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pptx》由用户(风feng86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18 东晋 南朝 政治 江南地区 开发 课件 统编 2024 历史 年级 上册 下载 _七年级上册(2024)_(部)统编版_历史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第1818课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课程课程标准标准通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通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东东晋晋的的兴兴亡亡建立建立317年,皇族年,皇族 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晋统治统治(1)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人称之为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
2、与马,共天下”(2)多次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终因内耗最终未多次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终因内耗最终未能恢复中原能恢复中原(3)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有所发展灭亡灭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年,东晋灭亡年,东晋灭亡司马睿司马睿 420 南南朝朝的的政政治治南朝南朝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3、”前期前期 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余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后期后期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平息。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南朝南朝宋宋江江南南地地区区的的开开发发原原因因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南迁,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南迁,给江给江南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地区输送了大量 ,也带来了中原
4、先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的生产工具和和 表表现现(1)农业: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很多多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普遍实普遍实行麦稻兼作,提高了粮食产量;实行农业行麦稻兼作,提高了粮食产量;实行农业 (2)手工业: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面都有显著发展都有显著发展(3)商业:商业
5、: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荣。南朝时的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都市劳动力劳动力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多种经营多种经营建康建康【易混易错】【易混易错】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仍然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整体上仍然落后北方,我国落后北方,我国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1 图图1是东晋黑釉鸡首壶。当时,江南地区的是东晋黑釉鸡首壶。当时,江南地区的 有了快有了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速进
6、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有显著发展。显著发展。2 图图2是南朝是南朝 ,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它既能说明,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它既能说明当时制瓷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的兴盛。当时制瓷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的兴盛。手工业手工业 青瓷莲花尊青瓷莲花尊 材料材料 如表反映了中国西汉末、东汉末和西晋末年人口的分布和如表反映了中国西汉末、东汉末和西晋末年人口的分布和迁徙。迁徙。时间时间概况概况西汉西汉末年末年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中原人士开始向长江流域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东汉东汉末年末年黄河流域
7、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黄河流域屡经兵燹,关中地区经董卓之乱,“长安城中尽长安城中尽空,并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西晋西晋末年末年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迁徙根据材料,概括材料所述时期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并结合所学知根据材料,概括材料所述时期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人口南迁的影响。识简述人口南迁的影响。共同原因:战乱。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共同原因:战乱。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定了基础。
8、【示例】【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靠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靠读书入仕困难重重。因此,重武轻文观念甚嚣尘上,有人认为读书入仕困难重重。因此,重武轻文观念甚嚣尘上,有人认为“男儿当横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行天下,自取富贵”,而不是,而不是“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种现象反映了。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当时(B)A 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B 时局影响社会观念时局影响社会观念C 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D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9、士【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势力的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入仕的困难,出现了族势力的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入仕的困难,出现了“重武轻文重武轻文”的的社会观念。社会观念转向重视武力和实际成就,而非传统的文学和学社会观念。社会观念转向重视武力和实际成就,而非传统的文学和学问,表明时局对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问,表明时局对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项正确。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知识点一:东晋的兴亡(D)1.东晋初年,帝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王)敦,与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
10、为之语曰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这段。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A 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司马睿与王导共同做皇帝B 王氏贵族与司马睿争夺权力王氏贵族与司马睿争夺权力C 八王之乱影响深远八王之乱影响深远D 司马睿依靠大贵族王氏司马睿依靠大贵族王氏D(C )2.(跨语文跨语文)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下列与此有关的组合是分地区。下列与此有关的组合是A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曹操曹操B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诸葛亮诸葛亮C 中流击楫中流击楫祖逖祖逖D 东山再起东山再起谢
11、安谢安C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知识点二:南朝的政治(A)3.南朝南朝(420589年年)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知,南朝时期A 政权更迭频繁政权更迭频繁B 疆域面积扩大疆域面积扩大C 政权并立形成政权并立形成D 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发达A(A )4.宋书记载:宋书记载:“三十年间三十年间民有所系,更无苟得。家给民有所系,更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