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
2、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语曰:“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之无反复于王邪?且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此
3、四宝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舜禹复生,弗能改也。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其任臣者贱而不可用邪?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选自范雎献秦昭王书,有删改)【注】任臣者:推荐我的人。范雎通过秦国官员王稽入秦,后向秦昭王献此信。擅厚:独揽好处。此处指独揽天下的人才。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
4、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以臣之言A为可B愿行C而益D利其道E以臣之言F为不可G久留H臣无为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来覆头,故指百姓,与之意义类似的还有“布衣”“黎民”“庶民”等词。B. “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为“送给,付与”之意,与成语“赍志而殁”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 “而要不足以待斧钺”中的“要”意为“邀请”,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相同。D. 材料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与材料二“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 材料一秦穆公重用五位人才,吞并了多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则采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B. 材料一五帝三王能无敌于天下,是因为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本国别国,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纳人才的榜样。C. 材料二范雎认为明君推行政事,会赏赐有功之人,让有能力的人做官,能提高功劳多的人的爵位,因此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D. 材料二范雎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能够明察事情的成败,对有利的事他们要积极去做,有疑问的事不去做,对有害的事则要避免。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14
6、. 在劝谏君王使用人才上,李斯和范雎在游说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缝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乙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图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请叔言。
8、詹闻,古于郑君曰:“臣请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敦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穆公。(节选自史记郑世家)10. 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A晋B所以围郑C以詹D詹死E而赦F郑国G詹之
9、H愿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的“子”,在选文中用于对人的客气称呼,可以译为“您”。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 “焉用亡郑以陪”的“陪”,指增加,与“恕不奉陪”的“陪”意思不一样。D. “郑人患之”的“患”,是指担心,与“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一样。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行李之往来 非秦之利也B. 阙秦以利晋 以求入郑为太子C. 因人之力而敝之 辱之而去D. 吾其还也 其后当有兴者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A. 晋同秦围攻郑国,有历史背景,“无礼于晋”指晋文公路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B. 烛之武推辞了郑文公的请求,在郑文公道歉之后,才答应去见秦穆公,以解郑国之围。C. 烛之武先示弱,再分析利弊,最后以“利诱”“威胁”的手段说服了秦穆公与郑国结盟。D. 晋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除掉叔詹,并让亲晋派的子兰成为了郑国国君候选人。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2)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
11、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
12、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节选自苏洵项籍论)(乙)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13、。”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急引军A趋B秦C及D其锋E而用F之G可以据咸阳H制天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克,可表示“能够”“战胜”“克制”等含义,文中的“克”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含义相同。B. 迁,即“徙”,也可用于官职调动,如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文中“迁”既指封地有变动,又暗示了刘邦被打压。C. 因,文中指“趁机”,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两句中
14、的“因”,用法含义均不同。D.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河”最早专指黄河,后泛指所有河流,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这便是属于词义的扩大。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为项羽虽有百战百胜的军事才干却最终只能屈死于垓下的结局感到遗憾和不平,“呜呼!”中包含了对项羽之死的无限悲痛。B. 项籍论起笔就紧扣读者心弦,一连举出项羽、曹操、刘备这三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并以各自的短缺处立论,独具匠心。C. 司马迁运笔高妙,仅通过范增指令项庄借舞剑刺杀沛公而项伯却“常以身翼蔽”这一细节就写出了项羽集团内部的掣肘与不齐心。D. 两则材料一议一叙,议者有理有据,见解独到;叙者
15、饱满生动,让人如临现场。无论叙、议,都蕴含了作者“以史为鉴”的智慧。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14. 苏洵认为项籍之所以落败,乃在于“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项羽“无取天下之虑”的表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
17、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节选自姚鼎论李斯)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所遭值A非始皇二世B斯之术C将不出D于此E非为F仁也G亦以趋H时而已11. 下列对材料
18、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竟然,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乃”用法意义相同。B. “业”,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活用类型不同。C. “坐”,连坐,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坐”用法意义不同。D. “逆”,猜测,与出师表中“凡事如此,难以逆料”的“逆”用法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比分析了“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驳斥了驱逐客卿之策,比喻形象贴切,气势充沛雄厚。B. 姚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凭借地势、逐步富强、兼并诸侯的过程,这些在李斯的谏
19、逐客书中也有相对应的叙述。C. 商鞅在秦中期就让孝公焚毁诗书,到了李斯进一步推进严法酷刑,是因为秦始皇本来赞同法术之学而非习惯延续。D. 李斯严惩儒生,毁灭夏商周的成法而崇尚督察责罚,并非推行荀子学说,而是迎合秦始皇和秦二世,只是为了趋附时事罢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14. 根据两则材料,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材料一材料二李斯的观点苏轼的观点姚鼐的观点驱逐宾客是成就其他诸侯霸业错误做法。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导致秦王朝覆灭。姚鼎的理由一姚鼎的理由二姚鼎的理由三法
20、家学说让秦国灭亡,而不是李斯让秦国灭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杜学士言开河书王安石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某为县于此,幸
21、岁大穰。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措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注】杜学士:杜杞。“学士”是对杜杞的尊称。杜杞并未任此官职。潴(zh):水停聚的地方。文中指蓄水。穰(rng):丰收。10. 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
22、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向之A渠B川C稍稍浅D塞E山谷之水F转以入G海而H无所潴。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文中意为“沿袭”,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意义不同。B. 治,文中意为“治理”,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义不同。C. 执事,意为“主管的官员”,在文中代指对方,表示尊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义相同。D. 顾,文中意为“计较”,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3、在文章的第1、2自然段,王安石使用了大量的谦辞与敬辞,礼节得体,体现出王安石其人的谦逊。B. 在第3自然段中,王安石从鄞县的地理位置讲起,认为鄞县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横跨江海”,但水流流去,容易造成旱灾。C. 由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作此文时已经连续几年少有农作物丰收,因而王安石为此忧心不已,上书请示兴修水利。D. 这一篇请示书语言平实,情深意切,反映出王安石因地制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王安石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对民生大计的关心。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