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0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779439
  • 上传时间:2020-10-06
  • 格式:PPTX
  • 页数:237
  • 大小:2.5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0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湖南 中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10 专题 说明文 阅读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 (湖南专用)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A组 20162020年湖南省中考题组 考点一 一般说明文阅读 一、一、(2020衡阳,19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 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有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 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

    2、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 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 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暴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 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 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

    3、性。口 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 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 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 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 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

    4、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 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 升。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第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2分) (2)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3分)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 省6市,死亡人数有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3.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2分) 一、一、 1.答案答案 B 文章第段中明确说明“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 2.答案答案 (1)列数字 “西班牙流感”的危害性之大 (2)不能删去。“短短”强调时间之短暂,突出说明肺鼠疫传播迅速,去掉的话,就不能表达这种意思,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

    6、析说明方法及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的数字“一年多”“5 000万”“1亿”,意在说明对象即“流感”的特点危害性之大。(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的 能力。作答模式:判断(一般是不能删)+分析该词在句中表达的意思及效果+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准确性与科学性。 3.答案答案 1918年,美国暴发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空气严重污染事件。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内容及概括的能力。文章主要说明了三个事件:肺鼠疫、“西班牙流 感”、空气污染。肺鼠疫是让口罩得以设计发明的灾难,“西班牙流感”让“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 工具”“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空气污染促使“制作口罩的材

    7、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二、二、(2020常德,811)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真实的声音 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 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 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 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

    8、,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 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 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 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 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第二个渠道

    9、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 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 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 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 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 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

    10、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 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 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2分)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

    11、该是(3分) ( ) A.第段后 B.第段后 C.第段后 D.第段后 3.第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3分) 二、二、 1.答案答案 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的能力。先找到“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其后的“自己说话时听到的 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是对“猜对了一半”的解释。后文的“但”是关键,其引导的句子 便是对“另一半”的解释。 2.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

    12、差异呢?”是一 个过渡句,上文指出“差异”,下文着重说明“原因”。文章段说明差异,段说明差异原因,故 这一句应放在第段后面。 3.答案答案 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 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1分)“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 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与语境相结合。第段中,“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 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由此可见,骨传 导由于传播能量损失很小,所以是最接近真实声音的。

    13、第段中,“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 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这里的“最真实”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能量损失较大的情况而言的。其 实只要是传导,就有能量损失,所以没有绝对的“最真实”,只能相对而言。可据此回答。 4.答案答案 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 (1分)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1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 声音”的唯一接收者。(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文章第段提出问题“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呢”,第段具体说明了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自己才能听到自己

    14、最真实的声音。从这两个段落中提取关 键句,概括作答即可。 三、三、(2020株洲,810)阅读下文,完成13题。(10分)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晚辈或主人用自己的筷子夹菜 敬菜,是餐桌上公认的礼仪,欣然笑纳则是相互之间毫无嫌隙的体现。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十分古 老。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都采用分食的饮食方式。 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已基本定型规范。人们席地而坐,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 于现在的自助餐。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或木制 品。在分食制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

    15、定食器的使用规则,严格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与亲疏关 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用于祭祀、饮食活动之中。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 以鼎为核心,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其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 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通过制定食器和食物类别的规制来表达礼义,区 别尊卑贵贱,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 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尤其是社交场合,关中、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 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可以在一起进食。 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

    16、餐饮食风格,成语“举案齐眉”中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 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就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 场景。 汉代人宴饮时非常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 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成为一种礼制活动,它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进行。从食具的选 择、食物的类别到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

    17、总的 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合食较多,但仍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饮食方式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唐朝时,合食制已基本普及,到宋朝则最终定型。 不过,宋以后分食的习惯也没有完全消失,如红楼梦描写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后,在第四十回里写到, 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 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可见,在出现合食制千年后的清代,某些场合(如家宴),依然有 分食的习惯。 由于朱元璋出身贫民,明朝的一些餐具则有比较鲜明的从下层影响上层的特点。如筷子就是从平民下层 普及到上层的。明

    18、初到中国来的朝鲜人曾非常讶异:“你们怎么不用勺子吃饭了?” 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新型家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丰富以及社会心 理、家庭伦理等的变化,都会使饮食方式发生改变,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有分食制的普及,后来才有合食制流行。 B.在周代,楚地男女则是可以在一起进食的。 C.汉代所有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 D.由分食制到合食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分食制起源于西周,食物放在食案上,一人一份,分而食之,类似现在的自助餐。 B.周朝人

