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81544
  • 上传时间:2024-07-1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9.6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语文期末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黍离:诗经篇名,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通过“霸祖”与“子孙”的对比,概括了具有普遍性的盛衰相

    2、继的历史现象。B. 颔联用反问修辞,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揭示了政权相继败亡的原因。C. “东府”“后庭”运用典故,令人联想起昔日繁华,与眼前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D. 该诗为怀古之作,并不停留于评价历史,既描绘眼前景,更感叹当下事,意味深长。15. 诗歌尾联与作者在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二句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 B 15. 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在此诗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发出的是置之不论,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在桂枝香词中王安石面对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

    3、事实,发出的是苦心的劝诫,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阐明功亏一篑、祸不单行的道理”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大功告成,便穷奢极侈,岂不知逸乐从来都是与灾祸相伴随的。二句诗慨叹往事,说明贪图逸乐,肆意挥霍,只会招致祸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最后两句用典,写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而人们徒然感叹兴亡却不能吸取教训的事实。此诗怀古吊今,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置之不论,一切付之

    4、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借酒解忧的悲叹,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指人们登高凭吊这些遗迹,对着这古老的都城,无不兴起六朝兴亡之叹。然而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嗟叹之上,而不能引以为戒,不能从这兴亡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这种嗟叹只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借古讽今,期望当下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改弦更张。综上所述,两首诗都借古讽今,但本诗尾联偏于感伤,桂枝香则显出激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5、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意,勾勒出云门寺的远景。山花如烟如雾,一派幽静。B颔联实写夜景,灯火悬挂,窗幔卷起,山峦湖水都映入眼帘。C墙上壁画剥落,只剩画中大雁,突出了云门寺“古”的特色。D诗中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用过。16本诗写寺阁未着一“高”字,却处处体现其高,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

    6、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颔联实写夜景”错。因为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并不是实写,而是虚写或者说是想象之景。在诗人想象中,挂起灯烛,千山万壑则尽入眼帘;卷起幔幕,五湖秋意则尽奔眼底。这是对云门寺周围山水的泛写,既可见云门寺之高踞,亦可见其环境之寥廓,而胸襟之浩荡,亦不待言。诗人并没有说破这是想象之景,而是以“悬灯”“卷幔”等日常行为带出,写得十分自然。故选B。(2)此诗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从寺阁

    7、所坐落的东山下往上望(或从寺阁上往东山下远望),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山花如烟,可见是山高而生云雾缭绕。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渺的太湖。诗人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

    8、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云门寺高与天相接之境,可以想见。答案:(1)B(2)首联:从寺阁所坐落的东山下往上望(或从寺阁上往东山下远望),山花如烟,可见是山高而生云雾缭绕。颔联:登阁纵目,“千嶂”“五湖”尽收眼底,高远的气象表明云门山寺的高峻势派。颈联和尾联: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寺阁的窗户上,更让人怀疑接近了通天之路,似梦中与白云结伴相游,云门寺高与天相接之境,可以想见。译文:云门寺阁坐落在东山脚下,山花在暮色中格外清幽。点起油灯见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清秋。留存的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闪烁的星群。怀疑地势高峻天路已近,在梦中

    9、和白云一起遨游。赏析:此诗以浪漫的笔调写出诗人夜宿云门寺的感受。首联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点出云门寺的所在,并写出其环境氛围;颔联写诗人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颈联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尾联写入梦后的情景。全诗章法严谨,从时间上看,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从空间上看,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实境写到虚境,全力衬托寺院的高古,结构上颇见匠心。“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

    10、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一座幽静的佛寺便在邈远天际淡淡化出。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三四句是说,悬灯见夕阳中千峰矗立,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春秋。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其窗外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的浩渺的五湖(太湖的别名)。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的夜色之中,任你卷起窗

    11、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词。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而且,这两句诗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气派。“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五六句是说,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星宿斗牛。这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看来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和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

    12、样临近。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像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色。“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全诗八句,紧扣诗题,丝丝入扣,密合无间。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

