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历史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知识清单.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历史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知识清单.docx》由用户(disk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历史中考二轮专题 复习知识清单 2023 年历 中考 二轮 专题 复习 知识 清单 下载 _二轮专题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古代政治、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揭示了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变化的特征;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演变,揭示了自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凋敝;政治中心、人口南迁以及统治者政策的调整,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从命题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中的秦、西汉、元、明、清几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多以综合性 较强的材料解析题、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中历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表现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 原因和表现考查的几率比较高。命题点 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朝代阶段主要措施战国提出法家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2、。秦朝建立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西汉巩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宋朝发展控制军权;强化君权,中央将相权分解,地方设通判;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朝强化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学士;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清朝顶峰设立军机处(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关联提醒】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三个分裂时期:春秋
3、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四个统一的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西晋(280年)、隋朝(589年)、元朝(1279年)。2. 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既有统一,又有分裂,但分裂是暂时的,而且在局部分裂中依然孕育着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3.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 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专制主义是相对决策方面而言的,
4、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而言的。(2) 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 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和地方机构不断完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4) 四大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服从中央;思想控制不断加强;文化专制不断强化。(5) 全面评价: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和抵御外来侵略,具有积极作用;但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导致专制独裁、暴政统治、政治腐败,在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命题点二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制度名称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创立时期西周秦朝元朝内容相对独立,
5、权力地位世袭。中央下属的行政机构,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设中书省,地方上把全国分为10个行省。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加强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后期: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控制,维护巩固了国家统一,经过不断完善,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命题点三科举制的兴衰发展(1) 形成(隋朝):隋文帝时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2) 完善(唐朝):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3) 僵化(明清):实行八股取士。(4) 废除(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作用积
6、极: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消极: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题目来自四书、五经,不得随意发挥,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命题点四古代监察制度朝代措施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西汉设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员。元朝设立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明朝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命题点五古代农业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半坡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春秋战国铁器、牛耕使用与推广;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秦国李冰修建都江堰。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得以发展:开辟湖田
7、;兴修水利;江南地区麦稻兼作;岭南种植双季稻。唐朝发明曲辕犁、筒车。两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出现秧马;农田水利发展;引进越南占城稻,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元朝元世祖注重农桑。明清时期明代:引进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清朝:在江南一带推广双季稻,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命题点六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半坡原始居民使用彩陶、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黑陶。传说炎帝发明陶器。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国两晋南北朝丝织业:东晋时设立管理丝织业的机构,织锦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迅速发展起来。冶炼:发明灌钢法。造船业:孙吴时期造船业十分发达,
8、孙权曾派船队到达夷洲。制瓷:青瓷烧制水平高。唐朝蜀锦畅销全国;越窑的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两宋时期纺织业:棉纺织业兴起。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造船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海船配备指南针。陶瓷制造业: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景德镇兴起。明清时期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丝织业发达;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清朝: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关联提醒】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等;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另外要依托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政策及土地制度等。命题点七古代商业
9、原始商业传说炎帝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秦朝统一车辆形制、货币、度量衡。西汉开通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南方的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建康城人口百万,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唐朝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两宋商业繁荣,出现集市和城镇;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最早的纸币);鼓励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元朝商贸活动频繁,大都、杭州、泉州等城市的繁华超越了前代。明清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清朝形成商业网。【关联提醒】1. 中国古代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作为“末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仍有所增长。唐宋元时期,我国商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以宋元为临界点,到明清时期,由于闭关、海禁政策的推行,商业发展
10、明显受限。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先秦: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和发展;秦汉: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南方经济得到开发;隋唐:封建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命题点八古代重要的盛世局面朝代名称在位皇帝出现原因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田赋降到三十税一;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
11、选贤用能;轻徭薄赋;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元盛世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启示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并使之有效地为社会作贡献;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出现盛世的保证和前提;统治者的个人作为很重要,要勤政爱民等。【关联提醒】1. 从中国专制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体制,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3)对人民思想控制日益加强。2. 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1)继承性因素:前朝
12、经济基础的继承。(2)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3)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4)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5)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6)生产力(科技)因素: 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专题二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民族关系而言,古代既有和谐相处,也有民族冲突和地方分裂。就对外交往而言,汉、唐、宋、元、明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清朝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在世界上落后挨打,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
13、的外交成就。本主题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疆问题和外交成就。从命题考查来看,本主题的内容往往会相互结合起来,并且多以当今时政热点相结合,如台湾问题、宗教问题,一带一路问题等。命题点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1. 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时期主要史实秦汉时期(1) 南方的开发和发展:秦朝统一全国,修筑灵渠,开发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2)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东汉 时,班超经营西域。(3) 北方边境战争:秦统一后,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 败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14、时期主要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民族交融成为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隋唐时期中央政权与边境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1) 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2)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唐蕃“和同为一家”。(3) 唐玄宗封回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宋元时期(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和”“战”并存,“和”是主流。北宋真宗时,辽(契丹族)与北宋在“澶渊之盟”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11世纪时,西夏(党项族)与北宋议和,边境贸易兴旺。1
15、127年,金(女真 族)灭北宋;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兵;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2) 元朝时期: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明清时期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2. 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区概况新疆(1)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2)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和
16、 北庭都护府。(3) 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台湾(1)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 省;(4)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西藏(1) 元朝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 为元朝的行政区。(2) 清朝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届达 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1
17、727年(雍正帝时)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1)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2) 1999年,国家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 气象。3.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概况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交融,共同形成了后来的汉族。(1) 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2) 和平交往是主流,交往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3) 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
18、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4) 民族交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5) 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征服后,被先进民族的文明同化。(6) 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注入新的血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2)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胡汉交融”。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处于相对衰弱的时期,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议和”等方式,民族交融出现新的高潮。各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19、大交融。【关联提醒】1. 古代民族关系发展趋势:民族交融、发展是历史主流。2. 启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3. 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实现方式和意义。(1) 民族交融的实现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友谊。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交融的作用。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交融。(2) 意义: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命题点二 中国的对外交往1.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时
20、期史实汉代(1)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2)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 造纸术的外传,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隋唐(1) 遣唐使回国后,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2)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3) 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宋(1) 海上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国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2) 指南针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元代(1)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
21、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2) 陆上和海上丝路并进。明代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友好关系,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清朝(1) 郑成功收复台湾。(2) 康熙帝组织雅克萨反击战,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3)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特点由开放走向封闭;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2. 近代的对外交往时期史实清政府时期国势衰弱,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
22、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政府时期(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列强不顾中国的抗议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租借地转让给日本。(2) 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 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2)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美苏要求中国承认外蒙自治,苏联以租 借旅顺港等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3)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3. 新中国的对外交往时期史实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的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