    19、以占有鼎的多少来区分等级的高低,汉代人则轻视鼎而非常重视座次安排。 C.由分食制到合食制,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D.家具、餐具、烹饪技术及社会心理、家庭伦理的变化,都会对饮食方式产生影响。 3.传统合食制的优点是 、 ;缺点是 ,改进的办法是 。(4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C 原文中的表述是“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上都绘有分食场景”,并非选项中的“所有”。 2.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文中说的是“分食制起源悠远,到西周时期 已基本定型规范”,并非选项中的“起源于西周”。B.文中说的是汉代“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到 饮食

    20、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选项中的“轻视鼎”没有依据,鼎是食具中的一种。C.文中说的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是分食到合食的过渡阶段”, 并非选项中的“农耕民族接受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 3.答案答案 彰显礼仪 增进情感 不卫生 使用公用的筷子、勺子等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及表达饮食理念的能力。从第一段中“围坐一桌,亲密无间,筷来箸往” “公认的礼仪”“毫无嫌隙”得出第一、第二空的答案;“缺点”及“改进的办法”则按照生活常规来 答,注意科学、礼貌,合乎常理。 四、四、(2019长沙,1618)说明文阅读(8分)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21、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问于一体, 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 进行农事活动。 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 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 就称为“表”。 “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 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

    22、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测量日影的圭表。 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后,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定为 “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 分”。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知识来解释,地球公转平面投影到太阳系模型 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指这个坐标系的天球经度。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 共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

    23、 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 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 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 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智 慧命运。 1.下

    24、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 A.古人用表和圭来测定土地的长短,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分别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段“各历时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3.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

    25、料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谚: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 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2分)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2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A.古人用表测量日影,用圭测定土地,后来圭也用来测量日 影。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C.春秋两季中各有一天昼夜时间 相等,这两天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2.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文文体特点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第段说明中国节气的作用, 第段说明节气

    26、的含义。B.第段是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说明圭表的测量作用,而非说明节气。D.第 段总结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并非具体阐述。 3.答案答案 (1)白露。(2分) (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2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歌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原文说“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将 “一天长一线”放至整句谚语中理解:“冬至”之后白天的时间渐长。 一、(2020长沙,14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材料一 某校就学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考点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调查项目 学校教

    27、育满意率 在线教育满意率 课堂参与度 84% 32% 课堂体验感 76% 37% 学习自主性 79% 45% 学习效率 88% 27.5% 从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主要是因为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行为时 空分离,而这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时空分离阻断师生间的社会性交互, 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事实上还有诸多干扰因素大大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的自主性,这也导致了在 线教育的效果比不上学校教育。有专家分析,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后,自 主性与成就感均会提升,从而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材料二 智慧教育共同体的打造主要包括以

    28、下几个方面: 1.构建“智慧教研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形成一个泛在型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合作分享进行深度教研,并 将教研成果进行固化,形成相应的微课资源和评价资源(例如作业等),依托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 而优化教师教学。 2.构建中小学生“在线学习中心”。“在线学习中心”依托5G技术及NR、AR技术,虚拟教室空间的现 场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完全沉浸式地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在线学习中心”支持学生登录后从互联 网海量的资源里筛选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的精准性。这个学习流程需要学生首先对知识与能力水平 进行自测,计算机会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自测结果进行精准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将标签化了的微课

    29、学习 资源进行智能匹配,学生对计算机智能匹配的微课学习资源进行自主选择后,即可点击听课。这样,就真正 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精准化在线教育的服务。 3.利用全市“人人通”智慧教育共同体平台,构建联系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大平台,将家 庭、学校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虚实结合的未来学习形态,打造智慧教育共同体。 (节选自智慧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材料三 “停课不停学”期间,“在线学习中心 同步作文”平台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 作文活动。参加活动的五万多名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文,近千名老师在网络上对学生作文从“审题” “立意”“选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进行批

    30、改。平台对批改后的文章进行大数据分 析,形成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并通过智能匹配的方式,向学生推送适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范文。 参与活动的学生反映,这种网络作文的方式,在学习的多样化和精准性方面,与传统的作文学习相比有更大 的优势。 (摘自某网络媒体新闻报道)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 A.从材料一可知当学生找到与之能力层次相匹配的资源后,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B.在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这是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C.智慧教育共同体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师教学、方便家校沟通。 D.“同写一道作文题”网络作文活动由老师从六个方面向学生推

    31、送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学校教育与在线教育的不同效果。 B.材料一“目前的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中的“目前”,可以去掉,不影响文意。 C.三则材料对传统教学与智慧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D.综合三则材料,说明智慧教育新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必将取代传统教学。 3.小玲因为感冒无法去学校上课,请你根据材料二为她完成“在线学习流程图”的设计,方便她在家学 习。(4分) 在线学习流程图 一、一、 1.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逻辑分析的能力。A项,“一定”过于绝对,与材料里“自主性 与成就

