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课件第2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移动通信技术》课件第2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 通信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 电波传播电波传播 2.2 网络组建网络组建 2.3 调制与解调调制与解调 2.4 信源编解码信源编解码 2.5 信道编、解码与交织信道编、解码与交织 2.6 分集接收分集接收 2.7 自适应均衡自适应均衡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 电电 波波 传传 播播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通过空间电磁波来传输信息的技术,如图2-1所示。掌握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是学习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也是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的必要前提。电波的传播特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通信设备的性能、天线高度的确定、通信距离的计算以及为实现优质可靠的通信所必须采用的技术措施等一系列问
2、题。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波传播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1 电波传播方式电波传播方式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方式有直射波、折射波、反射波、散射波、绕射波以及它们的合成波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主要的四种,如图2-2所示。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2 移动通信的主要电波传播方式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1.直射波直射波电波传播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物,直接到达接收端的电波,称为直射波。直射波更多出现于理想的电波传播环境中。2.反射波反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身的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会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波。反射常发生于地表、建筑物的墙
3、壁表面等。这种波传输的情况常被称为视距(Line of Sight,简称LOS)传输,其它波传输情况称为非视距(None Line of Sight,简称NLOS)。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3.绕射波绕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会由阻挡表面产生二次波,二次波能够散布于空间,甚至到达阻挡体的背面,那些到达阻挡体背面的电波就称为绕射波。由于地球表面的弯曲性和地表物体的密集性,绕射波在电波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散射波散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表面粗糙或者障碍物体积小但数目多时,会在其表面发生散射,形成散射波。散射波可能散布于许多方向,因而电波的能量也被分散到多个方向。
4、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2 电波传播现象电波传播现象1.阴影效应阴影效应在电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地形的起伏、建筑物,尤其是高大树木和树叶的遮挡,会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产生电磁场的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信号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如图2-3所示。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3 阴影效应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远近效应远近效应由于系统用户具有随机移动性,因而移动用户与基站间的距离也是随机变化的。若移动用户的发射功率都相同且固定不变,则离基站近的用户信号会很强,相反会很弱,离基站近的用户信号会对远处的信号形成强的干扰,这就是远近效应,如图
5、2-4所示。由于CDMA系统是自干扰系统,许多用户共用同一频段,因此远近效应问题更加突出。要克服远近效应,必须采用功率控制技术。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4 远近效应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3.多径效应多径效应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最具特色的现象是多径效应。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地形、地物的影响而产生反射、绕射、散射等,从而使电波沿着各种不同的路径传播,这称为多径传播。由于多径传播使得部分电波不能到达接收端,而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也是在幅度、相位、频率和到达时间上都不尽相同的多条路径上的信号的合成信号,因而会产生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延扩展等现象,这就是多径效应,如图2-5所示
6、。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5 多径效应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所谓频率选择性衰落,是指信号中各分量的衰落状况与频率有关,即传输信道对信号中不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随机响应。由于信号中不同频率分量衰落不一致,所以衰落信号波形将产生失真。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所谓时延扩展(或时延散布),是指由于电波传播存在多条不同的路径,路径长度不 同,且传输路径随移动台的运动而不断变化,因而可能导致发射端一个较窄的脉冲信号 s0(t)=a0(t)在到达接收端时变成了由许多不同时延脉冲构成的一组很宽的信号 s(t)=a0wtiiNiaj1e)(,即引起接收信号脉冲宽度的扩展,如图 2-6 所示。
7、时延扩展可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串接收脉冲中,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一个可分辨的延时信号与第一个延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记为。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6 时延扩展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4.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指的是由于移动台高速运动而使接收信号在传播频率上产生扩散的现象。其特性可用下述公式来描述:cosavf(2-1)式中,v为移动台的相对速度,为无线信号波长,为电波入射角,fa为信号频移,如图2-7所示。式(2-1)表明,移动速度越快,入射角越小,多普勒效应就越明显。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大于70 km/h)车
8、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无需考虑。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7 多普勒效应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多普勒效应会引起时间选择性衰落。所谓时间选择性衰落,指的是由于移动台相对速度的变化引起频移度也随之变化,这时即使没有多径信号,接收到的同一路信号的载频范围也会随时间而不断变化。采用交织编码技术可以克服时间选择性衰落。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5.自由空间传播损耗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所谓自由空间,指的是相对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为1的均匀介质所存在的空间,该空间具有各向同性、电导率为零的特点,它是一种理想的传播环境,即人们平常所说的真空。由于真空环境是不吸收电磁能
