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学期 期末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练习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饭圈”是粉丝(英语fans)圈子的简称,它主要指的是以明星艺人的粉丝为主导所形成的一种圈层化人群。饭圈文化盛行,已对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当前互联网文化治理及社会安全稳定提出挑战。随着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广泛普及,饭圈群体的主力日渐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00后已成为饭圈群体的核心力量,他们多为学生群体,辨识能力较弱,尚未形成独立、成熟的思考能力,在追星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明星偶像、平台营销号乃至粉丝社群的诱导。饭圈作为一个活跃度高、组织性强、并有着惊人消费能力的群体,多是艺人经纪公司为
2、固定艺人的粉丝而组织起来的青少年力量。饭圈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次序。饭圈内部根据分工的不同,具体可分为管理层、应援组、数据组、网宣组、文案组、控评组、反黑站等类别。所有这些“组织”,都由在微博“超话”中有着较高等级的粉丝进行管理。饭圈的这种组织和管理模式实已等同于普通公司的运营方式。偶像明星一旦有任何公开活动,饭圈都会迅速动员和团结起来。为配合官方的营销节奏,饭圈会持续好几个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中进行“打榜”“轮博”,抢占各类指数和超话,将偶像送上顶级流量的位置。对于每一个粉丝而言,偶像明星是一种具有崇高性和引领性的人格化身,用美国学者米德的话说,就是一种“重要他人”(sig
3、nificant others),他们对于粉丝发挥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甚至体现为精神图腾的意味。粉丝对于偶像明星的偏爱、追捧以及维护,通常都表现得极为狂热,也因此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越轨的甚至极端的行为。之所以现在“谈圈色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饭圈追星已陷入一种非理性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两种粉丝类型:一种是所谓“私生饭”,即那些为满足个人私欲,去跟踪、骚扰、偷窥、偷拍明星隐私的一些粉丝。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偶像本人带来了极大困扰,也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另一种则是那种被称为“群氓”的饭圈成员,他们幼稚、反智、疯狂、盲从,极容易被情绪绑架和煽动。由于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这使得网络开
4、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饭圈”的“畸形”现象进行治理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在我国的文化治理方面,官方宣传部门历来是维护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最核心力量。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对饭圈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官方机构仍充当着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保护者与推动者。如在2020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这充分说明我国官方机构已充分认识到治理网络乱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无疑对饭圈的畸形现象作出有效遏制。随着社会的移动化、数字化转型加速,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组织和构架社会几乎所有领域的
5、新的方式。饭圈的活动主要是由平台的运行机制所主导和支配。然而,平台并非是一种中立的和无关价值的构建,而是有着镌刻其构架之内的特定规范和价值,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算法滥用”的普遍忧虑。正因为此,平台在饭圈治理中应充分承担起主体责任,借助大数据、算法等运算机制,对饭圈内出现的错误价值导向和不良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粉丝与明星之间不当的网络互动加强环节监管和限制,对一些不理性的饭圈话题进行限流、降热度,对网络暴力、国耻追星和虚无主义等内容进行严厉打击。所有这些,最终都是要依赖平台的数据化机制来实行,压实网络平台的“把关人”责任,切实担负起助力营造健康饭圈环境的责任,推进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建设。当前,我国
6、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十分落后,远滞后于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文化建设进程。我国面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至今还存在“师资严重短缺、课程不可持续、社会认知度不足”等三大问题,教育现状和教育水平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据此,笔者认为,国家宣传部门应联合新闻机构、互联网专家、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并实施“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项制度,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常态化地引导青少年科学上网、健康上网,争做“中国好网民”,成为互联网空间中主流文化的接受者、守护者和建设者。(摘编自席志武、李华英“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及治理对策)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A. 明星艺人粉丝为主导的饭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挑战了互联网治理与社会稳定。B. 00后成为饭圈的核心力量,因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欠缺,易受明星、营销号及粉丝社群影响。C. 饭圈内部分工明确,能够为偶像明星的活动迅速动员和团结起来,长时间在各平台“打榜”“轮博”。D. 国家宣传部联合多方推进了“媒介素养提升计划”,建立专项制度以常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偶像明星作为粉丝心中的“重要他人”,扮演着崇高引领者的角色,甚至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信念与追求。B. 网络开撕、互黑等几乎成为饭圈常态,加上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
8、性,导致许多成员具有幼稚、反智等特点。C. 官方宣传部门面对饭圈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网络环境,彰显了其维护公共价值观和利益的职能。D. 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远跟不上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其文化建设的步伐,且存在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需要积极应对。3. 下列现象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数据显示,王一博粉丝(微博粉丝量3631万)的年龄结构分布,25岁以下占比79%,未成年人比例为45%。在招募成员时,各大饭圈组织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启事,注明所需职位和要求,对于不同的职位,粉丝团还会对招聘人员提出不同的资质要求。许多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如排行榜前列的明星可获得平台资源推广),鼓励粉
