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课件第5章.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移动通信技术》课件第5章.ppt》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 通信 技术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5.1 IMT-20005.2 三种主流技术标准三种主流技术标准5.3 关键技术关键技术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5.1 IMT-20005.1.1 概述概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率先提出并负责组织研究的,采用宽带码分多址(CDMA)数字技术的新一代通信系统,是近20年来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和实践的总结和发展。1996年,3G标准由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uturistic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FPLMTS)更名为IMT-2000,其含义为:2000年
2、左右投入商用、核心工作频段为2000 MHz,以及多媒体业务最高运行速率第一阶段为2000 kb/s。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3G标准发展的大事记如下:1985年,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概念被提出。1991年,国际电联正式成立TG8/1任务组,负责FPLMTS标准制订工作。1992年,国际电联召开世界无线通信系统会议WARC,对FPLMTS的频率进行了划分,这次会议成为3G标准制订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ITU-T与ITU-R正式携手研究FPLMTS。1997年初,ITU发出通函,要求各国在1998年6月前,提交候选的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方案。第5章 3G移动通
3、信系统 1998年6月,ITU共收到了15个有关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的候选技术方案。1999年3月,ITU-R TG8/1第16次会议在巴西召开,确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格局。IMT-2000地面无线接口被分为两大组,即CDMA与TDMA。1999年5月,国际运营商组织多伦多会议上30多家世界主要无线运营商以及十多家设备厂商针对CDMA FDD技术达成了融合协议。1999年6月,ITU-R TG8/1第17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不仅全面确定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最终规范的详细框架,而且在进一步推进CDMA技术融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1999年10月,ITU-R TG8/1最后一次会议将最终
4、完成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接口标准的制订工作。2000年5月,ITU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部分标准的制订。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现目标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他各种通信系统(固定电话系统、无绳电话系统等)相兼容。(2)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3)支持高速率(高速移动环境144 kb/s;室外步行环境384 kb/s;室内环境2 Mb/s)的多媒体(语音、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业务。总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是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第三代移动通信将由卫星移动通信网和地面移动通信网共同组成,是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容量更大、通信质量更好、提供功能更全
5、、使用更快捷方便的、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系统。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5.1.2 系统结构组成系统结构组成IMT-2000的系统结构图如图5-1所示。由图可见,IMT-2000由三个部分(四个模块)和四个接口组成。三个组成部分包括:(1)用户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UE相当于GSM系统中的移动台MS。UE又包括用户识别卡UIM和移动终端MT两个模块。(2)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RAN)。它相当于GSM系统的基站子系统BSS,主要完成用户接入业务的全部功能,包括所有空中接口相关功能。(3)核心网(Core Network,简称CN)。
6、它相当于GSM系统的网络交换子系统NSS和操作维护子系统OMS,由交换网和业务网组成,交换网完成呼叫及承载控制所需功能;业务网完成支撑业务所需功能,包括位置管理。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1 IMT-2000系统结构图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四个接口包括:(1)网络与网络接口(Network and Network Interface,简称NNI):指的是IMT-2000家族核心网之间的接口,是保证互通和漫游的关键接口。(2)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RAN-CN),对应于GSM系统中的A接口。(3)移动台(用户)与无线接入网之间的无线接口(User and Network In
7、terface,简称UNI)。(4)用户识别卡和移动终端之间的接口(UIM-MT)。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1.核心网核心网IMT-2000对3G网络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在2G核心网的基础上,引入3G无线接入网,通过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并存的网络实现电路型话音业务和分组数据业务,充分体现了网络平滑演进的思想。同时,尽量减小无线接入网对核心网的影响,使它们可以分别独立地演进。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核心网的演进主要基于2G的两种网络类型:一个是GSM MAP网络,另一个ANSI-41网络。其中,ANSI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In
