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81531
  • 上传时间:2024-07-1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64.7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2、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文本二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

    3、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究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披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注释】埸(y)

    4、:边境。10. 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未尝A不咎其B当时之士C虑患之D疏E而见利之F浅G且不知天下之H势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B. 爱,文中义为“爱惜”,和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相同。C. 六国,即山东六国,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东。D. 蔽,文中义为“掩护”,和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蔽”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5、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B. 苏洵引用古人话来进行对比论证,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C. 苏辙认为对秦国来说,韩、魏之所以重要,在于这两个国家是秦国进攻各国的交通要遵。D. 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14. 苏洵和苏辙同写了六国论,请结合选文概括他们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材料二: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与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

    7、避尧舜哉?”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姪娣不离怀衽,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

    8、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节选自说苑正谏)【注】谲谏:婉曲,不明说。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风谏:同讽谏。划:同“铲”,铲除,消灭。诎:同“屈”。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凡为不善A遍于物B不自知者C无天祸D必有人害E天F处甚高G其听甚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9、一项是( )A.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说)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 “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C. 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D. “勿杀而谢之”与“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B. 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夸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

    10、,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C. 晋平公派遣叔向出使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相迎,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认为吴国将灭。D. 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14. 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请结合材料比较并说明其中最符合孔子观点的是哪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

    11、?”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二: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

    12、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

    13、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B. “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C. “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D. “卫君屈而无辞”与“

    14、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B. 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C. 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D. 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

    15、农。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14. 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贲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16、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壬辰,王安石荐吕患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陈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言青苗之弊曰:“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

    17、威乎!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

    18、以他事为辞。”(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谄谀之士A于公B今日C诚有D顺适之快E一旦失F势G将必卖公H自售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盘庚之迁,指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以此来表明变法的决心。B. 贻书开陈再三,即多次写信反复陈述,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C. 诚,文中是如果、果真之义,与苏洵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义不同。D. 之,意为往、到去,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意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

    19、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点明了反对者言行的实质。B. 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来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C. 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点,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D. 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让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对于变法的观点,皇帝认为他不应当越职言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盘庚

    20、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14. 材料二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欲知国之隆替,时之盛衰,察其任臣而已。非常之才,固不常有,龊龊廉谨,足以从政矣。其次,愚鲁朴鄙之人,亦不害国。唯异于人者,可以惧矣。何者?陈侯受郭绍,以兴侮楚之怒;伯阳任公孙,以成谋社之梦。屠黍称:“国之兴也,天遗之以贤人;国之衰也,天与之以乱人。”是也。然此人将至,必有异物,为此先兆。故知远君子,近小人,污泽所以兴刺也。鶢鶋止于鲁郊,下展禽之故也;鹈鹕集于魏沼,不用管宁之应也。是以鸲鹆来而师乙叹,

    21、鵩鸟至而贾生惧,戴鹪巢而张臻悲。微禽尚能为害,况异于此者!昔殷宗惧而修德,以消雉之变;魏明乐以酣身,不免鹰扬之恨,可以儆戒哉!(节选自李德裕任臣论)材料二: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瘠,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

    22、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耽酒,以败善类乎?民有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在其为人上也?(节选自尉缭子治本第十一)【注】龊龊:指谨小慎微貌。污泽:水鸟名,指鹈鹕。鶢鶋:海鸟名。师乙:鲁国人,精于音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金木之A性不寒而衣B绣饰C马牛之性D食草饮水而给菽粟E是治F失其本G宜设之H制也

    23、。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固,指本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固”词义不同。B受,指任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的“受”词义相同。C知,指知道,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中的“知”词义不同。D短褐,又称短褐、短打、竖褐,古代贫苦人穿的竖裁的粗布短衣,省料而方便劳作。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使得说明道理时更具说服力;材料二则运用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把文章的观点论述得更加明确。B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现在百姓衣不遮体的

    24、原因,提出了春、夏、秋、冬男子到田里耕种庄稼、女子在家里染织布帛的主张,论述深刻。C材料一作者认为,世上特别有才能的人本来就少,那些谨小慎微、廉洁的人就足够参与政事;人们应从魏明帝修养德行和殷宗纵情享受中吸取教训。D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使民无私”的一些办法,如不要把粮食储藏起来自己吃,不要把财物储藏起来自己用,对待犯错的民众要宽容等。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国之兴也,天遗之以贤人;国之衰也,天与之以乱人。(4分)(2)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4分)14两则材料中,都把国家治理当作中心话题,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3分)答案【

    25、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作战失败而亡,实在是没有办法。(2)而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 14. 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或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辙认为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

    26、国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是动宾结构,宾语后C处断开;“虑患之疏”“见利之浅”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是吝啬。句意: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C.正确。D.正确。句意: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

    27、比论证”错误,由原文“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可知,苏洵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比喻论证。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殆”,近乎,几乎;“智力”,智谋和力量;“诚”,确实,实在。(2)“休息”,休养生息;“阴”暗地里;“应”,应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或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由原文“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背盟败约,以

    28、自相屠灭”“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可知苏辙认为六国之士虑患疏,见利浅,不能看清天下形势而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致使秦国得以各个击破而灭亡。或苏辙认为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参考译文:文本一: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

    29、贿赂秦国。”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来一看四方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之时,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齐国不曾向秦国割地求和,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向秦国

    30、割地求和。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谤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单薄,作战失败而亡,实在是没有办法。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文本二: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

    31、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

    32、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韩、魏不能独自抵挡秦国,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韩、魏来挡住来自西方的侵略,所以,不如团结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微小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

