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统编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选择性 必修 难点 知识点 清单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重难点知识点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开创了世袭制。世袭制内容为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其影响是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二)商朝: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由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四周是外服,由附属国管辖。商朝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三)西周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 1.贵族等级分封体制:-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王畿地区。- 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和先代
2、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礼乐制:维护统治的文化制度。4.等级分封政体的特征:- 政治权力和血缘关系相结合。-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2.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3.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建立县制)。4.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内容
3、 1.皇帝制度(核心),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特点为皇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 三公包括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九卿分掌各类政务。国家大事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官职,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原因是吸取分封制导致诸侯纷争的历史教训,以及李斯的建议。- 地方政府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书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
4、书行政,建立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体制 1.西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又称内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权力大大削弱,加强了皇权。西汉晚期后,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3.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4.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与出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
5、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该制度使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5.宋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但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6.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7.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内阁制形成,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内阁不是法定的
6、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起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作用。 (二)地方行政制度 1.汉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在汉初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隋唐:隋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道逐渐成为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分别负责财政、司法、军事等事务,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元朝:
7、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明清:明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民政、司法和军政,三司相互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清朝基本沿袭明朝制度,在地方上设省、道、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四级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1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 - 秦汉:秦朝主要实行军功爵制;汉朝建立了以察举制、征辟制为主的选官制度。
8、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该制度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官员考核制度 - 秦汉:上计制,即地方官员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并接受考核。- 魏晋南北朝:考核方法和标准相对松弛。3.官员监察制度 - 秦汉: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体系。- 魏晋南北朝: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但监察职权有所削弱。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不
9、断完善科举制度,增加考试科目,提高进士科地位;宋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扩大取士规模,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使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官员考核制度:唐朝考核官员的标准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宋朝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程序。3.官员监察制度:隋唐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宋朝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除御史台外,还设有谏院等机构。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继续实行,但逐渐僵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主要采用八股取士。2.官员考核制度:明朝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清朝考核包括京察和大计。3.官员监察制度: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
10、地方设有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明清时期,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 第2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1.恩赐制存在诸多弊端,如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等。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官员队伍。3.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机会。4.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1.英国是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先驱。18 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 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工作人员分为“党派脱钩”的两类
11、: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2.1855 年,英国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 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1.政治中立: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2.工作隐名:文官只要“无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3.职务常任:文官与“党派脱钩”。 四、西方文官制
12、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消极方面:-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文官人数膨胀,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 3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的变化- 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表现:1898 年,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 年,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
13、05 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2.选官制度的改革- 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 措施: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措施: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2.北洋政府时期-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但施行范围有限。- 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
14、其能否留任。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1929 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弊端:实行“党治”,公务员制度名存实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制度。- 内容:包括党管干部原则、干部录用、干部调配、干部考核等。- 作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公务员制度- 建立: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发展:2005 年,全国
15、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特点: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工作实绩。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 1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周时期:礼法秩序- 夏商时期,统治者宣扬天命神权,同时也通过祭祀祖先等礼仪活动,强化等级秩序。-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 德治: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主张“仁政”。- 法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
16、来治理国家,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 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定了严密的法律,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教化: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政府大力推行社会教化。2.魏晋时期- 法律:律令儒家化,引礼入律。- 教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孝道。3.唐朝- 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教化: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宋刑统和编敕。-
17、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 宋朝:理学兴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明朝: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 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第 2 课 近代西方法律与教化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渊源: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发展- 中古时期
18、,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11 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12 世纪前后,普通法在英国逐渐形成。- 13 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它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 1804 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称为“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融入了启蒙思想和法国
19、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形成了大陆法系,也称“民法法系”。 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2.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3.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三、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1.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2.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直到 20 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第 3 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初创时期。-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
20、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2.“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治遭到严重破坏。3.改革开放后: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9 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宪法。- 2010 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2020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4.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
2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新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动写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尚。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2.汉朝- 与匈奴的关系:汉初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与西域的关系: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