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湖北省枣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 上传人(卖家):mrliu
  • 文档编号:78553
  • 上传时间:2018-10-23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7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北省枣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由用户(mrli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湖北省 枣阳市 2017 2018 学年度 语文 学期 月月 考试题 答案 解析 word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1 枣阳市 2017-2018 学年度高二上学期 8 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 “ 礼 ” 和 “ 乐 ” 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 “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 “ 礼 ” 的意识,但是礼的 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 “ 天下为家,各亲其

    2、亲 ” ,于是 “ 礼义以为纪 ” ,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 乐 ” 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 乐 ” 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 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 “ 德 ” 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

    3、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 “ 六经 ” ,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 礼 ” 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 “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 。 “ 礼 ”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 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 礼 ” 也是一种道

    4、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 和自律。孔子曰: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2 “ 乐 ” 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 “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乐 ” 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 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 乐 ” 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 乐者,天地之和也

    5、;礼者,天地秩序也。 ”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 “ 和 ” 也是为实现礼而 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 “ 和 ” ,能够弥合礼之 “ 分 ” 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 “ 礼 ” 、 “ 乐 ” 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

    6、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燔黍捭豚: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1. 下列有关 “ 礼乐文明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 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C. 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 “ 德 ” 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 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

    7、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变化,主旨却不变。 2. 下列对于 “ 礼 ” 与 “ 乐 ” 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 ” 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 乐 ” 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情操 ,移风易俗,使人们知礼、守礼。 B. “ 乐 ” 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 礼 ” 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 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 “ 乐 ” 仍然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 D. 由于 “ 礼 ”“ 乐 ” 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们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8、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 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 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 “ 六经 ” ,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 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答案】 1. C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 B 项 “ 完备成熟 ” 的原因是 “ 因为那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了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 。 C 项周公 “ 继承了殷商的礼乐 ” 解说不确,原文是 “ 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 ” 。

    9、 D 项原文 “ 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 与原文“ 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 不符。完成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检查 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表述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C 项, “ 礼 乐 并存,涵盖一切 ” 与原文 “ 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 不符。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10、。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 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 B 项,文章 “ 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 ” 与原文 “ 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 不符。解答时要注意: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4 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

    11、威海卫的日本 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 “ 国帜三易 ”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 13 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 “ 国帜三易 ” ,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 ?问题在人。要想改变 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

    12、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 73 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 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

    13、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 “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 “ 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 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 “ 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 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增设了 “ 社会视察 ”和 “ 木工金工技能 ” 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 当时人们常说: “ 进南开难,毕业也难。 ”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 50。在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北省枣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8月月考试题(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855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