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用户(disk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历史 通史 考点 知识 梳理 2024 三统 一轮 复习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新高考历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目录中国古代史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2考点二 夏、商、西周时期2考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3考点四 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5考点五 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6考点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8考点七 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10考点八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12考点九 辽、宋、夏、金、元民族14考点十 明清专制集权空前强化18中国近代史考点十一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20考点十二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侵华民族危22考点十三 &nbs
2、p;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4考点十四 辛亥革命25考点十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27考点十六 国民大革命28考点十七 国共十年对峙30考点十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2考点十九 人民解放战争35中国现代史考点二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37考点二十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38考点二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9世界古代史考点一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42考点二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43考点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44考点四 中古时期的
3、亚洲45考点五 古代非洲和美洲46世界近代史考点六 “地理大发现”与早期的殖民47考点七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49考点八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51考点九 工业革命53考点十 马克思主义55考点十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56考点十二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57世界现代史考点十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58考点十四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60考点十五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61考点十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62考点十七 冷战
4、与国际格局的演变64考点十八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65考点十九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66考点二十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67考点二十一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67考点二十二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68中国古代史:通史考点知识梳理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与风格。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劳动)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制作工
5、具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2、石器时代:(注意两点)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被学者称为新石器时代。 (南稻北粟;陶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1)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2)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3)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4)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6、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农耕和聚落的逐渐发展。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注意两点)(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2)生活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二百万年的历史。而后,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考点二 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1、禅让制:
7、尧-舜-禹 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2、夏朝:(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出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公元前1600年,夏朝为商汤所灭。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河南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国家性质:天下为公 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传子;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
8、私有制。(禹死启继,表明当时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禅让习俗受到严重的冲击,王权的观念已经产生)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都城在亳(bo今河南郑州)。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原因: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后来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实行内外服制度。商朝的最后一个王纣(帝辛)亡于暴政。(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对外征伐,对百姓课以重税,还曾炮制“炮烙之刑”)4、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公元前8
9、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后,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建立)(1)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他们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依据),授予宗亲和功臣(对象:外戚、先代的王族,)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在封地内再分封;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这一制度(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间接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
10、社会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但是,分封制度下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到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继承制度,逐步建立起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国家法律规范。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这一制度使得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保证了各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夏商周是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11、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5、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距今4000多年)。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注意图片记忆)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6、甲骨文: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比甲骨文更规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铸刻在钟鼎之上)也
12、叫钟鼎文、铭文。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由夏商到西周,实现了禅让制到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转变,国家机构逐渐完善(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考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和百家争鸣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兼并战争、制
13、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动荡、大变革)。2、春秋时期社会变化:(注意三点)(1)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是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2)王室衰微:社会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郡县制出现,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3)列国纷争(诸侯争霸):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霸主地位)。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
14、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固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在不断的战争中,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民族交融)。3、春秋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战国时期形成的标志事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将晋国分了(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田氏代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周朝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
15、国君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 年被秦国吞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 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立木为信”取信于民,开始变法。废井田、明法度、奖励耕战、军功授爵、推行县制等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商鞅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
16、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改革者不但要有有勇气和魄力,还要有为改革而献身的精神。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补充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法家思想的推动。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5、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长江支流岷江中游修建了综合性的水利枢纽(防洪灌溉)都江堰,使水患不断的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6、老子:春秋后
17、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与世无争天下太平);人应该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著有道德经一书。(道家的经典)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的还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7、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 和“礼”;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编成春秋。孔的言论收集在他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中。(个人经历:孔子出身下层贵族
18、,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吏,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社会大变革反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8、“百家争鸣”:各派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彼此论战辩驳,取长补短,这一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注意总结:)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
19、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各国统治者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9、“诸子百家”:(注意区分)(确切的讲诸子百家是在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史称“诸子百家”;(1)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支持正义战争;提倡选举贤能和节俭(尚贤、尚俭)。(代表了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2)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春秋无义战”,笼统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要求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保护自然资源; 荀子: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3)道家:
20、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其自然,精神自由,独立人格。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5)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对待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补充了解)(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战国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时人的共识。秦始
21、皇顺应时代的潮流,灭六国而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启了一个时代-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统称秦汉)。考点四 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国以来,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积极策划统一大计。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完成了统一。2、秦朝的统一的影响、意义:(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建立了中国
22、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3、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始皇首创),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设立三公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分管行政)、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分管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2)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设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度,其主要官员
23、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推行全国,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4、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通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改变了币制、度量混乱的情况,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3)文化上:统一文字(李斯,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有利于政令推行,人民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设驿站)。加强了各地的交通往来。(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了匈奴
24、侵扰。(6)思想上: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5、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而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一定程度巩固了统治基础: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官员产生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影响: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秦王嬴政建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