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 上传人(卖家):mrliu
  • 文档编号:78533
  • 上传时间:2018-10-23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23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由用户(mrli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河南省 濮阳市 2017 2018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答案 解析 word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 1 - 河南省濮阳市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A 卷)(含解析) 第 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独立不迁 ” 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 “ 独立不迁 ” 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 “ 美政 ” 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 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

    2、,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 “ 独立不迁 ” 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 “ 独立不 迁 ”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 “ 屈原之所作 ” ,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

    3、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 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和屈 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

    4、,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 “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 。 - 2 -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 “ 背绳墨以追曲 ” 的行为,发出 “ 伏辩以死直 ” 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 “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 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

    5、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而始终保持着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屈原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的表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屈原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 B. 无求与俗世浸透在屈原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里, “ 独立不迁 ” 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C. “ 独立不迁 ” 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

    6、迁等。 D. “ 独立不迁 ” 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 “ 独立不迁 ” ,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 正确的 一项是 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 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 B. 屈原以 “ 无求 ” 与 “ 苏世 ” 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 C.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 “ 美政 ” 理想无法实现。 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 “ 独立不迁

    7、” 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 不符合 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 “ 美政 ” 理想、屡遭打击而- 3 - 毫不动摇的精神。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 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 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D. 屈原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 等。 【答案】 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

    8、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把握能力 。 题干要求选出 “ 不正确的一项 ” , B项, “ 独立不迁 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 偷换概念,原文是说“ 无求与苏世 ” 使 “ 独立不迁 ” 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选 B。 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

    9、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本题就是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的所表达的意思 。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选出 “ 不正确的一项 ” , A项, “ 屈原认为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 说法错误, “ 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 是作者的观点。故选 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选出 “ 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 ” , C项, “ 根本目的是证明渔父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 ” 说法错误,文中引相关材料的根本目的是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故选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一: 阅读

    10、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 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 “ 强说 ”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 4 - 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 草地上,整理着

    11、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 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

    12、德格尔说, “ 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 ,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 “ 长大的地方 ” ,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 心之地。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

    13、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 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 ,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 5 - 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 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 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有答案解析,word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853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