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pptx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779347
  • 上传时间:2020-10-06
  • 格式:PPTX
  • 页数:100
  • 大小:1.3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ppt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浙江 中考 语文 复习 练习 课件 12 专题 十二 古代 诗歌 鉴赏 下载 _一轮复习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浙江专用)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A组 20162020年浙江中考题组 1.(2020杭州,20)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6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 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 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 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

    2、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 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1)乙诗前两句 。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 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乙诗后两句 。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融情入景特点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明确所描写的景物,从 而更好地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根据乙诗的题目,抓住“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秋”交代了作诗的 时间,“青枫飒飒”“雨凄凄”营造了一种凄凉、迷蒙的氛围;“遥看”则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 情。再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友人被

    3、贬至江西,又是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前路未知,那么诗人对友人的 担心也就体现出来了。 答案答案 (1)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 不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2)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 “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乙诗的后两句中,“怜”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宽慰, “白云相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里用“白云”代替自己护送友人,同时“白云”又有“高洁”的意味, 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激

    4、励。 解题技巧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意象,扣住画面特 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2020金华,13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 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 ”相应和。(1分)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

    5、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积雨晦空曲”,“积雨” 可见雨势厚重,“晦”是秋雨绵绵导致的天色昏暗的样子,这句描写了高峻险要的山峰中因厚重的雨势而 显得昏暗。其次理解王诗意境,找出同样表现秋雨绵绵、天空晦暗的句子。王维诗中的“苍苍秋雨晦” 描写了秋雨绵绵,天空晦暗的样子,表现了秋雨的厚重感,写出了秋雨带来的阴湿天气,向远处望去,一片苍 茫,晦暗不明。所以这两句诗相应和。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仔细阅读题目,由上题题干中“赠答诗”三个字,可知两 人之间交往甚密,感情很好。诗题中

    6、的“辋口”,就是王维隐居之所他的辋川别墅在终南山。裴迪问 “南山复何在?”表达了他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而王维回应“心知白云外”,终南山在白云之上,在 他的心坎上,这就是他对出世隐居生活的向往,表明他和裴迪互相关心,志趣相投,他们都能够不为外物所 扰,向往归隐的生活,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答案答案 (1)苍苍秋雨晦 (2)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 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3.(2020衢州,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4分) 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

    7、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注容易白人头。 注 白门: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结合内容,比较这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解析解析 两首词都写“愁”,但因为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第一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 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不在于锦绣文字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充满富 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也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 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第二首词上阕写景,写

    8、花,写江水,写景阳楼,无一不透着一个“愁” 字,其实景本无情,真正“愁”的是观景的人。下阕叙事兼抒情。借用“白门”与“白头”说往事令人愁 生白发,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屈大均为明末清初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所以这里的愁是亡国之愁。 答案答案 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 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 “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 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知识拓展知识

    9、拓展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 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 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 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 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10、答案答案 通过“天涯”“叹”等词读出了诗人的飘零孤寂,从“雨打芭蕉”声比空阶滴沥的雨声让人听着 更断肠,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4.(2020浙江温州,15)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20分) 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季雨夜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感叹自己的飘零 孤寂,抒发自己的深重愁思。“天涯此夕叹飘零”,“天涯”“叹”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由“肠 堪断”可看出,“空阶滴沥”的雨声让诗人的心情悲伤到了极点。一个“更”字表明“雨打芭蕉”的声 音让人更加悲伤,表现了诗人此

    11、时的深重愁思。 5.(2019杭州,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6分)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 注 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2分)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4分) 解析解析 (1)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概括意境。“西溪独泛”抓住一个“独”字,可 以看出当时诗人是独自一人在西溪泛舟,又写到了“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

    12、可以联想 到一位隐士的隐居生活,由此可知,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2)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思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无人知道,只有一轮明月在他左右; 接着分析本诗尾联表情达意的手法,可知这两句诗也是通过明月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据此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答案 (1)清幽恬静 (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 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做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6.(2019宁波,17)古诗阅读。(5分)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3、 牧 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5分) 解析解析 两首诗都描绘了牧童悠闲的生活状态,但两首诗又有所不同,牧童词中的“不怕猛虎欺黄犊” 和牧童中的“无是亦无非”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可抓住这两点来写其不同之处。 答案答案 (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 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 往。 (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

    14、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 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 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5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 明确牧童形象2分,明确生活向往2分) 7.(2018杭州,2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 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蛱(ji )蝶:蝴蝶。 (1)

    15、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 ”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2分)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3分) 解析解析 (1)审清题目要求,找到写出江南农村初夏景象的文字,符合此季节特点的是“麦花雪白”或“菜花 稀”。高诗中能凸显暮春季节特点的三个字显而易见是“花落尽”。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理解能力。衬托手法是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事物来陪衬突 出另一事物。范诗“无人过”“蜻蜓蛱蝶飞”形成对立条件,初夏正是农忙时节,四顾无人,可见农事繁 忙;高诗中“花落尽”与“蝶来多”形成对比,可见蜂蝶都来到了菜畦,让人