    33、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能不令人悲哀吗!【答案】10. CEG 11. A 12. D 13. (1)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2)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14. 鲍叔直接用事实批评劝谏,属于“直谏”;晏子用婉言隐语来启发君主,属于“讽谏”。由材料一可知,孔子认可婉言隐语的劝谏方式,即讽谏。因此,晏子的劝谏方式符合孔子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

    34、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中,“者”意为“的人”,因此“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做“者”的定语,语意紧密,形成“者”字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因其作主语,内容较长,为强调其内容,故其后C处应断开;“无天祸必有人害”意为“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无天祸”“有人害”是并列成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天”是“处甚高”的主语,其前E处应断开;“其听甚下”的“其”为代词,代指“天处甚高”中的“天”,作“听”的主语,故其前G处应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是“的原

    35、因”。句意:做人臣的要忠诚正直地规劝其君主的原因。/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B.正确。都是“幸亏”。句意:幸亏您记住了它。/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C.正确。D.正确。都是“道歉”。句意: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曲解文意。由原文材料二第四段“使烛雏主鸟而亡之”可知,烛雏确实失职,并且犯了罪。再由“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可知,晏子故意列举烛雏的三条罪状是要让景公认识到,如果真的杀了烛雏就处

    36、罚过重了,而不是使景公明白烛雏无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是判断句;“萌”,萌芽;“轻”,轻视,忽视。(2)“承”,承受;“景”,重大;“道著”,德行显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鲍叔“君直言,臣直对除君过言,天且闻之”可知,他是列举事实直言劝谏,这符合材料一“四曰直谏”(不难理解,应指直接劝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晏子看似帮景公说话,其实是想借“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说明景公不应

    37、“重鸟而轻士”。这是用委婉的方式劝谏景公,符合“五曰风谏”(同讽谏)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可知,晏子的劝谏方式最符合孔子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忠臣规劝君主,有五种方法:一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二是刚直地规劝,三是低声下气地规劝,四是直截痛快地规劝,五是用婉言隐语来规劝。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法来规劝啊。”材料二:做人臣的要忠诚正直地规劝其君主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要纠正君主的过错,改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那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齐桓公对鲍叔说:“我想铸造一口大钟,来显示我的名声

    38、。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请问君主您的作为。”齐桓公说:“从前,我围谭国三年,得到它而不自我夸耀,这就是仁;我北伐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而凯旋,这就是武;我召集葵丘的会盟,以此平息天下的战事,这就是文;诸侯中携带美玉来朝拜的有九个国家,我没有接受,这就是义。这样,文武仁义我全都具备了。我的作为难道比尧舜差吗?”鲍叔说:“君主您直言,我也直率地回答。从前,公子纠为兄,在上位您却不谦让,这不是仁;违背先祖太公的遗言去侵犯鲁国,这不是义;在会盟台上,屈服于(曹沫的)一把剑,这不算武;姊妹侄女不离怀抱,这不是文。凡是到处做了不好的事自己还不知道的人,(即使)没有天祸也一定会有人害。天虽在最高

    39、处,但它却能听到最底下的事。消除您错误的话,上天将会听到的。”齐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您记住了它,这是国家的福气。如果不是您赐教,我几乎犯下大的罪过,使国家受辱。”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国人装饰了大船来迎接他。船左五百人,船右五百人;有穿豹皮绣衣的,有穿狐皮锦衣的。叔向回国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大概快要灭亡了吧?为什么这样重视舟船?又用什么来重视百姓?”叔向对他说;“君主您修建驰底高台,上面可以发兵千人,下面可以陈列钟鼓器乐,诸侯听到君主(这样做),也会说:为什么这样重视高台?用什么来重视百姓?看来只是各自重视的对象不一样罢了。”于是晋平公就停止建造驰底高台。齐景公喜好

    40、用弋射禽鸟,派烛雏主管禽鸟但他却让禽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想要杀死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请让我把他的罪过列举给他,然后再杀死他。”齐景公说:“行。”于是晏子就把烛雏叫到齐景公的面前,列举他的罪过,说:“你为我们国君掌管禽鸟却让它们飞走了,这是第一重罪;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重罪;让诸侯知道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看重禽鸟而轻贱士人,这是第三重罪。”晏子列举完烛雏的罪过,就请(景公)杀死他。齐景公说:“算了吧。”没有杀烛雏还向他道歉。【答案】10. CFI 11. B 12. B 13. (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2)我寄居在这里,辱没

    41、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 14. 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先生鲁国之士”,判断句式,故A不断,C断开;“然”,转折连词,与后文连接紧凑,故D不断;“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故E不断,F断开;“而”连词,表修饰,“步玉趾”修饰动词“慰”,故G不断;“慰存”是合成词,故H不断;“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I断开;动词“愿”和后边“有

    42、赐于寡人也”构成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故J不断;“于寡人”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前边连接紧凑,故K不断。故选CF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两个“恒”字的意思都是“常常”的意思。句意: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B.错误。“顾”第一个,副词,“只是”;第二个,动词,“回头看”。句意:只是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为此举目四望。C.正确。两个“贤”字的意思都是“贤良”的意思。句意: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亲近贤能之臣,疏远小人。D. 正确。“辞”,第一个,言辞;第二个,离开。句意: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离开自己的宫殿。故选B。【1

    4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可知,贤能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是卫君没有良好的国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非”,不是;“恶”,怎么。(2)“羁旅”,寄居;“亟”,多次;“筚门”,谦辞,“寒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探究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他认为,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2)依据材料二“未审君之

    44、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是问,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并推荐李音,说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但同时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可见,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

    45、。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材料二: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

    46、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

    47、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答案】10. AEG 11. D 12. C 13. (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8153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