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779411
  • 上传时间:2020-10-06
  • 格式:PPTX
  • 页数:189
  • 大小:1.6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湖南 中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13 专题 十三 文言文 阅读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中考语文 (湖南专用)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A组 20162020年湖南省中考题组 一、一、(2020常德,22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5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 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 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注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师旷: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精于辨音。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 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亮蜡烛的光亮,与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2、 1.填空。(2分) (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 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 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一、一、 1.答案答案 (1)晚(晚了),迟(迟了)(1分) (2)天黑(天色晚)(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解

    3、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结合文章语境与文章大意作答,注意“暮”的词类活用。 2.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能力。“要让人信服自己”,并不一定要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是为 了使表达更加生动委婉。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学 习)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双目失明的我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 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明媚;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 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拿着蜡烛走路与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

    4、好啊!” 二、二、(2020长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4分)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 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 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 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 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注 俦:同类。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罔

    5、:同“网”,捕猎的工具。ji :同 “洁”。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在古代,“城”的本义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 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 “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 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激媒使之鸣闻者/

    6、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3分)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3分) 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分) 链接材料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二、二、 1.答案答案 C “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

    7、。“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中的“以”是 “用、拿”的意思。 2.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找到谓语动词是关键,“鸣”“至”“飞”“斗”“起”是 标志性的谓语动词。 3.答案答案 (1)鹧鸪来回飞行漫游,一边走一边啄食(谷子)。(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抵抗 住人类的不仁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注意“往” “来”“且”的翻译。(2)注意“谓”“周”“如”“何”的翻译。 4.答案答案 文章中,人们想方设法捕获竹鸡、鹧鸪、麂、土蜂,这是不仁义的行为,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有仁爱 之心,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

    8、处;链接材料中“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做法使人们短期内收获颇 丰,可是损害了长远利益,人类应该对大自然取之有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意思及表达感悟的能力。谈“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需 要指出文本和链接材料中体现的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妥之处,接下来分别表明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正面表述 自己的观点,即应该要怎么做。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竹鸡的本性是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做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 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中,一直向前想要争 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

    9、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 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稍微撒些谷子在上面,鹧鸪来回飞行漫游,一边走一边啄食(谷子),猎 人就用干净的长竿捕捉它。麂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 绳结成环套,安放在麂经过的地方,麂足一被绊住,麂就会倒挂在树枝上,于是就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 蜂,人们找不到它的巢穴,往往拿长纸带粘在肉上,蜂看到必定衔入巢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 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住人类的不仁呢? 链接材料 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焚毁林木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 只

    10、是第二年就没野兽了。 三、三、(2020衡阳,12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乃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 友而别。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 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

    11、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 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 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注 蹊x:踩踏,践踏。挞t :用鞭子或棍子打。曷h :为什么。恬: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即更刮目相待 是日更定矣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每至晴初霜旦 C.冕因去,依僧

    12、寺以居 策之不以其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分)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2分)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 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 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

    13、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 书。 三、三、 1.答案答案 B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 2.答案答案 B A.重新/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B.都是早上的意思;C.连词,表修饰/介词,按照;D.这样,强调谓语,舒 缓语气/结构助词,的。 3.答案答案 (1)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获得的好处很多。 (2)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想做 的事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重点词“孤”“以为”“如此”“曷”“听”的翻译。 省略的成分须补上,“儿痴如此”应译为“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 4.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恬若不见”写出了王冕在神像面前读书神色安然,

    14、像 没有看见似的,并非D选项中的“改变神色,内心惊惶”。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 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 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 去做想做的事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 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

    15、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 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四、四、(2020岳阳,111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9分)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孟子 注 污君:坏的君王。佚:散失。悯:愤懑。 1.下列加点

    16、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戒之曰(谨慎) B.与民由之(遵从) C.不羞污君(以为羞) D.进不隐贤(在朝廷做官)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之 谓 大 丈 夫 (2)柳 下 惠 不 羞 污 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认为柳下惠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请说明理由。(2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A 代词,她,代出嫁的女子。 2.答案答案 (1)此之谓/大丈夫 (2)柳下惠/不羞污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句子成分确定断句位置:(1)“此之谓”中的“之”的作用