8、stitute)的简称,而ANSI-41就是IS-95 CDMA系统的核心网。此两大2G核心网与IMT-2000的三个主流CDMA无线接口技术的对应关系如图5-2所示。由图可见,WCDMA和TD-SCDMA对应GSM MAP核心网,由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负责研究;CDMA 2000对应ANSI-41核心网,由3GPP2负责研究。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2 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与核心网的关系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1)基于GSM MAP核心网的演进基于GSM MAP核心网的演进策略分为若干个版本(Release),包括R99、R4、R5、R6最终版本为LTE(Long Te
9、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其中,R99为1999年制定的最早的版本,其基本思想是:核心网完全在2G的MSC+GPRS的网络基础上演进,而无线接入网是全新的,该版本的系统结构组成如图5-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核心网基于GSM的电路交换网络(核心设备为MSC)和GPRS分组交换网络(主要包括SGSN和GGSN两类节点)平台,以实现第二代向第三代网络的平滑演进。无线接入网通过新定义的Iu接口与核心网连接。Iu接口具体包括支持电路交换业务的Iu-CS和支持分组交换的Iu-PS两部分。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3 R99版本系统结构组成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其后的R4版本将控制
10、与承载业务相分离;R5版本在核心网中引入了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 Subsystem,简称IMS),在无线网中引入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DPA);R6版本尚未完成,其任务是研究IMS与PLMN/PSTN/ISDN的电路交换的互操作、多媒体广播组播业务(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简称MBMS)以及框架结构的研究。LTE是3G向4G过渡的一个版本,它将改进并增强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第5章 3G移动
11、通信系统 2)CDMA 2000核心网的演进基于ANSI-41核心网演进的CDMA2000无线接口标准的标准化也是分阶段进行的,包括CDMA 2000 1X、3X、6X、9X等。其中1X为过渡阶段,3X与1X的主要不同在于:它前向CDMA信道采用三载波,而1X只采用单载波技术。3X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但占用频谱资源也更宽,在较长时间内运营商不会考虑。CDMA 2000 1X的主要演进版本包括CDMA 2000 1X Release0、1X-Release A、1X-EV DO、1X-EV DV最终版本为空中接口演进(Air Interface Evolution,简称AIE)。其
12、中,CDMA20001X Release0于1999年底发布,它在核心网分组域通过加入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acket Data Serving Node,简称PDSN)引入了Mobile IP技术,最高速率可达153.6 kb/s;1X-Release A版本将最大速率提高到了307 kb/s;1X-EV DO采用单独的载波支持数据业务,最大速率可达2.4 Mb/s;1X-EV DV将进一步提高业务速率,预计最大速率可达3.1 Mb/s。基于ANSI-41核心网的CDMA 2000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5-4所示。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4 CDMA 2000系统结构组成 第5章 3G移动
13、通信系统 2.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如图5-5所示,3G系统无线接入网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物理层:由一系列下行物理信道和上行物理信道组成。(2)链路层:由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子层和链路接入控制(Link Access Control,简称LAC)子层组成。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5 3G系统分层结构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MAC子层根据LAC子层不同业务实体的要求对物理层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LAC子层业务实体所需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级别。其中,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adio Lin
14、k Control Protocol,简称RLCP)是该层的一个重要协议。LAC子层与物理层相对独立的链路管理与控制,并负责提供MAC子层所不能提供的更高级别的QoS控制,这种控制可以通过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ARQ)等方式来实现,以满足来自更高层业务实体的传输可靠性的要求。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高层:它集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为一体。高层实体主要负责各种业务的呼叫信令处理、话音业务(包括电路类型和分组类型)和数据业务(包括IP业务,电路和分组数据,短消息等)的控制与处理等。其中,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adio
15、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协议是高层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协议。3GPP2无线接入网同核心网一样都是由2G平滑演进,而3GPP的无线接入网是全新的,称为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UTRAN)。UTRAN由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简称RNC)和节点B(Node B)两个物理实体构成,分别对应2G的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除与核心网连接的Iu接口外,还定义了RNC与Node B之间的接口Iub和不同RNC之间的接口Iur。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5.
16、1.3 主要无线接口技术标准主要无线接口技术标准由于无线接口部分是3G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其他组成部分都可以通过统一的技术加以实现,因此,无线接口技术标准即代表了3G的技术标准。1999年10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通过了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建议(IMT.RSPC)。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最终从10个候选方案中确立了IMT-2000所包含的以下5个无线接口技术标准:(1)IMT-2000 CDMA DS,对应WCDMA,简化为IMT-DS。(2)IMT-2000 CDMA MC,对应CDMA 2000,简化为IMT-MC。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