    32、也会更好”不相符;且原文还有一个条件,即“进行自主学习”。B项,原文没有提及“根本原 因”,“教与学的行为时空分离”导致“在线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如学校教育”。D项,推送 报告的并不是老师,老师只是批改者,由“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形成个性化作文分析报告。 2.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说明文文体特点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目前”限制了时间范围,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可删去。C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说明”过于绝对,与材料内容不符。D 项,“必将取代传统教学”过于绝对,与材料一“在线教育效果不如学校教育”及原因的介绍不相符。 3.答案答案 (1)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

    33、 (2)自主选择智能匹配结果,选择微课学习资源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认真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内容可概括得出学生在 “在线学习中心”学习流程是:学生登录;对知识与能力水平进行自测;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机 依据分析结果进行智能匹配;学生自主选择微课学习资源;点击听课。其中是学生进行的步 骤,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二、(2020湘潭,4)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3题。(6分) 【材料一】 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 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 教育各环节

    34、,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材料二】 2019年度“新时代湖南好少年”揭晓,湘潭市4名少年受到表彰。 湘潭县第一中学朱典同学读初中时,就立志传承青山唢呐非遗文化,带领一班爱好唢呐的同学肩负起传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唢呐的使命。朱典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同时,他待人友善,乐于助人,先后获得 “学习之星”“最美少年”“唢呐少年”“优秀学生会干部”“湖南省三好学生”等各种荣誉。 岳塘区火炬学校罗浥畅同学从小就对非遗文化十分感兴趣,立志成为中华非遗文化的小传承人,彩纸折 艺、纸影戏、剪纸、油纸伞、变

    35、脸等都是她的最爱。她经常说:“这么精湛的中华非遗文化需要我们去 保护,更需要我们去传承。”除了学习传承中华非遗文化外,罗浥畅还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她是同学心 中的“小学霸”,多才多艺的“小才女”,师生眼中的“小帮手”,热心肠的“小姑娘”。 “文明湖南”微信公众号 【材料三】 纸影戏也叫“影子戏”,是湘潭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湘潭纸影戏被视为南方影戏的 重要代表,承载着湘楚文化的历史积淀,并且与当地的社会组织、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有着极为密 切的联系。 湘潭纸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的民间戏曲表演艺 术形式。表演时,民间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

    36、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 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湘潭的纸影戏的影像造型写意而内容写实,虽不及北方皮影造型华丽,但更侧重意境的表现。场景设置灵 活而随性,人物故事叙述清晰。 湘潭纸影戏的表演戏台一般只需一个简单的竹架结构,搭起一个仅能容纳三五人的空间,竹架正面撑平白 布即为幕布,侧面架上可悬挂待用的影偶。空间虽不大,但对于一专多能、分饰多角的表演者来说,还是能 闪转腾挪,得心应手。 纸影戏大多活跃在广大农村,他们的队伍和行头都十分精简,三五个艺人农忙时各忙各事,农闲或受请时再 聚齐排练和演出。在农耕年代,这种灵活的演出方式使得纸影戏的流行十分广泛

    37、。 湘潭文明网 1.对上述三则材料的概括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材料一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关“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中小学教育 始终。 B.材料二充分说明,当代青少年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应该也可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C.材料三介绍的作为民俗艺术的湘潭纸影戏,承载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艺术特性。 D.三则材料都从不同角度让我们对学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材料二中湘潭的朱典、罗浥畅两位同学能获评“新时代湖南好少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简要 概括。(2分) 3.如果罗浥畅等纸影爱好者将课文木兰诗创编成

    38、了传统纸影戏,准备在校内公演,请你联系材料三,以 主持人身份,先向观众介绍这个节目的艺术表现特点。(2分) 二、二、 1.答案答案 A 材料一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 续教育各领域”,并非选项中的“贯穿中小学教育始终”。 2.答案答案 共同点:他们不仅品学兼优,全面发展,而且都立志传承中华非遗文化,主动肩负起传承“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二,提取两人的相关信息,将共同点进行概括即 可。如由“朱典在学习上非常各种荣誉”和“除了学习传承中华热心肠的小姑娘”可知, 他们品学兼优,全面发展;

