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精选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悼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李正言言青苗钱不便,诘责使之分析。吕司封传语祥符知县未散青苗钱,劾奏,乞行取勘。观介甫之意,
2、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光近蒙圣思过听,欲使之副贰枢府。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趋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减)【注】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材
3、料二: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王安石接到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后,回复了此篇。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4、,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出视事A诚是也B然当速改C前令之D非者E以慰F安士民G报天子之盛德。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用来的,与“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的“所以”词义不同。B. 谢,文中指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的“谢”词义相同。C. 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D. “何忧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的句式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在信中提到,自己在奉旨批答中直言不讳地义责王安
5、石,是希望王安石尽快出来治事并能立即废除新法,从而造福天下。B. 王安石和司马光所持政治理念虽然截然不同,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是相同的,这也是司马光在信中提到的“和而不同”的内涵。C. 司马光用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的事例,表明自己与国武子相似,即使不得善终也要向王安石进言。D. 王安石在回信的第二段中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立足点,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的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4. 王安
6、石在推行青苗法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指责,他是如何应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
7、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
8、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曩者与介甫A议论朝廷事B数相违戾C未知介甫之D察不察E然于光向慕之F心未始G变移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疾卧家中”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引”含义相同。B. “颇督过之”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
9、的“督过”含义相同。C. “出视事诚是也”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D. “与罪而绝之”与“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罪”含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司马光仍在信中反复致意,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 作为王安石的故交,司马光既不同于“门下之士”的歌功颂德,也有异于“非门下之士”的坐观其败,而是具陈已见。C. 司马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面对异论者做法的态度和见解,并语重心长地劝告王安石应罢废新法。D. 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
10、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14.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提到“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读了选文,你认为司马光对王安石提出了哪些批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净臣七人,言而不
11、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12、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遂答云A业已为之B或道C业已许之D竟不为E停改F此则危G亡之祸可H反手而待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文中指安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
13、“理”意思相同。B. 期,文中指约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不同。C. 所以,文中指的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D. 比,文中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认为,不论是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还是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都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明君和忠臣相处共事,天下方可太平。B. 谏议大夫王珪的看法与劝学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观点相近,都强调了虚心纳言的重要性,谏议大夫王珪也借此来劝谏唐太宗广开言路。C. 在讨论周和秦国运长短的问题
14、时,太宗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创业,而是出在守成上。周努力推行仁义,而秦还是崇尚诈力,所以国运会有长短不同。D. 唐太宗翻阅前朝史书,意识到:当臣下进谏时,如果君主仅仅作出口头上的答复,实际上却终究不肯直面问题,这样做终将招致危亡的灾祸。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古者圣主必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2)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14. 唐太宗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劝谏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祭器,褚遂良是如何解释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
15、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节选自荀子君道)材料二: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
16、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注馘(x):脸。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之乱A虽成于二世B然使始皇知畏C此四人者D有以处之E而使不失职F秦之亡G不至H若此速
17、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指坚固。与六国论“固不在战矣”中的“固”意思不同。B. 胥,片刻。不胥时,即不待时。与促织“里胥猾黠”的“胥”意思不同。C. 之徒,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之徒”意思相同,此意还有“之伦”“之属”。D. 所以,原因。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想要军力强大国家稳固,想要求得安逸快乐,必须回到人民上来。B. 苏轼认为,正因为六国君主残害百姓的程度远不如秦始皇和秦二世严重,所以百姓无人起来叛乱。C
18、. 秦始皇认为,依靠法律可以天下大治,官吏只要遵守大秦律法即可加以任用,有才无才并不重要。D. 苏轼六国论中优秀人才被弃置山野加速了秦朝灭亡观点,与苏洵阐发的六国破灭的缘由完全不同。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14. 关于“君道”荀子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选自孔子春秋)文本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
19、于周为客。天子有事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
20、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释:即指泓
21、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指老年人。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A得B王莽以天下为可以C文取也D其得丧小E大不同F其不能欺天下G则同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朔”是农历每月初一,与此相关的还有“望”和“晦”。“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B. “之”,解释为“去”,充当疑问代词“何”的谓语动词。“牛何
22、之”属于宾语前置现象。C. “就”,解释为“赴”,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D. “孰”,疑问副词。“天下孰有不忍者”中,“孰”作“有”的状语,放在“有”的前面起到修饰作用。12. 下列对材料一、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六经”之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一句中,苏轼对“公”“人”二字的分析,彰显了孔子正名守分的政治主张。B. 公羊传认为宋襄公是一位仁义之君,而学者们对此多有怀疑。苏轼认为,宋襄公只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C. 苏轼认为,宋襄公一方面不忍心在战场上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另一方面却用鄫子来祭祀睢水的神庙。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宋
23、襄公自有苦衷,天下人也都给予理解。D. 苏轼认为,宋襄公昏庸无能,死后却能欺骗后世。宋襄公在用人方面不如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也是他难以成就王霸之业的原因之一。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2)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14. 苏轼在论证“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这一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答案】10. BEG 11. D 12. A 13. (1)私下听说您不能识别鉴察我的用意,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2)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