    13、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艺术结构上颇见匠心,体现了诗人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审美追求。【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

    14、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

    15、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注这首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从教:任凭。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与行为,如“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B.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一句,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杨花随风飘荡的轻盈之态,同时也暗含了思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C. 词的下阕将杨花、落红、春泥、流水等意象组合在一起,以暮春时节为背景,写出了杨花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惜春、伤春之情。D. 本

    16、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既有对杨花飘落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独特魅力。16. 宋代张炎在词源中称赞本词“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请从表现手法上分析下阕“奇”在何处。【答案】15. D 16. 开头三句,词人先用落红衬托杨花,抒发了作者对于杨花飘零落尽的怜惜。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数字夸张地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末三句,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实结合,妙趣横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充分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独特魅力”错

    17、误。本文是一首咏物词,通过写杨花来写美人,从而抒发伤春惜花之愁,属于婉约风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落红尚且无踪可觅,杨花自然更无迹可寻,其归宿更是无从着落,表达出作者深深的爱怜。“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如果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之情,满腔惜

    18、春之意。篇末“细看来”三句,那纷纷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的对象是眼前的流水,所以眼前的流水是实写。然后词人由眼前的流水想到杨花和思妇点点的离别之泪,杨花和思妇的点点离别的泪水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村酤,农家自酿的酒,廪,粮仓。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从诸

    19、孙入村帮忙收麦写起,率真自然,充满淳朴的乡村气息,饱含浓浓亲情。B. 颈联中“偿饥乏”写出了对饥饿困乏的诸孙的犒劳,“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C. 尾联写对外孙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语言风趣,体现诗人晚年得享天伦之乐的喜悦。D. 同写村居生活,本诗写劳作和收获之乐,归园田居则表达归隐的自由愉悦之情。13. 请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答案】12. B 13. (1)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2)用词准确、生动。“三夜”“一竿”运用数词,突出阴霪之长与晴日到来之喜;“败”“舞”则写出天气对农人心情的影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20、。B.“劳苦辛意指诸孙劳动的辛苦”错。这里的“劳”是动词,此句意为“犒劳辛苦劳作的孙辈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人把“三夜阴霪”和“一竿晴日”进行对比,用环境陡然变化,来突出外孙入村收麦的急切与喜悦之情。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两个词语写出天气对农人心情的影响。(二

    21、)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悲吴王城杜牧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注】吴王城:三国时期东吴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画面立体,“碎”字化静为动,写荡漾的水波揉碎了倒映在水中楼台的影子。B颔联实写,吴王宫殿里的柳枝含翠,歌妓苏小的住所里漂亮的花儿正在迎风绽放。C颈联以借代手法写人,追问当年那些

    22、能歌善舞的美丽女子去往了何地、谁能逐回。D前两联描写乐景,后两联抒写悲情,以乐景衬悲情,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15此诗与阿房宫赋同属于杜牧的“史评史论”类作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6分)14.B【解析】“实写”错,应为“虚写”,颔联想象吴王城当年繁盛的情景。15. 同:都抒发了兴亡之叹:通过写吴王宫、阿房宫盛衰变化,油然而生兴亡之叹。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本诗写诗人目睹吴王城的荒凉情景,联想到晚唐的现状,忧虑之情凝于笔端;阿是杜牧在晚唐统治者大兴宫室、广声色的背景下而写,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异:本诗:暗含人生苦短、要珍惜当前美好的感慨:人生也像吴王城

    23、一样美好而短暂,一旦失去,就难以逐回,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阿:讽谏晚唐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要施仁爱民。【解析】本题教考衔接,考查诗歌的情感。本诗情感的理解,第一结合注释,晚唐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在此背景下,杜牧咏怀历史,表达自己对晚唐现状的忧虑之情。本诗颈联互文,追问三国东吴那些能歌善舞的美丽女子去了哪里、谁能追得回,表达了美好一旦失去,难以找回,应当珍惜当前的美好。(评分标准:“同”4分,一点2分;“异”2分,一点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新柳薛能轻轻须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柔性定胜刚

