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理论与技术》课件第4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通信网理论与技术》课件第4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网理论与技术 通信网 理论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第第 4 4 章章 移移 动动 通通 信信 网网 4.1 概述概述4.2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4.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4.4 集群移动通信网集群移动通信网4.5 无线寻呼网无线寻呼网4.6 公用无绳电话网公用无绳电话网4.7 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1 概概 述述 4.1.1 4.1.1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过程移动通信网的发展过程(1)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
2、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 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 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其特点是为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2)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 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
3、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3)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IMTS),使用150 MHz和450 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 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4)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
4、勃发展的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他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了800 MHz 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 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 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
5、拿大推出450 MHz移动电话系统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 MHz。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5)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以AMPS和TACS为代表的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是模拟系统。模拟蜂窝网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频谱利用率低,移动设备复杂,费用较贵,业务种类受限制以及通话易被窃听等,最主要的问题是其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用户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
6、提供话音、数据等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1.2 4.1.2 移动通信网的组成移动通信网的组成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实现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以及移动用户与长途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包括无线传输、有线传输以及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使用的主要设备有无线收发信机、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图4.1是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示意图。移动通信网包括交换网络分系统、基站分系统和大量移动用户终端,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实体。移动通信服务是由许多正六边形小区组成的,呈蜂窝状。移动通信网通过接口与公众通信网互连。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
7、.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1)交换网络分系统(NSS)。它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C)、操作管理中心(OMC)和短消息中心(SME)等部分。它是移动通信系统的集中控制与交换中心,也是与公众网的接口。MSC负责交换移动台(MS)各种类型的呼叫,提供连接维护管理中心接口,通过标准接口与基站(BS)和其他MSC连接。移动交换中心控制的区域称为MSC控制区。MSC还具有支持移动台越区切换、MSC控制区之间的漫游以及计费功能。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2)基站分系统(BSS)。它包括一个基站控制器(B
8、SC)和其控制的若干个基站收发信系统(BTS)。它负责管理无线资源,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之间的通信连接,传输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BSC单元用来与MSC进行数据通信,与MS在无线信道上进行数据传输。BTS属于BSS的无线部分,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某个小区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完成B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台(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BTS主要由基带部分、载频单元、控制单元三大部分组成,一个BTS含有若干个收发信单元(TRX),其数目与分配给该小区的载频数相同,它与需要同时通话的用户数有关。BSS与MSC之间采用PCM链路传输数据信号,有时也可利
9、用光缆或数字微波中继方式传输。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3)移动台(MS)。它是移动通信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车载式、手持式、便携式三种形式。移动台应包括移动台物理设备和智慧部件两部分。移动台由收发信机、频率合成器、数字逻辑单元、拨号按钮和送/受话器等组成。它可以自动扫描基站载频、响应寻呼、自动更换频率和自动调整发射功率等。当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建立呼叫时,移动台与最近的基站之间确立一个无线信道,并通过MSC与市话通话。同样地,任何两个移动用户间的通话也是通过MSC建立的。为使读者清楚地了解移动通信网与固定电话网的互连,以及移动通信在城市公众通信网中的地位,图4.2给出了公众通信网示意图
10、。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2 公众通信网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1.3 4.1.3 蜂窝网的构成蜂窝网的构成若将一个移动通信服务区划分成许多小区(Cell),每个小区设立基站,与用户移动台之间建立通信,小区的覆盖半径较小,可从几百米至几十千米。如果基站采用全向天线,覆盖区实际上是一个圆,但从理论上说,图形小区邻接处会出现多重覆盖或无覆盖,有效覆盖整个平面区域的实际上是圆的内接规则多边形,这样的规则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如图4.3所示。显然,正六边形最接近圆形,对于同样大小的服务区域,采用正六边形小区数最少,所需频率组数也最少。因而正六边形组网是最
11、经济的方式。正六边形的网络形同蜂窝,蜂窝网亦由此得名。应该说明,正六边形小区图形仅仅具有理论分析和设计意义,实际中的基站天线覆盖区不可能是规则正六边形。图4.4给出了一个蜂窝网的展开图形。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3 小区的形状(a)正三角形;(b)正方形;(c)正六边形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4 蜂窝小区覆盖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当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区内的部分地区业务量增长时,可将该部分的蜂窝小区分裂成多个较小的区域,这种做法叫小区的分裂。图4.5为用户分布密度不等时基站覆盖区划分的情形,中心区用户密度高,基站覆盖区小,所提供服务的信道数相对较多
12、;边缘区用户密度低,基站覆盖区大,所提供服务的信道数相对较少。采用蜂窝分裂的方法,有限的频率资源通过缩短同频复用距离使单位面积的频道数增多,系统容量增大。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原基站基础上采用方向性天线将小区扇形化,如图4.6(a)、(b)和(c)所示。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4.5用户分布密度不等时基站覆盖区的划分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6 小区分裂方案(a)120扇形小区;(b)60扇形小区;(c)三叶草形无线区;(d)增加新基站后的小区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2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4.2.1 4.2.1 系统组成系统组
13、成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络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如图4.7所示。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在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TACS规范只对Um接口进行了规定,而未对A接口做任何的限制。因此,各设备生产厂家对A接口都采用各自的接口协议,对Um接口遵循TACS规范。也就是说,NSS系统和BSS系统只能采用一个厂家的设备,而MS可用不同厂家的设备。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7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GSM系统框图如图4.8所示。其中,A接口往右是NSS系统,它
