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培训:“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4新教材培训:“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docx》由用户(丹乡武阿哥)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新教材 培训 儿童 立场 中小学 德育 教材 建构 下载 _其他_道法_小学
- 资源描述:
-
1、2024新教材培训:“儿童立场”的中小学德育教材建构摘要: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儿童立场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但二者不能等同。儿童立场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并强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立场与学科立场、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坚守儿童立场,有利于教材激发儿童学习的真正兴趣,建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并实现学科的融合互动。前人的初步探索表明,中小学德育教材坚守儿童立场是可行的。基于儿童立场,中小学德育教材的编写目的要基于儿童又超越儿童中心;教材要成为激活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教材内容既要重视儿童经验,也要重视人类知识,并对后者进行心
2、理学化处理;教材要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实现“利学易教;教材语言要溢满童趣且符合儿童年龄。关键词:德育;儿童立场;中小学教材;道德与法治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建构与之相匹配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材体系。然而,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规律、坚持科学。立足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贴近不同年龄段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这意味着建构中小学德育教材需要坚守儿童立场。一、何谓“儿童立场”在近现代的教育思想中,人文主义、自然义、进步主义等都涉及儿童立场,它们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一) 儿童立场不等于儿
3、童中心论虽然儿童中心论对于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确立儿童立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儿童立场不等于儿童中心论,因为儿童中心论过于理想化儿童及其经验。儿童的经验并不是终极的、自足的,它依然需要其他经验以实现拓展和提升。对此,杜威曾批判地说道:“从道德上和理智上对儿童的极端轻视和对他们过于热情的理想化,都有它们共同的错误的根源。”他们都没有看到强调外部强迫的传统教育和放任自流的儿童中心论之间的第三种可能。因此,儿童立场强调,要“看到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发展的整个历史”,即要看到儿童当下现状与未来发展之间的连续性,看到当下经验中蕴含的发展可能,并引导儿童从当下开始实现这种可能。学界对“儿童中心论”含义的认识并
4、不相同。在一些人看来,“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相对,关键在于教育应该以“谁”为中心、应该满足“谁”的需要。基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三派。第一派为“社会中心论”。该派主张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规范。第二派为“儿童中心论”。该派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儿童本性和潜能的发展。第三派为“折中调和论”。该派认为,无论是“社会中心论”还是“儿童中心论”,都存在哲学认识上的片面性,教育应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儿童的需要,并把两者协调起来,促使两者共同发展。儿童立场与上面三派不同,因为它是基于整体论的立场,反对将
5、儿童与社会割裂和对立。杜威曾阐述了这种整体论的立场。他说:“我认为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而社会便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我们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在儿童立场看来,儿童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对于儿童来说,他既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也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对于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无论是脱离社会的儿童,还是脱离个体的社会,在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因而不能人为地将儿童的社会性剥离,将社会的属人性去除。(二) 儿童立场的三个要点第一,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人们把
6、童年视为一个独特阶段,但是儿童并未受到关注,他们没有权利和地位。在教会统治的欧洲中世纪,儿童被认为带有原罪,因此,体罚常常被视为帮助儿童脱罪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人类长期处于“没有儿童的时代”。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人的权利和价值,尊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在这种思潮的指引下,儿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后来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者,在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倡导依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卢梭指出,儿童不是生来就有“原罪”的存在,也不是可以教育的“白板”,更不是“小大人”,儿童本身具有不可转让的价值,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进步
7、主义教育和新教育更是旗帜鲜明地为儿童权利呐喊,蒙台梭利说道,“当今绝对需要的是,社会应该意识到儿童,并真诚地努力把儿童从他所在的巨大危险深渊中拖出来”,让儿童享有与成人同等的权利。批判教育学则从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以及个体差异的视角,强调教育应当承认每个具体儿童的权利。承认儿童拥有“人”的权利意味着承认儿童拥有与成人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事实上,正因为儿童具有人的本性,才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提供了可能。承认儿童拥有与成人同等的人格和尊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要承认童年期的独立价值,不要仅将其视为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杜威曾提出教育的无目的论,就是强调把教育的价值放在当下,让儿童用心去体验此时此
