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版高一 语文 学期 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
2、,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
3、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战国策秦策)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夫蜀A西辟之B国而戎C狄之长也D弊兵劳E众不足F以成名G得其地不足H以为利。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鼎,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象征国家政权,现也用来比喻分量极重。B. 辟,文中是偏僻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相同。C. 拔,文中是攻取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中“拔三川之地”的“拔”意思相同。D. 亡,文中是丢失的意思,与六国论中“
4、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仪和司马错两人对选择攻蜀还是攻韩产生分歧,于是他们在秦惠王面前分别陈述了自己主张的有益之处和对方主张的弊端。B. 张仪主张伐韩,是想通过伐韩谴责周主的罪责,之后再侵损楚、魏两国的土地,进而挟天子以令天下,实现秦国称王的最终目的。C. 司马错认为征服西蜀,不仅可以扩大秦国疆土面积,还可以使百姓生活富裕,并且也不会让秦国伤亡太多,使秦国名利双收。D. 秦惠王衡量两种方案的利弊,最终选择了司马错的策略,秦国征服蜀国后,秦国就更加富裕强大,诸侯也就不敢再轻视秦国了。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1)亲魏善楚,下兵三川。(2)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14. 司马错主张伐蜀是基于对秦和蜀各自实际情况的考虑,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们的实际情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6、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
7、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思A
8、厥B先祖父C暴D霜露E斩F荆棘G以有H尺寸I之地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颠覆,指“颠坠覆败”,古代常用于描述国家灭亡,也可用于描述规则的颠倒失序。B. 事,指“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C. 至于,指“到了的时候”,与材料一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不同。D. 速,指“迅速、快速”,与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再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9、从而使议论严谨周密。B. 材料一在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分论点时,接连使用多组对比进行论证分析,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秦国发动的侵略战争。C. 材料二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D. 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要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14. 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六国”的论述,但观点并不相同,请
10、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何用平太公?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
11、,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
12、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节选自苏洵嘉祐集权书)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惟养技A而自爱者B无敌C于天下D故一忍E可以支百勇F一静G可以制H百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兵,兵法,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中的“兵”意思不同。B. 疾,痛心,与“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意思不同。C. 当,面对,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13、“当”意思相同。D. 书,文体名,文书,与王安石的名篇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书”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认为,作为将帅真正把握利害的时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是舍弃战略战术而倡行仁义。B. 苏洵认为,在没有战争时要增加资财,在将要进行战争时要培养体力,在取得胜利时要培养心志。C. 在苏洵看来,主将要把“知理”“知势”“知节”作为行动原则,然后才可以“举兵”“加兵”“用兵”,使军队立于“不屈”“不沮”“不穷”之地。D. 苏洵认为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能够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来既没有后顾之忧又能有所依仗,这样能够激发士兵的斗志。13. 把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14. 欧阳修称赞苏洵的论说文“博辩宏伟”,请结合文本第一段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
15、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职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九)材料二:上欲自征高丽,褚遂良上疏,以为:“天下譬犹一
16、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支也;四夷,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命二、三猛将将四五万众,仗陛下威灵,取之如反掌耳。今太子新立,年尚幼稚,自馀藩屏,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君,轻行远举,皆愚臣之所甚忧也。”上不听。时群臣多谏征高丽者,上曰:“八尧、九舜,不能冬种;野夫、童子,春种而生,得时故也。夫天有其时,人有其功。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议者纷纭,但不见此耳。”(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轼蛙:越王勾践将伐吴,将士斗志不足,恰好勾践的车下有一只青蛙“怒目而视”,于是勾践命令停车,行“轼礼”,军士勇气大振。盖苏文:高丽国末期极具争议的铁腕
17、军事独裁者。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若克A胜B不足C为武D倘E不胜F翻G为所笑9.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府库,国家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籍吏民,封府库”的“府库”意思相同。B. 万乘,指代帝王,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与“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用法相同。C. 济,文中为渡河、过河之意,与成语“济世安民”“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相同。D. 殆,文中为懈息之意,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同。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欲亲征高
18、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上奏劝谏,太宗虽未听从其谏言,但很赏识他。B. 王道宗和李勣随从太宗征讨高丽,二人合击大败高丽,道宗因战伤脚,太宗亲自为他治疗。C. 帝范中列举勾践和徐偃的事例,强调了重视国家战备和加强军事训练的重要性。D. 褚遂良对太宗轻易远行、征伐高丽深感担忧;面对褚遂良提出的建议,太宗并没有听从。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2)盖苏文陵上虐下,民延颈待救,此正高丽可亡之时也。12. 针对太宗亲征高丽一事,尉迟敬德和褚遂良的劝谏内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
19、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
20、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7.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安石文行甚A高B处C侍从D献纳之职可矣E宰相自有度F安石G狷狭H少容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苟且”,文中指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打算,与成语“苟且偷生”中的“苟且”含义相同。B. 事,动词,意为“办”,
21、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中的“事”用法相同,但词义不同。C. 材料一中,王安石在回信中以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变法虽势在必行,但不能有悖民意,展现出其作为改革家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D. 材料二中,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是思想古板,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经常变更政策,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9. 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0. 结合材料一,概括王安石不顾舆论反对,坚持实行新法的客观原因。答案【答案】10. ADG 11. B 12. D 13. (1)与魏国楚国亲近交好,出兵攻打三川。(2)可是大王不在这里争
22、夺,却去争夺夷狄,(这)距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14. 秦国土地面积小,百姓贫穷。蜀地,地处偏僻,多少数民族居住。蜀地内部发生动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是判断句,主语“蜀”后断句,句末语气词“也”后断句,所以AD处断句;“成名”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句,“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与“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A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23、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错误。意思不同。偏僻;/批驳。句意: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批驳不正确的言论。C.正确。都是“攻取”的意思。句意:所以,攻取一国。/攻取了三川之地。D.正确。丢失;/灭亡。句意: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诸侯也就不敢再轻视秦国了”错误。由原文“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可知,应是“秦国更加轻视其它诸侯国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与交好;“下兵”,出兵攻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