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2、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文本二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
3、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究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披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注释】埸(y)
4、:边境。10. 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未尝A不咎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利之F浅G且不知天下之H势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B. 爱,文中义为“爱惜”,和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相同。C. 六国,即山东六国,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D. 蔽,文中义为“掩护”,和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5、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B. 苏洵引用古人话来进行对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C. 苏辙认为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遵。D. 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14. 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选文概括他们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材料二: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
7、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
8、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节选自说苑正谏)【注】谲谏:婉曲,不明说。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风谏:同讽谏。划:同“铲”,铲除,消灭。诎:同“屈”。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9、一项是(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 “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C.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D. “勿杀而谢之”与“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
10、,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C. 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14. 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
11、?”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二: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
12、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
13、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B. “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C. “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D. “卫君屈而无辞”与“
14、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B. 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C. 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D. 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
15、农。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14. 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贲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16、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壬辰,王安石荐吕患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陈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言青苗之弊曰:“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
17、威乎!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
18、以他事为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谄谀之士A于公B今日C诚有D顺适之快E一旦失F势G将必卖公H自售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盘庚之迁,指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以此来表明变法的决心。B. 贻书开陈再三,即多次写信反复陈述,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C. 诚,文中是如果、果真之义,与苏洵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义不同。D. 之,意为往、到去,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
19、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点明了反对者言行的实质。B. 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来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C. 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点,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D. 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让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对于变法的观点,皇帝认为他不应当越职言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盘庚
20、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14. 材料二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欲知国之隆替,时之盛衰,察其任臣而已。非常之才,固不常有,龊龊廉谨,足以从政矣。其次,愚鲁朴鄙之人,亦不害国。唯异于人者,可以惧矣。何者?陈侯受郭绍,以兴侮楚之怒;伯阳任公孙,以成谋社之梦。屠黍称:“国之兴也,天遗之以贤人;国之衰也,天与之以乱人。”是也。然此人将至,必有异物,为此先兆。故知远君子,近小人,污泽所以兴刺也。鶢鶋止于鲁郊,下展禽之故也;鹈鹕集于魏沼,不用管宁之应也。是以鸲鹆来而师乙叹,
21、鵩鸟至而贾生惧,戴鹪巢而张臻悲。微禽尚能为害,况异于此者!昔殷宗惧而修德,以消雉之变;魏明乐以酣身,不免鹰扬之恨,可以儆戒哉!(节选自李德裕任臣论)材料二: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瘠,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
22、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耽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节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注】龊龊:指谨小慎微貌。污泽:水鸟名,指鹈鹕。鶢鶋:海鸟名。师乙:鲁国人,精于音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金木之A性不寒而衣B绣饰C马牛之性D食草饮水而给菽粟E是治F失其本G宜设之H制也
23、。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固,指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词义不同。B受,指任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受”词义相同。C知,指知道,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中的“知”词义不同。D短褐,又称短褐、短打、竖褐,古代贫苦人穿的竖裁的粗布短衣,省料而方便劳作。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使得说明道理时更具说服力;材料二则运用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文章的观点论述得更加明确。B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现在百姓衣不遮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