    24、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注】将军:指西汉周亚夫,曾屯兵名叫细柳的地方。15.下列对这首诗歌所采用的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态度对比:第一句加点的一“重”一“轻”对比,鲜明地表明人们对“新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类别对比:第二句“新柳”与“众木”对比,“新柳”在众木无生机时就已发芽生长,突出其早熟的特点。性质对比:第三句“柔性”与“刚性”对比,“新柳”的轻柔能够压倒刚劲之物,赞美其轻柔的特性。数量对比:第四句“一枝”与“万枝”对比,“新柳”能够以少胜多,独领风骚,表现其生命力的强大。A. B. C. D.

    25、16.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别有怀抱。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愿。(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先要理解尾联内容,再结合全诗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解答】(1)关于第一句加点的“重”和“轻”,有两种理解:一是重视和轻视。选项取此意。这一项

    26、之所以错误,是因为首句表明的是作者的态度,鲜明且只有一种,虽然事实上或暗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态度。二是庄重和轻浮,“须”作“是”解。如果取此意,那就是状态的对比,而不是态度对比了。选项的“以少胜多,独领风骚”曲解诗意。“引”是“招来”之意。故选:C。(2)尾联“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里的将军,是史记中记载的西汉名将周亚夫。他驻屯细柳,治军严明,受到汉文帝的称赞而威名远扬。可以想象当时细柳这个地区或许长有许多杨柳,或者至少与杨柳有关。不管怎样,将军与杨柳有了交集,成就了“雄名”,而杨柳也获得了将军这样的知己。深层的含义就是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杨柳那样得到知己的赏识,从而建功立业,就像周亚夫

    27、成就了“细柳”,成为了彼此的知己。答案:(1)C(2)表面上说周亚夫将军因为“新柳”(杨柳)而威名远扬,实际是说“新柳”(杨柳)获得了周亚夫将军这样的知己。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杨柳那样得到知己的赏识,从而建功立业。赏析:首联“轻轻须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轻轻在此指新抽出的轻柔嫩弱的柳条。重意思为重视。这两句说:要重视那轻柔嫩弱的新柳而不能轻视,因为它在众多树木还无生机时就早已抽条、生叶。按照正常逻辑,一般是前因后果,首联两句却是前果后因,诗人这么做是为了强调“众木难成独早成”这个因能在料峭春寒里率先抽条生叶的新柳,就像那些敢为天下先、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一样,理应得到重视。虽然首联的这一

    28、个优点就使得新柳足以领袖群伦了,但它实际上并非专精一项,而是全面发展,别的优点就展现在颔联和颈联里。颔联“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前一句写新柳柳条轻柔的特点,当轻柔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曳起舞时,那曼妙的身姿让人赞叹,让人感觉那种轻柔的力量确实压倒了一切刚性的东西。后一句则写出了新柳容易成活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杨柳是一种很容易成活的树木,在春季截取粗细和长短适当的柳条,插在有一定湿度的土壤中,不需要怎么照料,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柳条萌发了新芽,成活了。颈联“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钟意思是聚集,和气即平和之气。苍天好像把太多的平和之气聚集到了新柳上,以至于让新柳轻柔得无以复加,诗人

    29、只能拿天生就没有气力,仿佛柔弱无骨来描述它。经过上面三联的描述,新柳的优秀特质就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畏春寒充当春之使者,它容易成活生长,生命力旺盛,它风姿绰约,扮靓了春天。于是,杨柳便广泛出现在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在尾联所用的典故里,杨柳还与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将相有关联。尾联“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这里的将军,是史记中记载的西汉名将周亚夫。他驻屯细柳,治军严明,受到汉文帝的称赞而威名远扬。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其中的细柳营就是指周亚夫所统率的驻屯在细柳的军队。可以想象当时细柳这个地区或许长有许多杨柳,或者至少与杨柳有关。不

    30、管怎样,将军与杨柳有了交集,成就了“雄名”,而杨柳也获得了将军这样的知己。撇开表面意思,可以读出: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杨柳那样得到知己的赏识,从而建功立业。【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8154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