9、丝为偶像投票、刷播放量,刺激粉丝群体的积极参与。很多中小学媒介素养课程挂靠在课题项目之下,一旦课题结项,将无法继续开展课程实践。很多中小学教师缺少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无法开设基本的课程。A. B. C. D. 4. 请根据原文第到段的内容,概括当前国内“饭圈”的特点。5. 根据原文内容,对“饭圈”的“畸形”现象应如何进行治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细节不是仅仅具有装饰功能的点缀,而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经典的细节,在作品的结构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是伏脉千里的隐笔。看似信手拈来的闲话,实则存有深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
10、,遥相呼应,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用心的细节营造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动感,描述出事件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人物呼之欲出,常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细节在作品中应当是一种活态的存在,血脉贯通,既从作品中获得支持,也为作品输送营养。细节并不是孤立的,作家可以凭借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细节来推动叙事、挖掘人性。高品质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细节的营造与打磨。文学当然也有说理的功能,但文学素来主情重情,文学说理功能的达成,大都会发挥其以情动人的优势,而不是采取训诫、压制的方式,情理交融有助于以理服人。文学作品要让读者情动或心服,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成功的细节如同时代的精神切片,以小见大,以缩微
11、的形式保存鲜活而独特的时代信息,包含特殊的时代蕴涵,折射出社会的面貌与时代的变迁。汪曾祺的小说大多以细节串联成篇,他并不刻意地花笔墨去勾勒时代背景,但细节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和地域元素。细节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被反复强调,但细节在多数人的认知中还是被定位为细枝末节,即使有瑕疵也是无伤大局的小错误。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观念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但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等方面着力甚少。要靠大部头的创作才能奠定文学史地位,文学界在这一点上似乎形成了普遍共识,为此越来越多的写作者一出手就是
12、长篇小说,却忽略了语言的推敲和结构的斟酌。一些在网络连载的类型小说为了吸引粉丝持续跟读,更是刻意拉长篇幅,动辄数百万字,即使热闹一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曾经有不少文学界人士为鲁迅没创作长篇小说而感到遗憾,但就艺术质量而言,鲁迅对文字的珍惜和敬畏,恰恰为文坛树立了一个榜样,诠释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文学永远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与写作的规模相比,臻于至善显得更为重要,文学精品应该以细微的笔触挖掘丰富的人文意蕴,挺进人的生命感觉更为柔软的地带,这类创作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韧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对细节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小的尊重和对弱的疼惜。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都不会用大道理
13、压人,而是从小处入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从他们守护尊严的艰难中洞见人性的光辉。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对成功者的追捧,恰恰是对失意者怀有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与共情,以悲悯情怀凝聚人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在这些年婚恋题材的小说与影视剧中,夫妻感情破裂时常会围绕着结婚照演戏,或凝视或摔打,像傀儡一样做出一种按部就班的机械反应。按理说,每个作家观察同一个对象都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其笔下的细节能够显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修养与魅力。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的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都如出一辙。不应回避的是,作家的自我重复不再是个别现象,某些细节在同一位
14、作家的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表明在功利化追求的影响下,作家过分看重量化指标,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量,使得作家的想象力受到抑制,创作出现竭泽而渔的倾向。文学细节的艺术质量和作品总体的艺术水平构成正向的关联,细节失真或者细节移植看似小事,却是作家无法辩驳的硬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保证创作的艺术质量,必须重视细节的打磨。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语言既是细节,也决定整部作品的品质。俄国学者雅可布松认为“文学性是文学的科学对象,亦即使该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那种内涵”。他认为“文学性”就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之中,诗性语言就是具有文学性的语言,其特质是具有审美的功能。语言的粗糙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
15、写得太快,语言泥沙俱下。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同创作者的语言相差无几,不少作家只求浅表层次的传情达意,缺乏风格化的探索,直白粗浅的小白文大行其道,在文体上也缺乏锤炼和磨砺,随波逐流的流水账体颇为盛行。(摘编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许多细节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些细节在作品的结构和人物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整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B. 文学作
16、品也可以运用于说理,想要达成文学说理的效果,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以求实现情理交融,而不能采用训诫的方式。C. 艺术质量与写作规模不存在必然联系,一部鸿篇巨制的生命力未必比短篇作品更持久,所以文学质量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D. 受时代语境的影响,许多作家为了强化语言的直观性,将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作为作品的主体内容。8.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述细节和时代的关系的一项是( )A. 庖丁解牛中,庖丁在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 鸿门宴中,对张良的礼物,项王“置之坐上”,范增则“拔剑撞而破之”。C. 祝福中,鲁四老爷在和“我”寒暄一番之后,随即大骂新党。D.