8、刻的教育,养成“珍惜今天”的生活方式,淡化教育的外在目的。鲁洁曾说道:“不关注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不是好教育,为了未来幸福的承诺而要儿童牺牲今天种种快乐生活权利的教育是骗人的教育。”其次要承认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价值,不将其简单地视为被改造的对象。相应地,在课程中不应将儿童及其经验排斥在外,仅以成人及其所确定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第二,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儿童立场既要承认儿童享有与成人同等的权利和尊严,也要尊重儿童的特殊性,把儿童看作儿童。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
9、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在他看来,把儿童看作儿童就是要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差异,把童年视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儿童与成人的差异体现在,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尚待成熟时期,他们拥有独特的观察、感觉和思考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善恶、荣辱及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成人要进入儿童的世界,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儿童,即“接上童气”。只有这样,儿童才不会把成人当成偶然闯入他们“童话世界”的人,当成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10、。第三,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不同于儿童中心论,儿童立场将儿童视为发展中的人。这意味着儿童立场并非对儿童现有的经验和天性放任不管,而是要基于他们现有的经验和天性,去实现其中蕴含着的发展可能。杜威曾提出了“指导”的概念,他说:“指导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将儿童视为发展中的人要求在儿童的现状与教育目标之间建立切实的联系,内在地激励儿童对真善美的追求,由此激发儿童自我发展的欲望与可能。将儿童视为发展中的人也要求承认儿童的社会性。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就如同人体自身之造血。“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的成员去安排”,促进自身健康的生活,进
11、而不断推动自身向“社会理想”靠近。随着成年人的衰老及劳动力的衰退,一代又一代的未成年人便成了建设社会的未来希望。因为今日之儿童便是未来之成人,儿童的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命运和发展,有了儿童的不断加入,社会才能不断推动自身的革新。(三) 儿童立场要澄清的三对关系为了进一步理解儿童立场,还需要从反对二元割裂和对立的视角澄清以下三对关系。第一,儿童立场与学科立场的辩证统一。首先,学科知识对于儿童经验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虽然学科知识无法替代儿童经验,但是儿童经验需要学科知识的拓展和提升。杜威曾用探险家的经历及地图进行类比,他将探险家的经历比作儿童经验,将地图比作学科知识,虽然地图无法替代探险家的亲身经历,但
12、是地图对于探险家的经历具有指导的作用。其次,虽然学科知识对于儿童经验具有工具性价值,但是学科知识并不是儿童经验生长的终极目的,儿童应该在个体经验通达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生长的新动机,进一步地实现经验的新生长。最后,儿童经验既是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学习学科知识的关键起点。因为儿童经验本身不仅包含了系统化学科中的同类要素,比如事实和原理等,还包含学习这门学科的动机和兴趣等。第二,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的辩证统一。首先,儿童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生活在社会关系和文化中的存在,儿童要从狭隘的经验中走出,进入更高的层次。儿童立场强调儿童的发展性,因此要引导他们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生活视域,进入学校、社区
13、(家乡)、国家和世界等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的视域是儿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阶段。之所以会出现儿童立场与国家立场之间的冲突,是因为人们将儿童立场与儿童中心论等同,否定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否定了儿童的政治性发展。儿童的本性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放任。社会性和政治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也要避免将儿童的发展唯政治化,儿童与成人在政治性方面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其次,教育视域中的国家立场内含儿童立场,对于教育来说,坚守国家立场一定要对自己国家的儿童负责,如果教育没有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就没有坚守国家立场,相反,对儿童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在教育领域中,那种空喊坚守国家立场,而没有坚守儿
14、童立场的做法,恰恰违背了国家立场,没有落实国家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再次,国家立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它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坚守儿童立场,也有利于儿童作为“新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国家立场的内涵,彰显其时代特色。最后,当在国家层面承认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并要求依据他们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时,也就在国家层面坚守了儿童立场。第三,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全面发展”理论之中。“和谐教育”要求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拔萃。“只要引导学生做他最喜爱的事情,也就找到了
