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94554
  • 上传时间:2024-07-29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6.8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选择性 必修 难点 知识点 清单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世袭制内容为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其影响是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商朝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三)西周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 1.贵族等级分封体制:-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 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

    2、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4.等级分封政体的特征:-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3.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建立县制)。4.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内容

    3、 1.皇帝制度(核心),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特点为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 三公包括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九卿分掌各类政务。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原因是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以及李斯的建议。- 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

    4、书行政,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 1.西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西汉晚期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4.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

    5、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该制度使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7.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内阁制形成,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内阁不是法定的

    6、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起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 (二)地方行政制度 1.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在汉初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隋唐:隋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道逐渐成为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分别负责财政、司法、军事等事务,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元朝:

    7、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明清:明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司法和军政,三司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清朝基本沿袭明朝制度,在地方上设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1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 - 秦汉:秦朝主要实行军功爵制;汉朝建立了以察举制、征辟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8、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官员考核制度 - 秦汉:上计制,即地方官员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并接受考核。- 魏晋南北朝:考核方法和标准相对松弛。3.官员监察制度 - 秦汉: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 魏晋南北朝: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但监察职权有所削弱。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不

    9、断完善科举制度,增加考试科目,提高进士科地位;宋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扩大取士规模,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官员考核制度:唐朝考核官员的标准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程序。3.官员监察制度:隋唐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除御史台外,还设有谏院等机构。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继续实行,但逐渐僵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主要采用八股取士。2.官员考核制度:明朝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清朝考核包括京察和大计。3.官员监察制度: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

    10、地方设有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清时期,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第2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恩赐制存在诸多弊端,如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等。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队伍。3.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机会。4.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国是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先驱。18 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 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工作人员分为“党派脱钩”的两类

    11、: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2.1855 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 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政治中立: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2.工作隐名:文官只要“无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3.职务常任:文官与“党派脱钩”。 四、西方文官制

    12、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消极方面:-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文官人数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 3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的变化- 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表现:1898 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 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

    13、05 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2.选官制度的改革- 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 措施: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措施: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2.北洋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但施行范围有限。- 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

    14、其能否留任。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弊端:实行“党治”,公务员制度名存实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制度。- 内容:包括党管干部原则、干部录用、干部调配、干部考核等。- 作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公务员制度- 建立: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发展:2005 年,全国

    15、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特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 1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时期:礼法秩序- 夏商时期,统治者宣扬天命神权,同时也通过祭祀祖先等礼仪活动,强化等级秩序。-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 德治: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 法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

    16、来治理国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定了严密的法律,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教化: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政府大力推行社会教化。2.魏晋时期- 法律: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教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孝道。3.唐朝- 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教化: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刑统和编敕。-

    17、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 宋朝:理学兴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明朝: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第 2 课 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发展- 中古时期

    18、,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11 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12 世纪前后,普通法在英国逐渐形成。- 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1804 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

    19、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形成了大陆法系,也称“民法法系”。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三、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 20 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第 3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初创时期。-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

    20、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9 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2020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4.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

    2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写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尚。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2.汉朝- 与匈奴的关系: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与西域的关系:张

    23、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 突厥: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时,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时,灭西突厥。- 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靺鞨: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两宋时期- 与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与西夏:宋夏订立和约。- 与金: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但回族开始形成。-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2.明朝- 修筑长城抵御蒙古骑兵;在东

    24、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与西藏:册封“法王”等称号。3.清朝- 管理蒙古: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管理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 管理新疆: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 以陆路为主,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交流。2.隋唐时期- 海陆并举,与日本、新罗、印度等国交流频繁。3.宋元时期- 以海路为主,与阿拉伯、东南亚、东非等地区交流。4.明清时期-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西方传教士来华。 第 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

    25、.背景- 13 世纪,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国家建立。- 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表现-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战争的频繁。- 标志:1625 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外交制度的建立- 常驻外交使节制度逐渐建立。 三、20 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表现:成立了国际联盟。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6、-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表现:成立了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宣布在国际关系中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 第 3 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2.确立-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内容- 民族

    27、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民族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货币 - 商朝:以贝币为主。- 春秋战国:货币形制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布币、刀币、圜钱等。- 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汉朝:汉武帝时铸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成为主要货币。- 宋朝:出现纸币交子,货币种类丰富,铜钱、铁钱并用。-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 明清: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先秦时期:贡赋制度。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田租、人头税、徭役等是主要赋税形式。3.北魏至唐朝前期:租调制(北魏)、租庸调制

    28、(唐朝)。4.唐朝后期:两税法,以资产和田亩为主要征税标准。5.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6.明朝:一条鞭法,将各种赋役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收。7.清朝:摊丁入亩,把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战国:秦献公“为户籍相伍”。- 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百姓成为“编户齐民”,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隋唐:重新核定户籍,户籍三年一造。-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户口类型复杂