    17、 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三个字放一起。(2)主谓之间须停顿,“柳下惠”是主语,其后停顿。 3.答案答案 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淫”“移”“屈”的翻译。 4.答案答案 (示例)我认为柳下惠是大丈夫,他按自己的原则行事,坚守自我;不掩藏自己的贤能,自信磊落;不因 为官职小而推辞,恪尽职守;处境贫困而不忧伤,安贫乐道;君主是坏的也加以侍奉,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忠 贞不贰。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表达看法的能力。表达观点时,罗列柳下惠的相关行为,并加以评价,言之 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参

    18、考译文 【乙】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推辞。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 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愤懑。 五五、(2019郴州,1215)文言文比较阅读。(12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19、,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 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 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未穷青之技( )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分)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分)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

    20、 分) 五、五、 1.答案答案 (1)到,等到 (2)尽,学完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注意结合积累和语境作答。 2.答案答案 D 可根据语感来划分,也可根据句子意思来划分。 3.答案答案 (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薛谭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 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注意“但”“见”“耳”的翻译。(2)注意“乃”“谢” “反”的翻译,省略的部分要添加上去。 4.答案答案 孙权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历劝说吕蒙多读书,很有说服力;秦青没有直接对薛谭进行说教,而是以 自己的歌

    21、唱告诉薛谭还需要学习,委婉而有说服力。吕蒙的变化让我明白了开卷有益,要多读书;薛谭的变化让 我明白了学无止境,永不满足学习知识要虚心,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 解析 通读两篇文章,理解大意。注意谈启示一般是从正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自己就以为学尽了,于是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 外大道旁给他设酒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 了。薛谭(听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六、六、(2017长沙,12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2、完成14题。(16分)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 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 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23、) 注注 归:古人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 了”的意思。铨:作者蒋世铨自称。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戚党:亲戚和乡邻。吟哦声:读诗 的声调。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母授

    24、以礼记周易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2)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是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 称赞的。(6分) 六、六、 1.答案答案 A A.更加,日益。B.走/行为、做事。C.过错/经过。D.停止/制止。 方法技巧 可以根据积累直接解释,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在每个选项中,解释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个,把该解

    25、释代入另一个中,看是否通顺合理。如“及鲁肃过寻阳”中“过”是“经过”的意思,将“经过”代入 “先府君苟有过”显然是不合理的。 2.答案答案 C 例句中的“以”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用”,C项与之相同。A.介绍行为、动作的原 因,译为“因为”。B.表目的,译为“来”。D.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译为“凭借”。 3.答案答案 (1)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2)(母亲)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 解析解析 (1)注意重点字词“辄”“以为”“戏”的翻译,省略的主语需要补上。 (2)注意重点字词“乃”“已”“尝”的翻译,省略的主语“母亲”和宾语

    26、“我”需要补上。 4.答案答案 “垂涕”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扑之”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文段中母亲不畏贫 穷、教子读书、劝夫改过、严格要求孩子等行为值得称赞。(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解析 “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母亲在困顿中怡然自处;“令跪读至熟乃已,未 尝倦也”,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铨九龄教儿低吟之以为戏”,表明母亲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孩子读 书;“先府君苟有过听而后止”,即劝夫改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地方。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义,爱 结交朋友,乐于把财物施舍给别人,

    27、散给别人许多金钱,使得家里钱物都用光了。过了两年,生下我,家境更 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是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是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乡邻争 相称赞她贤惠。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她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 诵。母亲和我两人都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曾睡觉;我的病稍稍好 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壁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吟诵来作为游戏。 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不说了,等父亲稍 稍消了气,又反复劝说,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

