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汉语 语法学 精品 完整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 完整课件完整课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2008。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书海出版社, 2002年。 绪论绪论 一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 中国语言学可分为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A.传统语言学传统语言学 a.音韵 b.文字 c.训诂 传统语言学具有实用性特点,主要是为经书的释读和 传播而服务,其相关知识是零碎的而
2、非系统的,并且 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体系。 B.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深受西方的影响。随着鸦片战争 以后西学东渐,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 的影响,进入现代语言学时期,马建忠(1898)的马 氏文通时期明显的标志。 二二.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的内容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的内容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总结,包 括史实的描述、理论的概括、价值的评判等。 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现代化运动语文现代化运动 现代语文运动包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白话文运动;B.汉语拼音运动; C.国语统一运动 (详见何乐士现代语言学史) 同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还应包括汉字的
3、整理和变革、 印刷书写体式的变化、标点符号的革新、阿拉伯数字的 引入和书写的规范 现代语文运动从清朝末年已经开始,其具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是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中国的语 文推向了现代化的道路,改变了以往言文不一的面貌, 为口语的统一和规划、教育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对 语言生活的便捷和规范的影响深远。 第一节第一节.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书面语一直以文言为主,与口语严 重脱节。 一一. .清末白话运动清末白话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书面汉语改 革的潮流,站在这个潮流最前面的就是黄遵宪、裘廷梁、 陈荣衮维新入物。 1 1. .黄
4、遵宪黄遵宪(1848一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历官任 日参赞、驻美旧金山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其日本国志学术志(1887年-光绪十三年): “语言文字之不相合的弊端”、“语言与文字离, 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构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干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一) 2.裘廷梁裘廷梁(1857-194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作为 无锡白话报的主编,裘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 本,认为“文言”是阻碍教育普及、民智开发。 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 学庸论孟,皆二千年前古书,语 简理丰,非卓识高才,未易领悟,译以白
5、话,间附今义, 发明精奥,庶人人知圣教之大略。 3.陈荣衮陈荣衮(1862-1922),1899年(光绪25年)发表 论报章宜改用浅说,对文言文进行讨伐。 大抵今日变法,以开民智为先,开民智莫如改革文 言。不改文言,则四万九千九百分之人,日居于黑暗世 界中,是谓陆沉;若改文言,则四万九千九百分之人, 日禧游于琉璃世界中,是谓不夜。 陈荣衮把废文言提升到救国高度: 晚清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就在马氏文通问世的 1898年,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 创刊。接着,杭州、上海、苏州、宁波、潮州等地也出 现了白话报。 总结总结: a.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功绩是动摇了文言文的正宗地 位,为白
6、话文的登台作了相当的舆论准备。 b.不足之处是:一是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 二是祟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 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 二二.“五四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 “五四”白话文运动发起于1817年(民国六年),胡适、 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是运动的急先锋。 1.打到文言文打到文言文 胡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1917.1):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 文学的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陈独秀: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1917.2): 曰推倒雄琢的阿谈的青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
7、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丈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 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陈独秀1917年年5月月1日日: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 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新青年3卷3号) 2.建设白话文建设白话文 刘半农刘半农1917年年5月月: 于白话一方面,除揭力发达其固有之优点外,更当 使其吸收文言所具之优点,至文言之优点尽为白话所具, 则文言必归于淘汰,而文学之名词,遂为白话所独具, 固不仅正宗而己也。 (新青年3卷1期 1917年5月) 胡适胡适1918年年: 我们可尽
