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docx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786343
  • 上传时间:2020-10-09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33.9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高考 备考 必考 文化 常识 科举 制度 以及 配套 习题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1 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 (一) 科举前选拔官员形式 类别 释义 察举 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 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举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史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史任用属史,

    2、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 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 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朝明朝形成了完 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 进士科。唐代置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置一史、三史、开元礼童

    3、子、道 举等科。诸科之中,为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 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 的文句为题, 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需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 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 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 被废除。 (二)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 闱) 殿试 考场 学考巡回案 临 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 省 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 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

    4、央政府特派官 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 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 酉 年八 月, 桂榜 乡试次年 三 月, 杏榜 会试同 年四 月,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三)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类别 释义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 者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习,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

    5、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进士及 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庄园(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 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 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 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 互称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连中三 元 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

    6、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 别称鼎元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学 习的监生。例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把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一定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 式死板。 (四)古代学校学生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

    7、场所。 2.庠。周代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 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 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 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 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6 太学 中国封建

    8、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 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 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7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8 国子监 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 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9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 名的四大书院是:

    9、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 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10 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 11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院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 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五)古代学官 类别 释义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 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 现在的大学校长。唐

    10、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 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 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 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钟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 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

    11、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 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 第进士,指考中进士。进士是科举时代对殿试考取之人的称谓。() 2.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 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3. 甲科,原指科举考试的科目,明清后通称进士为甲科。() 4.进士,古代官名。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目。明清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答:“进士”不是官名,开始是一种考试科目,明清时期则是对

    12、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 5.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造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6.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考生以举人身份参加,一般在春天举行,又叫“春闱”或“礼闱”。() 答: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凡获秀才身份的府、 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通常在八月举行,又叫“秋闱”。 7.诸生,古代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的生员,“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里面“诸生”即为此意。() 答: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 附生、癝生、

    13、例生等,统称诸生。 8.秀才,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制度,考察和推举人才。秀才自汉代成立以来又称茂才,秀才就是文 才优秀的意思。() 答:“秀才”改为“茂才”是为了避东汉光武帝讳,所以是东汉光武帝时改的。 9.“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10.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11.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12.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13.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

    14、,有美才之人也。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东 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14.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 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 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15. 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 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 答: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

    15、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 童。 16. 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乡试不是一个乡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明清时候一般三年一次,在 秋天举行。() 17. 古代科举制度中,在户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答:殿试是皇帝主持的 18.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 生员。() 答: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19.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 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20.“举子”即举

    16、人,授予通过乡试者。 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 又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21.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22.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23.“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24.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25. “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 之

    17、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26. 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 27.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 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28.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 试的科目。() 答: 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 29. 进士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殿试取中后,方能称进士。(

    18、) 30. 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 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31. 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 通过发科榜, 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32. 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 答: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最受重视。 33.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34.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 答:“或同年龄的人”不

    19、对 35.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 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中,“落 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36.“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 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37.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 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38.“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可以进授爵 位。科举共分四级:乡试、院试、会试和殿试,每级考中都可金榜题名。() 答:考中进士才称金榜题名。 39.进士甲科

    20、:唐宋时进士分甲乙科,明清时期通常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40.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 赐进士及第。() 41.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42.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 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43.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 名。() 4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

    21、之人。古代科举考试 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答: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5. 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为进士。() 46. “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 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47. “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 48. 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 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答:“进士”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49. 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举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 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答:会试第一名称“会元”。“鼎元”是殿试第 一,即“状元”的别称。 50. 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答:殿试应试者称贡士。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高考备考:必考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以及配套习题.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8634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