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浙江省宁波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 上传人(卖家):mrliu
  • 文档编号:78633
  • 上传时间:2018-10-23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16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浙江省宁波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由用户(mrli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浙江省 宁波市 2016 2017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题 答案 解析 word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 1 - 浙江省宁波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答卷时间: 【 150 分钟】 满分: 【 15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提 供 ( gng) 胚 芽( pi) 老 趼 ( jin) 差 强人意( ch) B 间 断( jin) 忌 惮 ( dn) 先 妣 ( b) 长歌 当 哭( dng) C 强 颜( qing) 墙 垣 ( yun) 瓦 楞 ( lng) 风流倜 傥 ( tng) D浸 渍 ( z) 谂 知( shn) 笑 靥 ( yn) 呱 呱而泣( g) 【答案】 B

    2、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 提供 gng; C 强颜 qing; D 谂知shn 笑靥 y。故正确选项 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 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陨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 B恶耗传来, OECD 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估,并表示今

    3、年及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准,全球化贸易停滞,或使全球经济增长急剧放缓。 C夜凉如水,寥落的星星倒映在这平静的波澜里,窗外树丛里微风拂过,留下一串呢喃耳语和满山暗香芳涟,一弯浅黄色的弦月悬于浩渺深空,像一尾银狐盘踞在广寒宫中。 D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都曾凭借手中的生花妙笔,写下无数文采斐然、烩炙人口的名篇。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殒身不恤 B 噩耗传来 D 备受 脍炙人口。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4、 A。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各种高校排名一直是被口水仗 的地方,不曾想教育部所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也来凑热闹,发布了 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被各大媒体热棒。 阿 Q 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 的,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国民精神的一些弊病。 - 2 - 盘点近年来的网络之争, 与回应互现,一次次的去伪存真、一次次的抽丝剥茧,让网友在争论中擦亮了眼睛,明辨了是非,学会了批判。 A 淹没 原形 置疑 B 湮没 原形 质疑 C 淹没 原型 质疑 D 湮没 原型 置疑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

    5、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 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语境和词语的吻合,词语的适用对象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8 月份超过 90%的城市房价上涨,北京的新房更是出现了连续七个月的环比上涨, 8 月同比涨幅达到 23 5%,过高的房价让普通市民 叹为观止 。 B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 二名,大家都夸她

    6、是才女,她却 求全责备 ,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C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 瓜 田李下 的田园生活。 D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 应接不暇 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A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于房价上涨不当。 B 求全责备: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这里使用对象错误。 C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此类词语使用 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对于成语题

    7、,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女作家之手。 B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 年人拥有 30张养老床位。 - 3 -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人的关键。 D如果心中淡了人民这个情怀,干事少

    8、了群众这把尺子,不能做到“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艰”,我们就会被人民唾弃。 【答案】 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6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有人说,每一种灾难都是一种祝福,每一种创作都是一种成熟。此言不虚。有时灾难是人生中的一场风雨雷电, ;有时灾难是人生中 必经的一窑烈火,经其淬炼洗礼,我们从泥坯蜕变为瓷器,不留烟熏火燎的痕迹,只留沉静内敛的光华。 A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B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我们的主干却能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C劈去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

    9、挺拔 D我们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被它劈去,使我们的主干叶舒花朗,愈加挺拔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是对灾难的一种理解,横线前面给定了一个比喻,与横线后面的比喻共同表现灾难的作用。需要注意,横线前面出现了“风雨 雷电”,据此可排除 A D 两项。 B 项前后主语不一致,表达不够顺畅,故应排除。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7下列公益广告,修辞方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 ) (示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 A如果不从现在开始节约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节约用水) B生命就像一面镜子,你微笑所以她微笑,你

    10、皱眉所以她皱眉。(热爱生命) C同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关爱留守儿童) - 4 - D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保护动物)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例句运用比喻修辞,但没有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出现喻体,“玫瑰”比喻“善待他人”,“余香”比喻“自我良好的精神”。 A 项,夸张; C 项,对比; D 项,拟人、比喻。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8下列对联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步步登高开视野 B 溶溶月色连灯市 年年重九胜春光 霭霭春色满夜城 C 燕过重门留好语 D 艾草驱瘴千门福 莺迁乔木报佳音 碧水竞舟十里欢 【答案】

    11、 C 【 解析】 试题分析: A 重阳节; B 元宵节; D 端午节。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二、现代文阅读(共 26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6 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 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 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 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

    12、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 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观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 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绝句不过四句,律诗不过

    13、八句,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 5 - 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 不上真正的艺木,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 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来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浙江省宁波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863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