8、量采用水浒、西游、儒林外 史、红楼梦的白话;有不合今日的用的,便不用 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 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存一集卷一) “五四”白话运动的业绩之所以远远超出晚清白话运动, 固然是整个时代潮流所决定的,但“五四”时期出现了 一批“善作白话者”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经过 “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阵地也 基本上巩固了。 3.“大众语大众语”讨论讨论 陈子展陈子展:1934年6月18日在申报 自由淡发表了文 言白话大众语: 文言白话的论战早已分过胜负了,现在我以 为要提出的是比白话更进一步,提倡大众语文学目 前的白话
9、文学只是知识分子一个阶层的东西,还不是普 通的大众所需要的只因这种白话还不是大众的语 言。 所谓大众语,包括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 白的语言文字。标准的大众语,似乎还得靠将来大众语 文学家的作品来规定。 陈望道陈望道:1935年6月关于大众与文学的建设 1935年7月这一次文言和白话论战 叶圣陶、胡愈之、吴稚晖、傅东华、胡适、夏丐尊、黎 锦熙、胡绳、任白戈、徐慰庸等都发表文章,参加论战。 参加这次论战的人意见也相当分歧,如: 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 自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 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 如何建设大众语。 第二节第二节.现代
10、标准语的确立现代标准语的确立 标准汉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官话有两个含义:一 是官场中官吏们的用语,一是京腔。“国语”也有老国 音和新国音之分。 现代标准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清末以北京话为标准;民初采取双重标准,南北兼顾; 20年代以后又规定以北京音为标准。标准话基础方言的 论争,反映了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背景。 标准话的提出是由国语统一运动引起的。国语统一运动 的发生比白话文运动略微晚几年,它的正式提出是在20 世纪初年。 清末桐城派领袖吴汝纶(1840-1903)较早的提出“国 语”统一的思想。 赴日考察期间,日人伊泽修二向他宣传“国语”的重大 意义:“欲养成国民爱国心
11、,必须有以统一之,统一维 何?语言是也察贵国今日之时势,统一语言尤为急 急者。”当时日本很多学校设立了“普通语研究会”, “所谓普通语者,即东京语也”。 吴汝纶形成了一个思想,要以北京音为标准实现国语统 一。并打算用王照的官话字母作为统一国语的工具。 他在给张百熙的信中说:“此音尽是京城声口,尤可使 天下语音一律。” 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语言, 全国皆归一致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 不能通语,办事多扦格。兹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故 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 门。” 从此,拼音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互相促进。 方的王照主张:“语言必
12、归画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 最便,日官话。余谓官者公也,官话者公用之话,自宜 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南方的卢惹章原本主张以南京话为正音,这时也赞同 “颁定京音官话,以统一天下之语言。” 就在清政府覆亡的前夕,还有人向学部提出“统一国语 办法案”,建议由学部设立“国语调查总会”,调查语 词、语法、音韵。审音标准以京音为主。 清末的国语统一运动,热闹了好一阵子,收效甚微。但 标准语间题的提出,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情。 民国建立,标准话的基础方言成了有争议的间题。 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入会南北代表共44人, 就浊音字母和入声产生争议。1920年王璞在上海灌制的 中华国音留声机
13、片,阴阳上去四声以北京话为准, 入声就把北京话中的去声读得短一点儿,可是,“短” 而不“促”,“收”而不“藏”。 1913年“国音”通过后就争议颇多,1920年就发生了 “京国”之争。南京高师的张士一著国语统一问题, 要求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要以至少受过 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音,要求重新 制定字母。他的主张得到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赞同.该会 决议,请教育部“定北京音为国音标准,照此旨修正 国音字典。” 1926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 推举王璞、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汪怡、白涤洲等 人为起草委员,对旧国音进行修正。“凡字音,概以北 京的普通读法为标
14、准。” “新国音”立之后,并不是大家就都赞成以北京话作为 标准话了,持反对意见的大有入在。“诸家取舍,亦复 不同”。 胡以鲁胡以鲁: 吾国向所称为北京官话者,官吏用语,非公共语也。与 民隔,官话不及于民,言与文岐,官话又未尝著于书, 有之亦极少且劣,非一般所认也。且地处北偏,交通机 关向未发达,故北京官话势力实微。实际说所谓京片子 者,殆惟直隶南满之一部,直末方言间杂以满语者耳。 软化、锐利、延长、卷舌音,京片子为尤著。且长而抑 扬曲折,锐而头部共鸣,近于哀嘶,亦示文弱。据音声 以观社会心理者之所不取也。 (国语学草创97页) 胡以鲁理想的标准语是湖北话,与其老师章炳麟相同。 1930年王古鲁
15、著言语学通论,还很赞同胡氏的意见。 乐嗣炳乐嗣炳: 乐嗣炳生前在复亘大学中文系任教,又是大众语运动的 发起人之一。曾是国语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在大众语 论战中,也反对以北京话作为标准话,主张大众语的标 准是上海共通话。 北京的京随时代换成平,运河和官道的船筏 车马早已经不成时代的交通手段凭什么还有标准语 的资格呢? 上海是现代中国交通的枢纽,产业的大本营,文化的 中心点,同时是新中国语顶大的制造厂大众的标准 毫无疑义,该是新生的上海共通语。 胡适胡适(1921)国语文法概论国语文法概论: 严格说来,现在所谓国语,还只是一种尽先补 用的候补国语:并不是现任的国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这一种方言已
16、有了做中国国语的资格,但此时还不曾完 全成为正式的国语。 习者,未生不便之感觉也。吾人之始离乡里也,应对周 旋,一切不便,及其既久,不知不觉而变其乡音,其变 也,但求便利,无所容其自是,亦无所谓服从。况统一 之义,当各采其地之明白易晓、近文可写者定为标准, 互相变化,择善而从,删其小异,趋于大同,初非指定 一处之语言,而强其他之语言服从之也。至乙说所虑, 谓之为“难”可也,谓之为“不能”不可也。夫语言本 古今递变(顾亭林),今日各地之方言,已非昔日各地 之方言,具有明征。春秋吴越语,今苏杭人不解;红 楼梦之京话,与今之京话多不同;苏州白话小说及传 奇中之苏白,大异于今苏语;其他古今白话不同之证