    28、,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几天不对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 着眼泪打我,命令(我)跪着朗读直到熟练才停止,自己不曾倦怠。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 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2020江苏南京,79)文言文阅读。(8分) 闽有带鱼 明谢肇淛 闽有带鱼,长丈余,无鳞而腥,诸鱼中最贱者,献客不以登俎。然中人之家,用油沃煎,亦甚馨洁。尝有一监 司,因公事过午归,馁甚,道傍闻香气甚烈,问何物,左右以带鱼对,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大称善,且 怒往者之不市也。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人之嗜好无常如此。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 闽所作

    29、带鱼鲊,遇闽人辄索,而闽人贱视此味,常无以应之也。 (选自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版,题另加) 注 不以登俎(z):上不了台面。啖(d n):吃。 1.米豆念上文,对画直线句的停顿总拿不准,念了四遍,你告诉她( )是正确的。(2分) A.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B.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C.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2.米豆用波浪线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她理解。(3分) 自是每饭必欲得之,去闽数载,犹思之不置。 3.小轩向你提了个问题:“闽人轻贱的带鱼,监司却念念不忘,这说明什么道理啊?”你谈了自己的思考。

    30、(3 分) 一、一、 1.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主谓宾的语法结构,结合句意以及上下句的连贯性来判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监司立即派人去百姓家里拿已经煎好的带鱼,到家吃了这带鱼”。 2.答案答案 (示例)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心中)放不下。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翻译一般采用字字落实、逐步翻译的方法,要对积 累的文言知识进行迁移运用,注意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如果有特殊句式,那么句式特点翻译时也要体现 出来。此句中“自是”是从此的意思,“去”译为离开,“犹”是仍然的意思,“置”是放下的意思。 3.答案答案 (示例)人

    31、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文主要写了闽人轻贱带鱼,而监司却喜欢吃带鱼而且念念不 忘。注意文中有一句评论性的句子“人之嗜好无常如此”,由此可得出人对事物的嗜好与事物贵贱无关。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闽地有带鱼,长一丈多,没有鳞,有一股腥味,在各类鱼中是最低贱的,招待客人上不了台面。但是中等人家, 用油煎带鱼吃,也很鲜香美味。曾经有一位监司,因为公事耽搁,过了中午才回,非常饿,在路旁闻到很浓烈 的香气,问是什么东西,身旁的人回答说是带鱼。监司立即派人去百姓家里拿已经煎好的带鱼,到家吃了这 带鱼,称赞很好吃,并且生气以前没有买。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离开闽地

    32、许多年,仍然想着煎带鱼 (心中)放不下。人的嗜好就是像这样变化不定。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闽地所制作的带鱼鲊,遇到闽地人 就索要,但是闽地人轻视这带鱼,常常没有人能答应他。 二、二、(2019河北,7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幼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 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 读。长壮后,虽倍蓰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 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

    33、夕落、浅陋无识、诡僻 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 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 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 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其词, 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枵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 省。 (选文有删节) 注注 迥异:相差很远。开:开导,启发。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倍蓰(x):数倍。影响:影 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

    34、举应试之文。华:花。诡僻:荒谬邪 僻。左国:左传国语。华腴(y ):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璧,泛指珍宝。 义蕴:内在的意义。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枵(xio)腹:腹中空虚。极:通“亟”, 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 (2)若朝华夕落 若: (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 (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 (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 4.从选文加线句子

    35、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二、 1.答案答案 (4分)(1)固然(本来) (2)像(如) (3)完全(全部) (4)通晓(懂得) (每小题1分,有错该小题不给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可用课内迁移法解题。“固”的本义为“坚固”,这里是引申 义“本来”,与“人固有一死”中的“固”意义相同。“若”与“门庭若市”中的“若”都是“好像” 的意思。“尽”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义相同。“通”为“通晓”,与“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中的“通”意义相同。 2.答案答案 (4分)(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 (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

    36、,应当赶快反省(醒悟)。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逐字翻译。 (1)“安”译为“怎么”;“以”译成“用”,而不是“可以”;“益”译为“益处”,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2)“汝”是“你”“你们”之意;“此”译为“这件事”或“这种行为”;“宜”译为“应该”,与“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中的“宜”意义相同;“省”翻译时可联想“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句意要通顺。 3.答案答案 (3分)幼年读书经久不忘。(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在文中找到“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 须幼年读”这句话,而这句话前有一“故”字,属