9、量的,所以自由空间的传输损耗只有直线传播的扩散损耗,即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能量的自然扩散而引起的损耗。自由空间电波传播是无线电波最简单、最理想化的传播方式。在实际的传播介质中,无线电波的传播不仅有扩散损耗,还有介质的折射和吸收造成的损耗。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6.慢衰落慢衰落慢衰落(Slow Fading)指的是无线信号强度随机变化缓慢,具有十几分钟或几小时的长衰落周期,因此也称为长期衰落。慢衰落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两个:地形地貌和传输媒质的结构。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受到各种障碍物的阻挡,从而产生阴影效应,引起慢衰落,如图2-8所示。因此慢衰落也称
10、为阴影衰落。另外,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电波折射系数随时间也会发生平缓变化,使得同一地点接收到的信号场强中值也随时间缓慢地变化。显然,在陆地上这种变化比由于阴影效应引起的信号变化要慢得多,因此在工程上往往被忽略掉。慢衰落一般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特性,因此又有一个名字叫对数正态衰落。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8 慢衰落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7.快衰落快衰落快衰落(Fast Fading)指的是无线信号强度在足够短的时间间隔内(如几秒、几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快速变化,因此也称为短期衰落。快衰落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多径传播。移动台周围往往存在很多散射体、反射体和折射体,会引起信号的多径传播,
11、使得经由不同路径到达的信号相互叠加,其合成信号幅度表现为快速的起伏变化。因此,快衰落也称为多径衰落。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快衰落具有莱斯分布或瑞利分布的统计特性。当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有视距LOS路径时一般服从莱斯分布,无视距(NLOS)路径时一般服从瑞利分布。无视距路径的情况更符合通信的现状,因此,快衰落也称为瑞利衰落。慢衰落和快衰落的信号变化情况如图2-9所示。图中,信号强度曲线的中值呈现慢速变化的是慢衰落;曲线的瞬时值呈快速变化的是快衰落。可见快衰落与慢衰落尽管形成原因不同,但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衰落,快衰落反映的是瞬时值,慢衰落反映的是瞬时值加权平均后的中值。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12、 图2-9 慢衰落与快衰落的信号变化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综上所述,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衰落对传输信号的质量和传输可靠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衰落甚至会使传播中断。对于慢衰落来讲,由于它的变化速度十分缓慢,通常可以通过调整设备参量(如调整发射功率)来补偿。快衰落必须通过采用分集接收、自适应均衡等技术来抵抗。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3 电波传播的分类电波传播的分类当电波频率、移动台和电波传播环境不同时,电波传播特性也不相同。以下是电波传播常见的几种分类。1.根据电波频率划分根据电波频率划分如1.6节所述,可以根据电波的频率不同,将电波传播分为甚低频(V
13、ery Low Frequency,简称VLF)、低频(Low Frequency,简称LF)、中频(Middle Frequency,简称MF)、高频(High Frequency,简称HF)、甚高频VHF、特高频UHF和更高频(超高频、极高频等)几种情况。其中特高频是目前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研究工作应侧重的频段。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类型划分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类型划分根据移动通信系统的不同类型,电波传播可以分为陆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海上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空中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和卫星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等。陆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又可分为自由空间电波传播、建筑物内电波
14、传播、隧道内电波传播、小区(微小区、微微小区)电波传播等。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3.根据电波传播途径划分根据电波传播途径划分根据传播的途径,电波传播可分为地波传播、空间传播、电离层传播等,如图2-10所示。地波传播就是电波沿着地球表面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因此又称为表面波传播。电波在地球表面上传播,以绕射方式可以到达视线范围以外。地面对表面波有吸收作用,吸收的强弱与带电波的频率、地面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空间传播就是自发射天线发出的电磁波,沿着空间直射或者经地表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亦称为天波传播。电离层传播就是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或折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电离层对电磁波除了具有反
15、射作用以外,还有吸收能量与引起信号畸变等作用。其作用强弱与电磁波的频率和电离层的变化有关。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0 不同途径的电波传播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4 典型电波传播的分析典型电波传播的分析1.自由空间电波传播自由空间电波传播对于移动通信系统而言,其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仅与传输距离d和电波频率f有关,而与收、发天线增益无关,可用下式来表示:LbsdB=32.45+20lgd+20lg f(2-2)式中,传输距离d的单位为km,电波频率f的单位为MHz。从式(2-2)可看出,传播距离d越远,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越大,当传播距离d加大一倍时,Lbs就增加6
16、dB;电波频率f越高,Lbs就越大,当电波频率f提高一倍时,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就增加6 dB。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由建筑物外部向内部的穿透传播由建筑物外部向内部的穿透传播发射机在建筑物外部时,电磁波可能会在穿透建筑物后继续传播,称为穿透传播。穿透传播会造成穿透损耗。穿透损耗可定义为建筑物室外场强与室内场强之比(以dB表示)。影响穿透损耗的几点要素有:建筑物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土等)和建筑物厚度、电波频率、楼层高度、进入室内的深度等。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简单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穿透损耗大于砖石或土结构的穿透损耗;建筑物厚度大的穿透损耗比厚度小的低;电波频率越高,穿透
17、能力越强,越容易通过门窗到达室内,越有利于在建筑物内部传播;楼层越高,穿透损耗越小;建筑物内的损耗随电波穿透深度(即进入室内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1.5 电波传播模型电波传播模型对移动环境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实测分析方法。理论分析方法通常用射线表示电磁波束的传播,在确定收发天线的高度、位置和周围环境的具体特征后,根据直射、折射、反射、散射、透射等波动现象,用电磁波理论计算电波传播路径损耗及有关信道参数。实测分析方法是在典型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现场测试,并用计算机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两种方法最终都要建立有普遍适用性的数学模型
18、,以进行传播预测。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实现对电波传播特性更准确的估算。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几种电波传播模型有:Okumura-Hata模型、Walfish-Ikegami模型、COST231-Hata模型和COST231-WIM模型等。下面仅介绍Okumura-Hata模型。Okumura-Hata模型是由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推荐、由日本科学家奥村提出的,其特点是:以准平坦地形城市市区环境作为基准,对其它传播环境和地形条件等因素分别以校正因子的形式进行修正。Okumura-Hata模型中值路径损耗经验公式为 Lb=69.55+26.
