)为Lj=(b+kxj)yj (2-8)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的确定原则是均方差),()(112kbfLNNjj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6 线性度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为最小值。令其一阶偏导为零,即0),(bkbf,0),(kkbf可得两个方程,并解得两个未知量b、k的表达式如下: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112111211211112NjjN
12、jjNjjNjjNjjjNjjNjjNjjjNjjNjjNjjxxNyxyxNkxxNyxxyxb(2-9)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理论线性度拟合直线的确定。拟合直线的起始点为坐标原点(x=0,y=0),终止点为输入与输出的上限值(xFS,yFS)。最小二乘法及理论线性度的拟合直线与拟合偏差如图2-7所示。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7 最小二乘法、理论线性度的拟合直线与拟合偏差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4)准确度的简化表示准确度由不确定度来表示,不确定度要经过对多个分项不确定度的严密分析、评定,最后进行综合得出。国家标准未规定
13、准确度等级指数的一些产品,常用“精度”作为一项技术指标来表征该产品的准确程度。通常精度A由线性度L、迟滞H与重复性R之绝对值求和或方和根得出:|RHLA或222RHLA(2-10)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用式(2-10)来表征准确度是不完备的,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工程简化表示,常用于传感器或含有传感器的测量系统。要注意,当前传感器市场对传感器技术指标的称谓与标示还不规范。如将“重复性”称为“不重复性”,“线性度”称为“非线性”等。尤其是对国外产品术语的翻译很不一致。本书着重点是介绍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智能化方法。改善程度用具体的指标,如线性度、温度(影响)系数的变化来说明。传感器总
14、体性能的提高采用提高精度的说法。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传感器技术始终致力于改善静态特性的非线性(减小线性度L的数值)、减小迟滞H、提高重复性(减小重复性R的数值),以期获得较高的精度。静态特性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获得的(如规定的温度范围、大气压力和温度等),如果实际测试时的现场工作条件偏离了标准实验条件,那么除了基本误差之外还将产生附加误差。温度附加误差是最主要的附加误差。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5)温度系数与温度附加误差(1)零位温度系数0。它表示零位值y0随温度漂移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温度改变1,零位值的最大改变量y0m与量程Y(FS)之比的百分数%
15、100)FS(m00YTy(2-11)式中:y0m为在温度变化T范围内,零位值的最大改变量;T为传感器系统工作温度的变化范围。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目前未经补偿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0一般为103/,如果量程Y(FS)=100 mV,当工作温度变化T=60时,则零位值改变y0m=0T Y(FS)=6 mV。这便是温度附加误差的绝对值。当在满量程下使用该传感器时,温度附加误差的相对值为y0m/Y(FS)=0T=6%;在三分之一量程下使用时,温度附加误差的相对值将达18%。因此,为提高零位值随温度变化的稳定性,减小0的数值是非常必要的。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16、 (2)灵敏度温度系数S及温度附加误差。S表示灵敏度随温度漂移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温度改变1时,灵敏度的相对改变量的百分数,即TTyTyTyTTSTSTSS)()()()()()(112112(2-12a)式中:S(T2)、S(T1)、y(T2)、y(T1)分别表示在相同输入量作用下系统在温度T2、T1之灵敏度及其相应的输出值。目前,未经补偿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的S一般为(11035104/)。因此温度变化T=T2T1=60时,引起的温度附加误差的相对值为(63)%。可见,提高灵敏度相对温度的稳定性,即减小S的数值也是非常必要的。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在实际中,一个传感器的
17、灵敏度温度系数通常也采用下式来决定:%100)FS(mYTyS(2-12b)式中:T=T2T1为温度变化范围;Y(FS)为量程;ym为当温度变化T时,在全量程范围中某一输入量对应输出值随温度漂移的最大值,这个最大温度漂移值可能发生在满量程,也可能发生在其他输入时的工作点。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传统的传感器技术为改善传感器的温度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采用了多种补偿措施,经过补偿后,0、S均可减小一个数量级,但比较费时费力。智能传感器系统采用软件补偿技术及数据融合技术,其提高温度稳定性的效果显著。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1.2 动态特性与动态技术指标
18、动态特性与动态技术指标大量被测物理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信号,即x(t)是时间t的函数,不是常量。系统的动态特性反映测量动态信号的能力。理想的传感器系统,其输出量y(t)与输入量x(t)的时间函数表达式应该相同。但实际上,二者只能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在允许的动态误差条件下保持所谓的一致。本节将讨论系统动态特性、信号频率范围与动态误差的相互关系。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动态特性用动态模型来描述,对于连续时间系统主要有三种形式:时域中的微分方程、复频域中的传递函数H(s)、频率域中的频率特性H(j)。系统的动态特性由系统本身的固有属性决定。通常传感器产品给出的动态技术指标有时间常数