17、雷雨中,周朴园看到桌上的新雨衣,却说他要的是旧雨衣。9. 作者指出当前文学创作在细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木叶”与“树叶”语义相同,但诗人把木叶看作独立意象来运用,而不把木叶看作树叶之属,这主要与其独特内涵相关。首先,木叶蕴含着悲秋的意味。木叶有落叶的因素,屈原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木叶的内涵奠定了基础,“木叶下”即“落叶”。 而落叶常与秋季联系在一起,秋季是众芳凋零的萧瑟之时。 朱熹说,“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秋季万物由盛而衰,形成肃杀寒凉之氛围,最易引发人们悲愁凄凉之感。景色肃杀的秋季总是给人留下悲愁之感,
18、秋风中袅袅飘落的树叶,更是给离人心头增添一分悲愁。于是作为秋季典型景物的落叶,自然成为这种肃杀季节的代表,凝聚起悲秋的意味。其次,木叶带有疏朗的秋季气息。“木叶”比之“树叶”在词义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内涵上有天壤之别。林庚先生认为这种独特效果产生于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即与“叶”属性相互排斥的“木”在很大程度上暗示出落叶的意味。“木叶”在组合形式上虽是“名词+名词”的模式,但其在意义生成上表现为“形容词+名词”,这种意义生成于人们长久的社会实践和心理经验积累。“木叶”中的“木”一方面指明叶的植物属性,是树木的叶子而非草叶,另一方面还对“叶”做出具体的形态修饰:焦黄的颜色,干燥的质感。林庚认为
19、木叶在形象上既含有落叶的因素,又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样的说法是很恰当的。总而言之,木叶意象内涵的生成离不开自然环境与心理文化。一方面,作为物候现象的落叶确实会在萧瑟的秋景中给人以悲愁之感;另一方面它的词义生成具有特殊性,“木”不仅指向“木”这一名词,同时还指向“木”所具有的特征,如其颜色、干湿,以及一切我们通过感官所能获得的信息。于是在这里“木”就从一个名词化成了具有广泛形容意味的词,其身上那种落叶飘零和枯燥感更加明显,木叶也成一个范围比树叶更广的意象。(摘编自何继恒唐诗木叶意象发微,有删改)材料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沿用“木叶”而不随着以“树”代“木”的文
20、字之变改用“树叶”呢?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诗家语”(还不限于诗词之中)讲究有“出处”有“来历”,既然前人特别是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前人有了这样的说法,自然就“一用再用”了,这在诗词的创作史上是一个习见的现象。 以“木”字的构词为例,就有“乔木”“草木”“苗木”等等,至今大家都还没有改为“乔树”“草树”“苗树”等等的意愿。为什么除了“木叶”,一般说到“树叶”时常常只用一个“叶”字?林先生还是强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以为大凡只用一个“叶”字的,都是“树叶”之省,而这里的“树”就意味着繁茂,“木”本身则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事实并非如此。北朝民歌紫骝马歌词:“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王禹
21、偁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诗:“夏课诗成又旅游,离离秦树叶惊秋。”晏殊少年游词:“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这里都用的是“树”字,而仍不免“风吹叶落去”,仍是“惊秋”而“叶纷纷”。再说,单用一个“叶”字,怎么就见得一定是“树叶”之省而不是“木叶”之省呢?南朝梁沈氏晨风行:“风弥叶落永离索,神往形返情错漠。”上官昭容彩书怨诗:“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陈与义居夷行:“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叶下洞庭”“洞庭叶稀”,显系本于屈赋,按林先生的思路,此处是不应该省去“木”字的,但实际是省了。说到底,是用“叶”还是用“木叶”,其实只是根据音节的需要:此处只能是一个单音节,就用“叶”,
22、需要双音节,就用“木叶”,并不存在更多的“奥妙”。再说“高树”与“高木”。林先生以为“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高木”与“高树”果然有这样的区别吗?事实是,或“饱满”或“空阔”,与用“树”用“木”没有必然的联系。说“高树”不一定“饱满”。例如冯延巳醉花间词:“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这是雪后初晴、春天未到、喜鹊衔枝筑巢之时,此时之树岂不疏朗空阔?柳宗元早梅诗:“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之树又岂能“饱满”?最后,说一点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平时强调,在解读鉴赏诗文时,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今先生此文,不但离开句篇而单提“木叶”,且舍
23、“叶”而单讲一个“木”字,其所感所思,从见仁见智的角度说,固然不能视为无谓,但总不免是匪夷所思。“木叶”,离开具体的句子、篇章,它就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词典的解释就是“树叶”;只有进入某种语境,作为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才可能获得一般“概念”之外的有一定指向性的“暗示性”。(摘编自王俊鸣也说“木叶”,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指出,木的颜色、干湿等特征,以及我们感官所能获得的信息,使得“木”成为了形容词,“木叶”也生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B.材料二,作者引用冯延巳“高树鹊衔巢”和柳宗元“早梅发高树”的诗句,旨在说明“高树”不一定饱满,“饱满”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