19、16 lgf-13.82 lghb-a(hm)+(44.9-6.55 lghb)lgd 其中,Lb为市区准平滑地形电波传播损耗中值(dB),f是工作频率(MHz),hb是基站天线有效高度(m),hm是移动台天线有效高度(m),d为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距离(km),(hm)是移动台天线高度因子。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在移动网络的实际建设中,首先应根据网络所用无线电频段的传播特点及基站和移动台的实际天线高度等,初步选择合适的电磁波传播模型,然后再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测试,运用分析和计算手段对传播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正。通过实地架设发射机进行连续波测试,网络规划人员可获得准确的无线电信号的
20、路径损耗值,再与仿真模拟的结果进行反复比较修正,最终得出所用频段在当地传播环境中的最实际可靠的传播模型。综上所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环境复杂多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衰落和损耗。要在这样的传播条件下获得可以接受的传输质量,就必须采用各种抗衰落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有分集、扩频/跳频、均衡、交织和差错控制编码等。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2 网网 络络 组组 建建 2.2.1 区域覆盖和网络结构区域覆盖和网络结构如前所述,陆地移动通信系统都采用小区制蜂窝结构进行区域覆盖。这种小区制蜂窝结构采用信道复用技术,能够大大缓解频谱资源紧缺的问题,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用户数目和系统容量。如图2
21、-11所示,相邻小区不使用相同的信道组,但相隔几个小区间隔的不相邻小区可以重复使用同一组信道。不使用同一组信道的若干个相邻小区就组成了一个区群/簇(Cluster)(图中的阴影区域即为一个区群/簇),则整个通信服务区也可看成是由若干个区群/簇构成的。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1 蜂窝结构信道复用技术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2 本地网的结构组成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所谓本地网互联,指的是为了实现各个本地网之间的业务以及本地网与远端网络之间的移动长途业务,通过移动汇接局将多个本地网汇接在一起的网络结构。如图2-13所示,两个移动电话局通过同移动汇接局的连接来实现两个
22、本地网之间的互通,不同地区的移动汇接局互联即可实现移动长途业务。与移动汇接局相对,移动电话局也称为端局。通常在省会或经济中心设置一个或两个移动汇接局,而移动端局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3 本地网互联的结构组成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2.2.2 多址接入技术多址接入技术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保证系统的容量,移动通信的网络组建必须要考虑多个用户共享无线信道的问题,即多址接入技术。所谓多址接入,指的是把同一个无线信道按照时间、频率、码道等进行分割,使不同的用户都能够在不同的分割领域中使用这一信道,而又不会明显地感觉到他人的存在,就好像自己在专用这一信道一样。
23、占用不同的分割领域就像是拥有了不同的地址,使用同一信道的多个用户就拥有了多个不同的地址,这就是多址接入名称的由来。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例如,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多个移动用户要同时通过一个基站和其它移动用户进行通信,就必须对基站和不同的移动用户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的特征,使基站能从众多移动用户的信号中区分出是哪一个移动用户发来的信号,同时各个移动用户又能够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己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多址接入技术的简单模型如图2-14所示。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图2-14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多址接入技术的简单模型 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不同的多址方式对通信系统的容
24、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寻求更好的多址方式就成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按照信道资源的共享方式,多址接入技术通常可分为三类:固定分配多址接入(Fixed Assignment Multiple Access,简称FAMA)、按需分配多址接入(Demand Assignment Multiple Access,简称DAMA)和随机多址接入(Random Multiple Access,简称RMA)。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FAMA的信道分配形式固定,只适用于用户数量比较少,通信业务量又比较稳定的系统。DAMA根据用户的需要为其分配一定的信道容量,适用于通信业务量随时间变化,且这种变化又难以预测的情况
25、,但实现DAMA需要一个专用信道,以供所有用户以固定分配或随机接入方式提出呼叫申请。当网络由大量用户组成,而这些用户又只是间歇性地工作时,采用FAMA或DAMA效率会很低,这时可采用随机多址接入技术。第2章移动通信中的基本技术 按照信道的分割依据不同,多址接入技术又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频分多址接入(FDMA)、时分多址接入(TDMA)、码分多址接入(CDMA)和空分多址接入(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SDMA)。目前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常采用这些多址方式的混合方式(FD/TDMA、TD/CDMA、TD/FD/CD/SDMA等)。下面简要介绍四种基本的多址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