    16、立即联想到菜花的繁盛。 答案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 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8.(2017湖州,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3分) 从军行 唐陈羽 海注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 海:湖泊。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B C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归园田居(其三

    17、)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能力。从军行是一首描写风雨中行军的诗。一、二句写行军 环境的严酷。第三句中,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不见人”造成悬念,从而引出第四句。风中红旗 不乱,已足见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体现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 前的精神。A.该诗写诗人山中幽居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B.该诗描写了作者归隐后的田园生 活,表达了作者对

    18、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C.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 豪迈。具体来说,一、二句写敌军的溃退,三、四句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由 此可知选C。 答案答案 C 理由:(1)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2)两首诗都写出了环境的恶劣;(3)两首诗都有 “雪”这个意象;(4)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5)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 的英雄气概。(两点理由即可)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1.(2020北京,910)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1)(2)题。(共5分)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19、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 之情。(2分)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 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 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诗句中的“白日斜”意思是:日落西斜,即红日西 沉。“浩荡离愁”则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愁”,形容诗人

    20、离别时的愁绪很深。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抓住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 情。其中“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己亥杂诗是诗人辞 官归乡途中之作。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已经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不忘报国之 志,无私奉献。 答案答案 (1)(示例)白日斜(日落、夕阳西下) 离别的忧伤(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2)(示例)春晓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惜春之情。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 关心国家前途

    21、命运的爱国之情。(共3分。孟浩然的诗,1分;龚自珍的诗,2分) 2.(2020四川成都B卷,12)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过摩诃池(其二) 宋 祁 池边不见帛阑船,麦陇连云树绕天。 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注东海不为田? (选自景文集卷二十四) 注 争教:怎么能让。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 诗,简说观点及理由。(2分) (2)下面哪个选项更符合诗人“过摩诃池”时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分) A.乐 B.叹 C.伤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比较分析题,首先考生需要知道A卷说明文中

    22、关于 “仙湖”景象的描绘呈现出怎样的氛围特点,再对比分析本诗中“仙湖”的景象特点。A卷说明文中的仙 湖是美丽繁华的游览胜地,而本诗中所表现的摩诃池没有“帛阑船”停靠岸边,只有“麦陇连云树绕天”, 没有繁华热闹的商业活动,也没有秀丽优美的景色,呈现一片冷落衰败的气象,所以不符合。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立足于诗歌营造的意境,再抓住其中抒发情感 的诗句进行分析。前两句表现的是衰败、冷落的景象,奠定了诗歌凄婉、哀伤的情感基调。后两句由关 键词“百岁兴衰”可知,诗人在感叹世事无常、王朝兴衰的历史变迁。结合全诗,前两句写景,展现了摩诃 池美好风光不再的衰败,后两句抒情,

    23、抒发了历史变迁的感叹。所以选B。 答案答案 (1)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2)B。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3.(2020福建,4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

    24、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 描写景物”表达有误,两首诗歌并未涉及嗅觉角度。由语境可知甲诗中的“闻”是听说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分析把握能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先通过对暮春景 物的描写,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夜

    25、上受降城 闻笛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做铺垫;后两句写芦管声引发戍 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答案答案 (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 征人思乡的愁绪。(意思答对即可) 4.(2020江西,67)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 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 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 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 东

    26、君:楚辞 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 凤。饾饤(d u d 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 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

    27、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全词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 手,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春景图。上阕写了初春野外迷蒙的景色和姑娘结伴踏青的情景,从 中可体会到姑娘们愉悦的心情,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阕从天气的阴晴不定写到踏青的姑娘们 情绪发生

    28、的变化,由“争要先看”到“尽收翠绿,吹在眉山”,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也表现她们 有点尴尬的神情。C项中“从容”有误,天气的无常,最后引起姑娘们的“慌乱”,之前的争相观看也不是 “从容”。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D项错在“豪放词”,本词应为婉约词。从此词的题材、情感和语言 等方面综合分析,应是写女子踏青情趣的一首婉约词。 答案答案 (1)C (2)D 5.(2019广东广州,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9、”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解析解析 (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们的活动,以此来反衬诗人郁闷孤独的心境。诗人描 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打猎归来的动态场景。牧人欢快地赶着牛群返回家中,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 多么安逸的场景。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却只有怅惘和孤独。 (2)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抽离出来,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更加深了他茫然若 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能够与其分担这份寂寥的 人,只好遥追古时的伯夷、叔齐,想要从古代的隐士那里获得慰藉,并

    30、以唱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 之志。 答案答案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获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 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6.(2018甘肃兰州A卷,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注,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 据荆楚岁时记,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 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

    31、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诗歌前两句状写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九曲黄河 、 的特点。(2分) (2)对诗歌后两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解析解析 (1)题目要求从前两句中概括黄河的特点。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沙砾,它们随同黄 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

    32、直来到这里。由此可扣住“万里沙”“自天涯” 来概括其特点。 (2)“消极避世”的表述有误。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答案答案 (1)黄沙滚滚 源远流长(意思答对即可) (2)D 7.(2018四川绵阳,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 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