19、(一阶系统)、无阻尼固有角频率0(二阶系统)以表征传感器的动态性能。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1.微分方程常见传感器系统是一阶或二阶系统,任何高阶系统也都可以看做一、二阶系统的合成。1)一阶系统以热电偶测温元件为例,如图2-8所示,当热电偶结点温度To低于被测介质温度Ti时,TiTo,则有热流q流入热电偶结点。它与Ti和To的关系可表示如下:tTCRTTqddooi式中:R为介质的热阻;C为热偶的比热。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8 热电偶测温元件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若令=RC,上式可写为iooddKTTtT(2-13)式中:=R
20、C为时间常数,具有时间量纲;K为放大倍数,本式中K=1。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上式为一阶微分方程,Ti、To分别是系统的输入、输出量。不仅是热电偶,其它类型的传感器系统也可能具有一阶微分方程形式所表征的动态特性。广义一阶微分方程为Kxytydd(2-14)式中:y为系统的输出量;x为系统的输入量;K为放大倍数;为时间常数。时间常数是一阶系统动态特性的特征参数,由系统的固有属性决定。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二阶系统以质量-弹簧-阻尼力学系统为例,如图2-9所示。这种系统可以是压力传感器的弹性敏感元件的等效结构。等效质量块m在受到作用力F后产生位移y和
21、运动速度dy/dt,在运动过程中,质量块m所受的力有:作用力 F弹性反作用力 F(弹)=ky阻尼力 tybFdd)(阻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图2-9 质量-弹簧-阻尼力学系统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直到位移量y足够大,大到使弹性反作用力与作用力相等,即F(弹)=F时,达到平衡,质量块不再运动,F(阻)=0。在未达到平衡状态的运动过程中,运动规律服从牛顿运动定律,其运动加速度由所受的合力决定:22ddtym2231ddtymFii即22dd)()(tymFFF阻弹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整理后得Fkytybtymdddd22(2-15
22、)式中:m为运动部分的等效质量;k为弹簧刚度系数;b为阻尼系数。式(2-15)为二阶微分方程。可见,质量-弹簧-阻尼力学结构的动态特性由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二阶微分方程可写成如下的标准形式:Kxytytynndd2dd1222(2-16)式中:n为系统无阻尼固有角频率(弧度/秒);为阻尼比;K为直流放大倍数。n、K均是由系统本身固有属性决定的常数,分别表示如下:mknmkb2kK1,n、是二阶系统动态特性的特征参数。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传递函数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如图2-10所示。图2-10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a)时域;(
23、b)复频域;(c)频域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在初始值为零即t0时,x(t)=0,y(t)=0,输出信号y(t)的拉普拉斯(拉氏)变换Y(s)与输入信号x(t)的拉氏变换X(s)之比为系统的传递函数,记为H(s),)()()(sXsYsH(2-17)其中:s=j+是复数。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1)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仍以热电偶为例。对式(2-14)两边求拉氏变换,根据x(t)、y(t)以及它们各阶时间导数在t=0时的初始值均为零,可得sY(s)+Y(s)=KX(s)于是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sKsXsYsH(2-18)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
24、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2)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对式(2-16)两边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可得)()()(2)(122sKXsYssYsYsnn于是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当K=1时)1211)()()(22sssXsYsHnn(2-19)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3.频率特性 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输出信号y(t)的傅里叶(傅氏)变换Y(j)与输入信号x(t)的傅氏变换X(j)之比为系统的频率特性,记为H(j)或H(),)j()j()j(XYH(2-20)下面比较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的形式。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拉普拉斯变换:jde)()(de)
25、()(00sttxsXttysYstst傅里叶变换:0j0jde)()j(de)()j(ttxXttyYtt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可见,频率特性是实部=0时的传递函数。我们可以令s=j,直接由传递函数写出频率特性:一阶系统的频率特性:j1)j(KH(2-21)二阶系统的频率特性:nnKH2 j1)j(2(2-22)第2章 智能传感器系统中的经典传感技术基础 输出和输入的傅里叶变换Y()、X()以及频率特性H()都是频率的函数,一般都是复数,故可用指数来表示:H()=A()ejj()(2-23)|)(|)(|)(|)(HXYA(2-24)j()=arctanH()(2-2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