15、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发展性,但是并不是要求所有儿童的发展都如同基因复制一般,毫无差异。每个儿童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他们应该通过自己擅长的方面来实现全面的发展。个性发展与片面发展的差异在于,个性发展是基于全面发展的基底而实现的,个性发展重视全面和个性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相互促进。二、基于儿童立场建构中小学德育教材的意义与可能坚守儿童立场对于建构中小学德育教材有何种意义,又是否可能呢?(一)中小学德育教材坚守儿童立场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真正兴趣。儿童立场重视教材与儿童生活经验的对接,追求教材的心理化,这能避免教材外在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唤醒儿童真正(内在)的学习兴趣
16、。杜威指出:“心理和教材之间的联系必须建立起来。”“如果课文的内容在儿童发展的意识中占有适当的地位,如果它是从儿童自己过去所做的、所想的和所经受的当中产生出来,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业成就和知识接受,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了引起兴趣而求助于各种策略和手法。”杜威这里所言的“兴趣”是指人为制造的虚假兴趣。相对于虚假的兴趣,引起真正兴趣的方法则是改造这种材料,使它心理化,就是在儿童的生活的范围内吸取它、发展它。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坚守儿童立场有利于唤醒儿童内在的兴趣。第二,有利于教材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坚守儿童立场,有利于避免教材知识的分科逻辑和客观原则与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主观性相反,即避免杜威所言的“逻辑分类
17、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也有利于教材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避免儿童的经验无法进入教材。之所以有很多人反对以儿童的经验和生活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儿童经验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一旦我们信任儿童的生活,充分地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最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一切作业和价值,一切历史和科学都将成为感染力的手段和培养想象力的材料,并由此而使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和有条理。”这意味着信任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将有利于实现儿童整体性的经验与学科知识的交互作用,进而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有利于实现教材中学科融合互动。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科形成合力共
18、同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现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却是离心的,全部学科变成相互竞争和互不联系的大杂烩。杜威指出,要想打破这种隔离就要做两件大事:“使儿童随便地、平常地获得的经验能带到学校去加以利用,而儿童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又带回去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彼此隔离的各个部分的混合物。这样一来,学科之间的彼此隔离和学制各部分之间的彼此隔离就消失了。”事实上,儿童的生活并非像学科知识一样划分为各种领域,而是一个整体。儿童可以灵活地从一个领域切换到另一个领域,在这个切换过程中,他们并没有中断和割裂的感觉。因此,坚守儿童立场,将儿童整体生活中各种各样而又具体生动的经验作为重要的教材内
19、容,各门学科就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学科间的隔离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二)中小学德育教材坚守儿童立场的可能第一,前人已初步建构了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理论。在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一些教育思想家不仅倡导儿童立场,还初步建构了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理论。比如,作为进步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之一的泰勒。他在谈及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关系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到是适合于学习者的经验,而不适用于那些已经能够控制所学要素的人看待内容的方式。”因为学科领域专家所看到的关系并不一定适合学习者自身有意义的发展。杜威也基于儿童立场初步建构了教材编写理论。他写道:“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
20、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教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验的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区别。如果说逻辑代表教材本身,那么心理则代表教材和儿童的关系。教材应将逻辑方面和心理方面结合起来。杜威指出:“对经验加以系统化的结果并不是与生长过程相对立。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全面的调查和分类排列的结果在生长过程中占有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教材要想发挥促进经验生长的作用,教材内容必须心理化,即人们必须把各门学科的内容还原到它们被抽象出来的原始的经验,引导学生有一种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第二,前人已积累了一些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经验。在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一些教育思想家不仅基于儿童立
21、场初步建构了教材编写理论,还积累了一些教材编写经验。夸美纽斯就基于他的儿童立场编写了第一本儿童图画书世界图解,并指出“必须留意使这些课本适应使用这些课本的儿童。因为儿童喜爱奇思怪想和幽默,憎恶学究和严肃。所以,教导应当永远与娱乐相结合,使他们在学习以后对他们真正有用的严肃事物时感到愉快,以不断地诱使他们的意向按预期的方式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该书以儿童所喜爱的图画作为基本内容,在使用时,夸美纽斯建议不仅要向儿童指出画中事物的名称,还要向他们指出现实中事物的名称,如果孩子愿意的话,还可以让他们画一画。20世纪早期,我国也有人基于儿童立场进行探索。叶圣陶认为,“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