17、甚 多。 但其变也,无轨道可循,则各变其所变。使立定国语之 名义,刊行国语之书籍,设一轨道以导之,自然渐趋于 统一,不过迟速之别而已。沈约四声韵谱,当时本 多反对,及其韵书流行,虽日本、朝鲜同文之国,亦归 一致。然则苟有轨道可循,无用虑区域之广、人口之多 也。由此言之,不必虑统一之难,当先虑统一之无其术 与具耳。同人等有见于此,思欲达统一国语之目的,先 从制造统一之方术与夫统一之器具,为入手方法。惟志 宏才薄,惧不克成此大业,爰设此会,冀欲招集同志, 共襄此举,四方君子,幸赞助焉。此启。 (原文无标点。录自新青年第3卷第1号。蔡元培等 86人署名。姓名从略) 第三节第三节.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
18、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 一一. 早期拼音化尝试早期拼音化尝试 文字改革这个命题是早已提出来的老问题。人们在长期 使用汉字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外国人拼写汉语文的 尝试中受到了启发,开始比较全面地分析、认识汉字, 思考汉字的改革问题,并产生了改革汉字的思想,进而 开始着手研制改革的方案。 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开始试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文,帮助学习汉语文。 很显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政治文化侵略的总政 策服务的。 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文的具体做法对当时我国著名的 音韵学者方以智、杨选杞、刘献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开始思考文字改革问题。 方以智: 字之纷也,即
19、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爷一义, 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杨选杞: 辛卯(1651年)糊口旧金吾吴期翁家。其犹子芸章, 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 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人们不仅提高了认识,有了一些新思想,而且更为重要 的是早就有人开始实践,试着创制汉语拼音方案。 公元1800年以前,福建泉州黄谦(字思逊)编成方言韵书 汇音妙悟,书中创造了一套拼切泉州话的拼音方案 “三推新数法”。 公元1850年前后,福建同安李鼎臣(字梅生)不仅明确提 出汉字改革的主张,而且还研制了一套注音字母式的汉 语拼音方案“新字”,并在厦门地区推行。 二二.清末切
20、音字运动清末切音字运动 鲁迅说:“比较,是最好的事情。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 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 清末,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浙江学者宋恕。 宋恕认为:“白种之国,男女识字者,多乃过十分之九, 少亦几十之二。黄种之民,识字者日本最多。”而中国 呢?“计今之识字者,男约百之一,女约四万得一。” 宋恕主张学习日本人的办法,日本的小学教育是“先授 和文,后授汉文;若师其意,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 多种,以便幼学。 谭嗣同(1865-1898)进一步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 声。”“象形,即方块汉字,“谐声”指拼音文字。 谭嗣同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 音文字的人。 宋恕、谭
21、嗣同的拼音化只是一种主张,一种理想。在现 代语文运动中,第一个拼音方案是1892年卢戆章提出来 的。此后,各种方案相继出台。据倪海曙清末汉语拼 音运动编年史统计,清末二十一年的拼音运动,提出 的拼音方案有28种之多,其中康有为方案不详,实为27 种。 三三.注音字母四十年注音字母四十年 “四十年”: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到1949年汉 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这四十 年间注音字母具有法定地位,是全国通行的拼音字母。 1913年通过的注音字母总数为38个。其中声母24,韵 母14。 1918年正式公布时,字母总数为39个。其中声母24, 介母3,韵母12。 1922年教
22、育部公布的则增加到40个。 林语堂对注音字母评价: 周恩来评价: 四四.“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 “数人会”由刘复1925年在赵元任家中提议成立,“数 人会”之名源于切韵序文“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1934年刘复病故,赵元任的挽联是: 十载凑双黄,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从1925年9月到1926年9月,“数人会”开会22次,制 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日教育部国语统 一筹备会召集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议决通过, 1928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学院正式公布。“作为国音 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 “国罗”社会影响不大,而历史意义却很大。它
23、意味 着汉语也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还意味着从明末以来, 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了一个比较 成熟的新阶段。 五五.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是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在苏联汉学家的协 助下制定的。这个方案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以山东话为 标准),人们简称为“北拉”。 1929年,瞿秋白在苏联出版套中国拉丁化字母,瞿回 国后,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和苏联的汉学 家一起继续研究,制定了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1934年在上海开展的“大众语”讨论中,张庚、叶籁士 等人对拉丁化新文字的优点作了介绍,主张“大众语写 法拉丁化”,鲁迅也写了汉字和拉丁化、关于新 文字等文章。 拉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