14、包括有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A接口往左至Um接口是BSS系统,它包括有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Um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MS),其中包括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8 GSM系统框图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1.1.交换网络子系统交换网络子系统(NSS)(NSS)(1)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它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公用
15、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络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2)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它是一个数据库,用于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3)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它也是一个数据库,用于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
16、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4)鉴权中心(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5)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它也是一个数据库,用于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的参数。它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2.2.无线基站子系统无线基站子系统(BSS)(BSS)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
17、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1)基站控制器(BSC):它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主要负责无线网络资源的管理、小区配置数据的管理、功率控制、定位和切换等,是一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2)基站收发信台(BTS):无线接口设备,它完全由BSC控制,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3.3.移动台移动台(MS)(MS)移动台就是移动客户设备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移动终端就
18、是“机”,它可完成语音编码、信道编码、信息加密、信息的调制和解调、信息发射和接收。SIM卡就是“身份卡”,它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用的IC卡,因此也称作智能卡,存有认证客户身份所需的所有信息,并能执行一些与安全保密有关的重要信息,以防止非法客户进入网络。SIM卡还存储与网络和客户有关的管理数据,只有插入SIM后移动终端才能接入进网,但SIM卡本身不是储值卡。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4.操作维护子系统操作维护子系统(OMC)(OMC)GSM系统还有一个操作维护子系统(OMC)。它主要用于对整个GSM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通过它实现对GSM网内各种部件功能的监视、状态报告、故障诊断等功能。第
19、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2.2 GSM4.2.2 GSM网络结构网络结构1.1.移动话路网结构移动话路网结构1)全国网全国GSM移动电话网按大区设立一级汇接中心、省内设立二级汇接中心、移动业务本地网设立端局构成三级网络结构。它与PSTN网(公用电话网)的连接关系参见图4.9。从图中可见,三级网络结构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数字移动通信网络。GSM数字移动通信网与PSTN网相重叠。当然,公用电话网还有它的国际出口局,而GSM数字移动通信网却无国际出口局,国际间的通信仍然还需借助于公用电话网的国际局。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9 GSM网与PSTN网连接示意图 第 4 章 移 动
20、 通 信 网 2)省内网省内GSM移动通信网由省内的各移动业务本地网构成。省内设若干个移动业务汇接中心(即二级汇接中心),汇接中心之间为网状网结构,汇接中心与移动端局之间成星型网。根据业务量的大小,二级汇接中心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汇接中心(即不带客户,都有至基站的接口,只作汇接),也可兼作移动端局(与基站相连,可带客户)。省内GSM移动通信网中一般设置两、三个移动汇接局较为适宜,最多不超过四个,每个移动端局至少应与省内两个二级汇接中心相连,如图4.10所示。任意两个移动交换局之间若有较大的业务量时,可建立话音专线。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10 省内GSM移动通信网结构示意图 第 4
21、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3)移动业务本地网 全国可划分为若干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划分的原则是长途区号为2位或3位的地区为一个移动业务本地网。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中应设立一个HLR(必要时可增设HLR,HLR可以是有物理实体的,也可是虚拟的,即几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公用同一个物理实体HLR,HLR内部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用一个区域,由一个业务终端来管理)和一个或若干个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还可以几个移动业务本地网共用一个MSC,见图4.11。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11 GSM移动业务本地网结构示意图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2.2.移动信令网结构移动信令
22、网结构GSM移动信令网是我国No.7信令网的一部分。信令网由信令链路(SL)、信令点(SP)和信令转接点(STP)组成。我国移动信令网也采用与话路网类似的三级结构(见图4.12):第一级为最高级,称为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第二级为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第三级为信令点(SP)。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12 GSM信令网结构图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移动通信网的专用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设置在大区一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专用的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设置在各省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移动业务本地网中的每个MSCVLR、EIR、HLRAUC、SCH和BSC设置
23、信令点。各大区只设置一个专用HSTP,呈单星型结构,HSTP之间以网状网互连。各省专用LSTP连接到本大区中心的专用HSTP上,LSTP间一般不直接相连。各移动业务本地网的SP点至少应连接到本省的两个LSTP点上,LSTP根据业务量可单独设置或合设在省内二级汇接中心内。图4.13表示了我国邮电部门近期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网结构示意图。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图 4.13 中国移动近期GSM信令网结构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2.3 GSM4.2.3 GSM频率的配置频率的配置GSM系统包括900 MHz和1800 MHz两个频段。早期使用的是GSM 900频段,随着业务量的
24、不断增长,DCS 1800频段投入使用。目前,在许多地方这两个频段的网络同时存在,构成“双频”网络。在我国,这两个频段又被分给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移动运营商。GSM使用的900 MHz、1800 MHz频段介绍如表4.1所示。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表表4.1 GSM使用的使用的900 MHz、1800 MHz频段频段 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G S M 蜂 窝 系 统 采 用 时 分 多 址/频 分 多 址/频 分 双 工(TDMA/FDMA/FDD)制式。频道间隔为200 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方式,共分为8个时隙,时隙宽度为0.577 ms。8个时隙构成一个
25、TDMA帧,帧长为4.615 ms。当采用全速率话音编码时,每个频道提供8个时分信道;将来采用半速率话音编码后,每个频道可容纳16个半速率信道,从而达到提高频率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的目的。收、发采用不同的频率,一对双工载波上下行链路各用一个时隙构成一个双向物理信道,根据需要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使用。移动台在特定的频率上和特定的时隙内,以猝发方式向基站传输信息,基站在相应的频率上和相应的时隙内以时分复用的方式向各个移动台传输信息。第 4 章 移 动 通 信 网 4.3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4.3.1 CDMA4.3.1 CDMA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CDMA给每一个用户分配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