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

  • 上传人(卖家):mrliu
  • 文档编号:76852
  • 上传时间:2018-10-22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11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由用户(mrli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湖北省 武汉市 蔡甸区 2017 2018 年高 语文 12 月月 考试题 答案 word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 1 -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做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凃其他答案标号。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 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

    2、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 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 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 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 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

    3、、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 互涵互动 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 “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

    4、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 史著文学化 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 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

    5、。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 和 沉思的诗意 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哲诗”是指作品富于 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 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 “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 “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

    6、法与文意不符( 3 分)( ) A. 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 2 - B. 史著文学化,出现 了“史传文学”。 C. 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D. 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3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 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 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 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冬夜的歌

    7、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 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呜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 ?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

    8、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 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

    9、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 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

    10、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 3 - 车声、 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11、。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 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 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

    12、,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 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凛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 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

    13、,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C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5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 分) 6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2 分) 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85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