    37、于总结句,所以从该句前寻找答案。 4.答案答案 (3分)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围绕“背诵”“思考”“运用”任意一点作答,言之成理, 也可给满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受与启示的能力。通读全文,本文主要围绕读书来写,强调读书要趁早,读书要背诵,读书 要思考,读书要运用;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作答,注意语言要简洁流畅。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 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 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

    38、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 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 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当时流行的文体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 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凋落、浅薄低俗、 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 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 珍宝呢! 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一

    39、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 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意,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 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字词的,就叫他“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字词而不能 运用的,就叫他“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 省(醒悟)。 三、三、(2018浙江杭州,1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姚长子墓志铭 明张 岱 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 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

    40、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 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 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 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 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 无主后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 醢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 义之后,公道大著,

    41、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注 脔(lu n):切割成小块。穴舟窒袽(r ):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蹙(c ):逼近。主 后:此处指继承人。去一锸(ch):挖走一锹土。几希:很少。醢(h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旌 义:表彰(姚公的)义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 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 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 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化 人 坛 四 面 皆 水 断 前 后 两 桥 则 死 地 矣 盍 诱 倭 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2、(5分) 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 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 意。(4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B 联系上下文可知,“寇”应为动词,“侵犯、侵略”。 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要注意积累常见实词,并根据语境进行准确判断。“倭寇绍兴”中的“寇”若解释成名词 “盗贼”,则句意不通。 2.答案答案 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 解析解析 句意为:“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化人坛四 面”是句子主

    43、语,“水”是宾语,表意完整,此处应断开;“则”表承接,“盍”表疑问,这两处应分别断开。 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断句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虚词来断句。要积累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利用对话标志断 句、借助句式结构断句、根据虚词标志断句等,并理解文意准确划分句读。 3.答案答案 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 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 解析解析 翻译时关注重点字词,如“若辈”“亟”“俟”“仓卒”“全”“桑梓”等。也要关注句子的省 略成分,句中“前往”缺少宾语“化人坛”,句缺少主语“姚长子”,要补充,用小括号表示即可。

    44、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翻译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要写出文言句子的意思,关键 在于准确通畅地翻译整个句子,特别要联系上下文翻译,如“乃”联系上文“救死不暇”可知这里表转折, 应翻译成“却”。 4.答案答案 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 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先回到原文,文章主要 叙述了姚长子不顾自身安危,诱杀倭寇,救活千万乡亲的英勇事例,功不可没,然而他的墓穴却日益破损。 “悲夫!”可见作者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

    45、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 士。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姚长子,是山阴王氏的雇工。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踞坐在稻床打稻, 见倭寇来到, 拿着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擒,被(倭寇)用藤穿过他的肩,(倭寇)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 到舟山就放你。”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姚长子)自 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于是悄悄地告诉 乡里人说:“我引诱强盗到化人坛了。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 寇就可以抓住了。”等到(倭寇)抵

    46、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切断,倭寇没有办法离开,于是把姚长子一寸一 寸切成小块,筑起土城自卫。(当地人)围困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打洞,并 在洞中塞入旧棉絮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行到河当中,(乡兵)拉走塞在船里的(棉絮)让船沉 没,四面合围逼近他们,一百三十人全部被歼灭。乡人认为姚长子的行为是正义的,把他葬在钟堰的寿家岸。 (姚长子墓)没有后人祭祀,任其沦为牛羊践踏的废墟,旁边的农民还每天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 路的情况是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定墓的边界,并作铭文说: (自己)一个人遭受粉身碎骨的醢刑,倭寇一百三十人遭受醢刑,功劳不足以挂

    47、齿;(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却 使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官府) 表彰他的义举后,公道得以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保留这一尺见方的墓地。(我)悲叹啊! 四、四、(2017湖北黄冈,2125)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4分)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8、。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 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 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 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 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湖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3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7941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