    29、,统称“诸色户计”,定籍后世代相袭。- 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如秦汉的乡和里(设三老、里正)、唐朝的里和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的里甲制(设甲首、里长)。- 社会治理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演变:秦汉实行什伍组织;唐朝实行邻保制度;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前期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趋势是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3.历代社会

    30、救济与优抚政策- 社会救济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特点: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侧重于日常生活赈济。- 发展: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政府重视官方储备并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设立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慈善组织兴起。- 优抚政策原因:中国古代有优抚弱势群体的传统。- 方式:皇帝赏赐,如秦汉赐鸠杖,明初优抚高年平民;设置收容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等。 知识点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古希腊时期:依靠村社自治,村社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

    31、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事务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城市获得特许状后享有不同程度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西方各国:民族国家产生、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自治传统促使基层治理发展。治理形式包括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以乡镇为基本地方自治单位、法国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工业革命后城市出现社区,负责救济分配和协调慈善团体等。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西方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新中国成

    32、立后,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 农业工具:耧车、曲辕犁等。2.手工业 -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技艺高超。- 民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3.商业 - 商业发展:从“工商食官”到私商兴起,唐宋繁荣,明清出现商帮。- 城市发展:从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到经济功能增强。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

    33、折发展 1.自然经济的解体 -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表现: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洋务运动 -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 影响: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出现。-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曲折发展: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挤压下艰难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私有

    34、制向公有制的转变。2.探索与失误 -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严重损失。3.改革开放 - 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四、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1.新航路开辟 -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传播天主教,航海技术进步等。- 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的航海活动。- 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2.殖民扩张 - 荷兰:“海上马车夫”,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英

    35、国:通过战争,最终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建立“日不落帝国”。 五、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 原因: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圈地运动,海外市场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等。- 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 影响: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 -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主要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新通讯工具等。- 影响:产生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罗斯福新政 - 背景:经济大危机。- 内容: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

    36、赈。-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影响:使美国逐渐走出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福利国家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兴起。- “新经济”的出现。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背景:苏俄面临内忧外患。- 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2.新经济政策 -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危机。- 内容:粮食税,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斯大林模式 - 形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赫鲁晓夫改革 - 重点:农业改革。5.勃列日涅夫改革

    37、 - 重点:工业改革。6.戈尔巴乔夫改革 - 导致苏联解体。 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积极影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消极影响: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加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3.应对经济全球化 -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加强国际合作。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冲击,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发生变化,传统习俗受到挑战。- 现代:

    38、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衣着更加多样化,饮食丰富,居住条件改善,休闲娱乐方式增多。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近代: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方式逐渐发展,但发展缓慢。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开始出现。- 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密集,民航业迅速发展。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电话、互联网普及。3.大众传媒的变迁 - 近代:报刊业兴起,成为宣传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现代:电影、电视普及,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 十、世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 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出现工

    39、厂制度和工人阶级。- 教育普及,妇女地位提高。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生活 - 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电灯、电话等电器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3.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 信息化: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多元化:文化、娱乐、消费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环保意识增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十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 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等。2.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

    40、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各国采取的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等。 十二、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科技创新 1.古代的重要科技发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从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2.近现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推动 - 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十三、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合作 1.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发达国家在科技、教育、金融等领域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在资源开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等

    41、方面具有一定竞争力。- 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旨在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2.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 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了缩小区域差距,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3.国际经济合作 - 国际贸易:各国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互补。- 国际投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生产布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十四、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 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的压力:资源短缺、就业

    42、困难、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 适度人口理论: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最适宜的人口规模。2.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养老负担加重,对社会保障和医疗体系提出挑战。- 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3.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 国内人口迁移:如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际人口迁移: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十五、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因素 1.商业文化 - 商业道德: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等理念对经济活动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品牌文化:知名品牌所蕴含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生重要影

    43、响。2.消费文化 - 消费观念的变化:从注重实用到追求品质、个性化和体验式消费。- 文化消费的兴起:如旅游、艺术欣赏、教育培训等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3.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 -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如民俗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双赢。 十六、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起源:工业革命后,为应对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一些国家开始探索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20 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完善和扩大覆盖范

    44、围。2.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救济: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如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3.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 保障社会稳定:减少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4.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 - 财政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 制度可持续性: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十七、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制度 1.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 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经济法逐渐形成和发展。- 包括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2.劳动法律制度 - 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规范劳动关系,如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法等。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保护创新成果,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4.法律制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 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十八、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能源问题 1.传统能源的利用与挑战 -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广泛使用。-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等问题。2.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 太阳能、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9455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