    33、简要回答。(4分) 答案答案 (1)春天,杨柳依依,从南方归来的大雁列队北飞,词人在柳丝轻拂的道路上打马远行。 (2)远离家乡的惆怅;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对侍从生活的厌倦。 解析解析 (1)首先找出两句诗中的景物,“杨柳”“马蹄”“征雁”,明确这些景物的特点,“杨柳依依”“打 马远行”“大雁北飞”。然后展开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2)上片写此次出行的经过,重点写景,而“客中谁与换春衣”是上片的点睛之笔。只身在外,有谁来替我换 上春天的衣裳呢?盎然的春意与心中惆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进一步借景抒情,前两句意为“自古以 来,闲情逸致只能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而

    34、我这一春幽梦,追逐着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通过“落照”“游 丝”这两个意象,思念家乡、思念闺中妻子的情怀跃然纸上。最后由梦境回到现实,刚刚寄走家书,只说自 己离家太久。这是作者对自己常年囿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的扈从出巡中难得自由的慨叹,也流露 出其对这种生活的厌倦。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想象描述类题答题步骤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幽静深寂等,注意词语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

    35、点和情调。 8.(2017湖北黄冈,2628)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甲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 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 个“深”字

    36、,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 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 “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分)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 感。(4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能力。诗歌的尾联,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

    37、老。“白发” 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 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说愁情只是思 念亲人所致是不正确的。 答案答案 (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 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 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 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38、(2)本题考查品析诗词语言的能力。“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距很远,而一用 “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使人头脑中出现了疾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 过。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 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 确。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迫切渴望回到家乡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定要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题干已经 点明了这两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不同阶段。在开始阶段,叛军的气焰嚣张,而唐

    39、军节节败退,都城长安被 攻占,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此时的泪,是伤心之泪。到安史之乱 临近结束之时,杜甫由于安史之乱已漂泊多年,他期望着能够早日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 复了蓟北,喜极而泣。此时的泪,是激动之泪,欣喜之泪。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20绍兴,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月下演东坡语(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 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筇(qin):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

    40、“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 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想象,再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言通顺、逻辑严密。本诗以“秋”入诗,却并无半点萧瑟之意,反而有喜 乐之情自然流溢于文字之间。首句即点明秋的特点“景物新”,开篇就是惊人之语,也表明了作者对秋的 态度。“新”为新奇、新鲜、清新之意。正是因为秋天的“景物新”,作者才会以年迈老叟之身呈现出 天真儿童之态。拖着竹杖,放任自己四处游玩,从中可见作者率真洒脱的个性以及对秋景的喜爱。三、四 两句是作者的议论,是

    41、作者从游览秋景中得到的感悟:万里江山,无边风月,哪有什么“常主”呢?只要保持 内心闲适,就可以成为这无边秋色的主人了。内心闲适,自然不为世俗所累,心境开阔,能从众人认为萧瑟无 比的秋景中翻出新意来。心与景悠然合一,达到物我合一,甚至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答案答案 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得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 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 真”表现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 内心闲适,不为俗世所累,改“闲愁”为“闲乐”,就能悠然

    42、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 的境界。 2.(2020台州,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4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注, 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 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 无人别意看。 注 林和靖: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理解两首诗歌的意思,通过联想和想象, 着重分析诗歌对“梅花”的描写,体会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回答有理有据,切忌主观 判断。 梅中“不

    43、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 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其中的“尘埃”指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表达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答案答案 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 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 “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 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早梅中“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的意思是“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

    44、而早于众花开放”。其中“不疑寒”,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三、四两句“畏落众花后,无人 别意看”的意思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早早开放”。诗人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 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予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内容;借助诗歌的标题、注释、 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表议论或抒情的词句); 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

    45、为动、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2018金华、丽水,1415)古诗阅读。(4分) 遣意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 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酿黍:酿酒。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 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2分)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近,从啭字

    46、听来;轻,从泛字 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此皆天然佳句。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谢交忘名,有淡然世 外之思。尾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 斑。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 垫。作者的情感由“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 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 注

    47、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表议论或抒情 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答案答案 (1)泛 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4.(2018台州,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喜 雨 明朱曜 一犁春雨润新田,小犊还宫老牸眠。 笑摘园蔬漉村酿,夜灯儿女说丰年。 雨 夜 宋项安世 夜雨疏窗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 注 牸(z ):母牛。 漉:滤。 这两首写了“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分) 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题目入手,“喜”字暗示对雨的喜爱之情,再结合诗中“新田”“小犊”及“丰 年”可以判断该诗的主题是农人喜雨。雨夜一诗中抓住关键词“独”“故人”可以判断出诗人在雨 夜对友人的担忧。 答案答案 喜雨通过写春雨滋润农田,农家儿女喜说丰收的场景,抒发了农人的喜悦心情。 雨夜通过写诗人在雨夜独坐寒斋,想象友人孤篷听雨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 自己的孤寂之感。 5.(2018温州,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7934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