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779403
  • 上传时间:2020-10-06
  • 格式:PPTX
  • 页数:178
  • 大小:2.0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年中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12 专题 十二 议论文 阅读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全国版) 专题 十二 议论文阅读 一、(2020内蒙古包头,2023,11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谈美感教育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 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 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 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 活。于是有智育、

    2、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 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 A组 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 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 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 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

    3、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 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 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 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

    4、多人嫌生活 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 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 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 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 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 有改动)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2.阅读第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分) 3.第

    5、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3分) 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2分) 一、 1.答案答案 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 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第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段“教育的功用 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 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段论述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诗人和艺术家教给了我们更多的美,这 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6、值得活下去。此部分是本文的主 体部分,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 发达”,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可先浏览开头与结尾,大概了解其内容;再结合标题,确定主体部分及 其内容;最后分析主体部分论证的论点(中心论点),论点要从原文中找。 2.答案答案 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 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知本题答案。 3.答案答案 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

    7、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 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第段对比“我们”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 受,从而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我们”借了他们的眼睛,结合第段开头 的句子可知,我们也会解放自己的眼界。道理论证是为论点服务的,第段中“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 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正是引文要论证的论点。 4.答案答案 (示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 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

    8、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本文着重谈美感教育,文末又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 倡和普及美感教育”。回答时,先确定美感教育的内容,如诗书礼乐舞、大自然的变化等;然后分析这些美 感教育的价值,即对人的心灵、精神的作用。 二、(2020甘肃兰州A卷,1618,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和少年朋友探讨人生的两个话题 周国平 一 1.请补写出文章旁批处的空缺部分,以理清文章思路。(6分)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写出第一部分画线句中“绑架”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2)找出第二部分第段中“推进论证”

    9、的词语,并简要说明该词语是如何“推进论证”的。 3.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围绕“两个朋友”的比喻说理,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二、 1.答案答案 (3分)人应该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 (3分)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根据话题一的旁批,可以仿写出话题二空缺处的旁批。处可参 考话题一“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段内容的 概括,即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进行自我教育,并且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处可参考话题一“总结: 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第段内容的概括:实现自我教

    10、 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 2.答案答案 (1)(2分)绑架:本义是“用强力把人劫走”;比喻义为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背离生命的真理。 (2)(3分)词语是:因此。 理由:用连词“因此”承接“自我教育的目标”,由此进一步推进论证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的 两个习惯。 (答出词语“因此”给1分;理由分析,给2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能力。先理解本义,再结合语境解释比喻义。“绑架”的本义是“用强力 把人劫走”,在文中,是指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去追求世俗的成功,不去想生命真正的需要,这样就背离了 生命的真理。(2)“推进论证”的词语一般都是关联词,话题二第段中的“因此”一词关联上下文的

    11、内 容,属于“推进论证”的词语,它承接了上文对“自我教育的目标”的阐述,进一步推进论证到下文的内容, 即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两个习惯,使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3.答案答案 (3分)把“自己的灵魂”和“活在好书里的伟大灵魂”比作自己的两个朋友,化抽象为形象,论述 了写日记与阅读两个习惯的养成对自我发展的促进意义。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话题二结尾处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答题 格式为“通过将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根据此格式作答即 可。 三、(2020山东潍坊,2325,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勇者不惧 尚勇,是中华民族

    12、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 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 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 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 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史记记载,蔺相如携璧出使强 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

    13、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 “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 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 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 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

    14、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 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 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 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 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 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

    15、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 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 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 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 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 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炼,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

    16、召下勇往 直前、奋发有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 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3分) 2.第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3分)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

    17、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三、 1.答案答案 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 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每点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文章在第段提出“勇者不惧”后,在段分别进行 了阐述。找到这三段中的关键句“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我们 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 惧与有惧的统一”“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

    18、一同滋养着勇者 不惧的品格”,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答案答案 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 的表现。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每点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思路是思考的路径,只要分析清楚前后内容及其关系即可。第段 在开头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然后用孟子和公孙丑的讨论对“静气”“锐 气”进行阐述,接下来举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例子来具体阐述“静气”和“锐气”的表现,最后进行总 结。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

    19、论) 解决问题(结论)。其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表达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 “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答案答案 C 文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且都是正面论证,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四、(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2528,9分)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问题。 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 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

    20、问题不 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 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 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 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 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 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

    21、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 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 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 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 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 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 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

    22、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 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 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 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 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 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

    23、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 人生。 (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2分) 3.文章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 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2分) 四、 1.答案答案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 道。”)(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论点的能力。议论文的论点往往在题目、文首、文尾处。本文的题目是“读 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在文首和文尾都可以找到意思一样的句子,可以判断文题

    24、即中心论点。也可以将 第段中的“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作为答案。 2.答案答案 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 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2分,每答出一方面得0.5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论点及每一层的分论点回答。议论 文中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会有总说性的语句,再结合文段内容进行验证,基本上就可以准确地找出分 论点。如文章第段的首句是“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结合本段后面的内容发现,整 段都

    25、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论述,所以这句话就是第段的论点。 3.答案答案 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 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论证方法各1分;作用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 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了解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 了什么观点。阅读第段画线的句子可知,作者举了读诗经和庄子两个例子,这是举例论证;再根 据句中“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看出是比喻论证。作者使用 举例论证和比

    26、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并进一 步论证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答案答案 (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 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 为伴,真是人生幸事。(2分。联系实际1分;收获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 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阐述理由。此题没有固定答案,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要特别注意题目中 的“结合