    39、由朱典“立志传承青山唢呐非遗文化”和罗浥畅“从小就对非遗文化十分感兴 趣,立志成为中华非遗文化的小传承人”可知他们都立志传承中华非遗文化。 3.答案答案 亲爱的同学们,在花木兰纸影戏开演之前,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纸影戏的艺术表现特点。纸 影戏用兽皮或纸板做成剪影,在光源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在表演时会结合曲调唱述,并伴以乐器演奏,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既是一种民间戏曲表演,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艺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以主持人身份恰当表达的能力。表述的内容除了介绍纸影戏的艺 术表现特点,还要透露此次表演是将课文木兰诗创编成传统纸影戏搬上舞台的信息。 三、三、(2020邵阳,

    40、10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8分) 材料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 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 中湖北省有61 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在90%以上。 材料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材料三:4月24日,以岭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以岭药业收到厄瓜多尔卫生部核准签发的“天然药物”注册 批文,批准公司药品连花清瘟胶囊符合厄瓜多尔天然

    41、药物标准注册。目前,除厄瓜多尔外,连花清瘟胶囊已 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泰国等地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 “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现代植物药”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中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材料四:中药的伟大之处,有相当一部分在于其平凡,西药是受过高级医疗教育者的专属,它们复杂的药性 只有医生敢调遣。但在中国,有哪位老母亲没给受凉的孙儿煮过生姜水呢?又有多少不识字的母亲,没用 “烫海带腌白糖”治疗过孩子的咽痛?“性温、益气补血”的黑米,“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的茶,从 广义上说都是中药的一部分,它们充满着平凡的气息。中药不仅用来治病,更融入柴米

    42、油盐的生活中。 除普遍性不同以外,西药与中药的另一种差异在于治疗角度。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中药却更 注重人体内部的调理。比起西药的消灭病症,中药更倾向于增强免疫机能,使人体自行祛病、寒热平衡。 (摘自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9期) 2.结合材料二,说说中药走向国际的有利条件。(3分) 3.材料四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4.材料四“西药多用于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一句中的“多”能否换成“都”?为什么?(2分) 1.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1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中医药的作用及使用现状。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

    43、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把握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一:中医药在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中的使用比例和效果之大。材料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材料三:中药在国 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材料四:中药的普遍性和治疗角度。综合几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得出答案。 2.答案答案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 药重视整体,注重“平”与“和”,强调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使用简便。中医药注重生命观、健康 观、疾病观、防治观。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把握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3.答案答案 (示例1)作比较,将中药和西药作比较,突出说明

    44、了中医药的治疗角度更倾向于增强免疫机能,使人 体自行祛病、寒热平衡。 (示例2)举例子,举“生姜水”“烫海带腌白糖”“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中 药平凡的特点。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材料四从普遍性方面将中医药与西药进行比较,可 知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材料四中煮生姜水、烫海带腌白糖、茶等可知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 用任何一种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作答时,结合说明方法的一般性作用和材料内容,进 行说明即可。 4.答案答案 不可以,使用“多”字说明西药的主要作用是治疗外来疾病的侵入,不排除其在人体内部调理等 方面的功效,改为“都

    45、”字,和事实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一般是不能替换,解读替换之前和替换之后的句意,进行比 较,从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方面作答。 四、四、(2018邵阳,15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 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 对此,专家指出,国民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重要原因,在生活中应 做到以下两点: 1.要控制饮食。饮食过

    46、量,吃得过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因米面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多食可在人体内 转化成脂肪而积聚在皮下。因此每顿饭以吃八九成饱为宜。同时要限制高脂肪副食品的摄入量。 2.要增强运动。每天不仅要增加运动量,而且要延长运动时间。因运动初期是消耗体内的糖类,只有较长 时间的运动才能消耗贮存的脂肪。因此每天要坚持运动,而且要选用消耗性较大的运动,如长跑、跳绳、 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爬山等活动,关键在持之以恒。 材料二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 养。比如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

    47、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 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 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保证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当前,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实际上,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肥胖儿童的营养不均衡 问题非常严重,超重者的饮食习惯往往不良,摄入过多高热、高脂食物,却又排斥蔬菜水果等有益身体的食 物,再加上运动不足,就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因此,肥胖儿童更需要注意均衡膳食的摄入,减少高热、高脂 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增强运动,以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重视学生一日三餐 材料三 膳食平衡避免隐性饥饿(节选) 北京市2015年度中小

    48、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但 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学生们的饮食行为 和营养知识有待改善和加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 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 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1.请在材料一中找到一句话,用来说明材料二中图1和图2所表达的信息。(2分) 2.以上材料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3.“但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尽合理、高强度身体活动少、睡眠不足、肥胖、超重等健康问题”一句中 “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4.你同意材料三中专家说的“肥胖同样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吗?为什么?(2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0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794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