17、统(3)IMT-2000 CDMA TDD,对应TD-SCDMA和UTRA TDD,简化为IMT-TD。(4)IMT-2000 TDMA SC,对应UWC-136,简化为IMT-SC。(5)IMT-2000 FDMA/TDMA,对应DECT,简化为IMT-FT。以上IMT-2000无线接口技术标准结构图如图5-6所示。由图可见,这5个无线接口标准主要包括两种体制:CDMA和TDMA。其中,前三种属于CDMA,是主流技术,后两种属于TDMA。从双工方式来看,这5个无线接口标准又包括频分双工FDD与时分双工TDD两种方案。据估计,这两种方案将会长期共存。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6 IMT-
18、2000地面无线接口标准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下面对这5个标准分别加以简要说明:(1)IMT-2000 CDMA DS(IMT-DS)IMT-2000 CDMA DS是3GPP的WCDMA技术(日本)与3GPP2的CDMA2000技术(美国)的直接扩频DS部分融合后的结果,统称为WCDMA。此标准将同时支持GSM MAP和ANSI-41两个核心网络。(2)IMT-2000 CDMA MC(IMT-MC)IMT-2000 CDMA MC即CDMA2000(美国)。在融合后,只包含多载波方式,即1X、3X、6X、9X等。此标准也将同时支持ANSI-41和GSM MAP两大核心网络。第5章 3
19、G移动通信系统(3)IMT-2000 CDMA TDD(IMT-TD)IMT-2000 CDMA TDD实际上包括了码片速率较低的TD-SCDMA(中国)和码片速率较高的UTRA TDD(TD-CDMA)(欧洲)两种技术。目前,这两种技术已基本完成了融合,统一命名为TD-SCDMA。(4)IMT-2000 TDMA SC(IMT-SC)IMT-2000 TDMA SC对应北美提出的UWC-136,目前已经全面转向GSM EDGE和WCDMA。(5)IMT-2000 FDMA/TDMA(IMT-FT)IMT-2000 FDMA/TDMA对应欧洲的DECT,完全是由于频谱原因才作为3G标准的。第5
20、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除了以上的标准划分方法以外,从应用环境和应用范围的角度看,IMT-2000系列标准也可以分成以下两种类型:针对国家和地区范围的业务,共有三种标准:由欧洲和日本提出的UTRA-FDD,在成对频谱上以FDD模式运行。由美国提出的CDMA 2000,在成对频谱上以FDD模式运行。由中国提出的TD-SCDMA,在非成对频谱上以TDD模式运行。针对业务密集城市热点地区,微微小区和室内环境,则有以下三种标准:由美国提出的IS-136,在成对频谱上以FDD模式运行。由欧洲提出的UTRA-TDD,在非成对频谱上以TDD模式运行。由欧洲提出的DECT。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5.2 三种
21、主流技术标准三种主流技术标准 5.2.1 WCDMAWCDMA属于3GPP负责的IMT-2000家族成员之一,其技术标准符合3GPP技术规范。如前所述,WCDMA的核心网采取的是由GSM的核心网逐步演进的思路,即由最初的GSM的电路交换的一些实体,然后加入GPRS的分组交换的实体,再到最终演变成全IP的核心网。这样可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和核心网络建设投资的节约化。WCDMA的无线接入网是全新的,称为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需要重新进行无线网络规划和布站。为了体现业务的连续性,WCDMA的业务与GSM的业务是完全兼容。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WCDMA在网络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网络承载和业
22、务应用相分离,承载和控制相分离,控制面(Control Plane,简称CP)和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相分离,这样使得整个网络结构清晰,实体功能独立,便于模块化的实现。WCDMA的核心网主要负责处理系统内所有的话音呼叫和数据连接与外部网络的交换和路由;无线接入网主要用于处理所有与无线有关的事务。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1.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如前所述,WCDMA的无线接入网称为UTRAN,其实UTRAN是基于UMTS体系的。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开发、以GSM系统为基础、采用W
23、CDMA空中接口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该名称曾被推荐给3GPP作为无线接入网的统称而未被采用。UMTS又分为两个方案:WCDMA和TD-CDMA。因此,WCDMA包含在UMTS体系中,由UMTS发展而来。由于WCDMA的无线接入网是革命性的、全新的,在此对它加以进一步介绍。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1)基本技术参数(1)扩频方式:可变扩频比(4256)的直接序列扩频;(2)载波扩频速率:4.096 Mchip/s;(3)每载波带宽:5 MHz(可扩展至10 MHz或20 MHz);(4)载波间隔:200 kHz;(5)载波速率:16 kbit/s256 kbit/s;(6)帧长度:10 m
24、s;(7)时隙长度(功率控制组):0.625 ms;(8)调制方式:正交相移键控QPSK;(9)功率控制:开环+自适应闭环方式(功控速率1500次/s,步长0.5/1/1.5/2 dB)。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2)结构组成UTRAN结构组成如图5-7所示。由图可见,UTRAN包括许多通过Iu接口连接到核心网CN的无线网络子系统(Radio Network Subsystem,简称RNS)。一个RNS包括一个RNC和一个或多个Node B。Node B通过Iub接口连接到RNC上,在WCDMA中,这种连接支持FDD模式;而在TD-SCDMA中,这种连接改用TDD模式。一个Node B覆盖一个
25、或多个小区。Node B通过无线接口Uu接口同UE相连。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7 UTRAN的结构组成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3)协议模型前一节介绍了3G无线接入网的分层结构,这里介绍建立在此分层结构基础上的UTRAN接口通用协议模型,如图5-8所示。此结构是依据层间和平面间相互独立原则而建立的。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图5-8 UTRAN接口通用协议模型 第5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就分层结构来讲,WCDMA的无线接口协议模型分为三层,从下向上依次是物理层、传输网络层和无线网络层。其中物理层主要体现了WCDMA的多址接入方式,可以采用E1、T1、STM-1等数十种标准接口。传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