    27、实际”“不少于30字”“不得引用文中原句”等要求,表达要准确得体。 一、(2019江西,1720,13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谈语言 王 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 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 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 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 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

    28、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 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B组 20162019年全国中考题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 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 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 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 番。 著名散文家朱

    29、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 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 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 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 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 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 下,却又会发现毛病

    30、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 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 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 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 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31、”这个词。这也是不对 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 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 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 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 “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 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

    32、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1.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4分) 2.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4分) 3.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3分) 4.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2分) 一、 1.答案答案 (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 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题目得知,观点需要从全文内容中进行选取。通览全 文后可以得知,本文有两

    33、个重要观点,一是书面语加工时应是口语的大众化,二是书面语加工时应是口语的 规范化。而原文中最完整阐述这两个观点的句子,就是第二段的尾句和第六段的尾句。答题时应注意该 类题目往往并不是单纯找段首句,段首句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表达主旨的,而应在题目限定的范围内选取最 优句。 2.答案答案 (示例)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 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据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题目中说的两个观点即第1题的两个观点:书面语 应是口语的

    34、大众化、规范化。阅读文章可知,为了证明第一个观点,使用了“故作姿态”“七月流火”以 及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风格的比较等材料;为了证明第二个观点,使用了“最好水平”“不以为然” 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属于事实论据,各选取其中之一分析即可。事实论据的作用:真实可信,有典型意义, 可以从某方面或者全面地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如果是反例,则是从相反角度进一步印证、突出观点。 3.答案答案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 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解析解析 “补充论述”一般是在文章结尾部分。

    35、就本文而言,答题范围应当在第十至十二段,因为前文已经 对两个重要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十至十二段属于补充论述。把第十、十一、十二段的内容分别概 括,可得出三个方面:一是文章为了读者,既要规范化,又要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当作挡箭牌,要 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所谓“补充论述”是指原来进行的主要论述还不够完善、不够充分,经过了新的补充性的论 述以后,补充了前面论述的不足之处。补充论述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论述方法,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论 述。 4.答案答案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又不乏生动。 解析解析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

    36、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富;或精练, 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要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本文作者王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 这篇谈语言里对语言的使用就做到了既朴素自然、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鲜明生动。 二、(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2528,9分)阅读信仰之光一文,回答问题。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 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 作信念。 提起信仰,人们常会想到宗教信仰。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

    37、 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 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 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 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 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

    38、方向,没有目标,随 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 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 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 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 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 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 1.本文

    39、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链接材料中涉及的人物 除外)(2分)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分)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链接材料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昭公四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二、 1.答案答案 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解析解析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见解和主张,它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态度明确的句 子;位置上,中心论点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在文章开头提出,还可以在文

    40、章的结尾归纳得出。本文先 阐述信仰的概念,然后分析论证,最后用“因此”来总结全文,归纳出中心论点。 2.答案答案 (示例1)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 (示例2)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 不朽的功勋。 评分说明:事例能够证明论点1分,语言表述清楚1分。 解析解析 论据要为论点服务,所以论据应该围绕“坚守自己的信仰”来列举。像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有很 多,如文天祥、钱学森、布鲁诺等。在列举时语言要简洁,只需要列举事实,不进行具体叙述。 3.答案答案 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其次运用

    41、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 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评分说明:思路清晰2分,概括准确1分。 解析解析 论证思路说简单点就是文章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做这类题目时要读懂原 文,理清每一段所写的内容。本文第段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先解释“什么是信仰”。第段将 信仰与人们熟悉的宗教信仰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信仰的特点。第段在此基础上论述“什么是真正的 信仰”,并举苏格拉底的事例加以论证。第段先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信仰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然后讲道理,论述“如何确立信仰”。第段总结全文

    42、,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样分析,论证思路就很 明晰了。 4.答案答案 (示例)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 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 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评分说明:能联系文章和材料恰当表述即可。 解析解析 回答本题,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弄清链接材料的意思,从中找到共同之处,再谈启示。原文告诉 我们,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左传 昭公四年告诉我们,只要对国家 和百姓有利,自己是不在乎生死的。顾炎武告诉我们,对国

    43、家的兴盛与衰亡的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周 恩来总理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文 章中心与链接材料结合,联系中学生的实际,就可以获得准确的启示。 三、(2018新疆,2023,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 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 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

    44、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 苏东坡说:“读破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 也就开卷有益。 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 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 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 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

    45、糊口, 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 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 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 不足道。 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 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 掷。 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

    46、 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 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 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 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 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 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

    47、欢的结果。 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 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4分)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4分) 一是 ;二是 ;三是 。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4.第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分) 三、 1.答案答案 我们要利用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解析解析 首先要看题目、看第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看文章其

    48、他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寻找中 心论点。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述问题的见解或主 张,而本文标题“读书的习惯”只是文章的论题,因此要从全文中进行概括。第段论述“勤读”的重 要性,第段论述人们不读书的各种理由,第段得出“应该随时随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的观点,第 段举例论述观点,第段论述养成读书的习惯的意义。综上,便可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要利用 闲暇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答案答案 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 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 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答出一点得1分, 答全得4分) 解析解析 通过阅读原文,确定提取信息的段落,即第段。可由“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 心情”或“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进行概括。 3.答案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2分)(能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即得2分,仅答出举例论证得1分)通过 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7940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