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7681524
  • 上传时间:2024-07-14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00.0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 一下 学期 语文期末 复习 论述 文本 阅读 试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宏观环境到微观景观,建筑理念存在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使人、建筑、自然三者融为一体。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非常强调对现有景观的充分利用,对鬼斧神工的造园手法和精妙的艺术化设计予以表现,而非“不是其山却强为山”生搬硬套地穿凿附会。这样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文精神,就从物境上升到意境,以形传神。例如,潇湘馆的建筑因地就形,随山附水,灵活布局。大观园是极常见的质朴自然的园林,并没有进行过大的人工雕饰,故而显得雅致,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山容水态。红楼梦中宝玉说稻香村“

    2、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尽管此处的田园风光看似与大观园中的其他精致景观不相搭配,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农舍建筑在大观园的出现,透露出主人的亲农思想和风水观念,可以说是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匠心独运,实际上园林和田园是天然相配的。在大观园中既有群体建筑又有个体建筑,亭、榭、馆、堂、楼、庵等个体建筑和花草树木完美组合成一个建筑系统。这不是对景物进行简单的人工堆砌,而是构建贵族宅园的布局之美。大观园中的景观建筑,以大观楼为中心展开,不落俗套。园中之山有主峰、余脉,水有主流、分流,道路桥石相穿其间,一

    3、步一景,处处给人以新奇感。可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对红楼梦影响巨大,这种审美观令红楼梦景观设计倾向于与自然相协调,使整个建筑更加完美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建筑的和谐美感,也必然要与环境中的人和谐统一、融为一体。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可以说,它们既是景色宜人的建筑,也是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象征,因而建筑和人物是契合的。比如,潇湘馆、怡红院、蘅芜院,这些宅园的精神都和主人的气质是高度吻合的。可见大观园的园林艺术达到了人园合一的境界。(摘编自咸成海中古典建筑的文化内质透视,有删改)材料二: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生活都是它能够产生的重要基础。红楼梦这

    4、部小说也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由于曹雪芹先生的一生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有北京和江浙一带,因而在小说中,建筑的特点主要是这两地特点的融合。小说里的建筑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一样,在长幼尊卑上有着严格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之间都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就红楼梦中对于门的描写来说,这一特点就非常突出。不同的门起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人走不同的门,这些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是一种秩序的体现。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得也很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一些比较有地位的人往往生活

    5、在庭院的最内部,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而对于同一间院落,往往也有主屋、次卧之分,从而通过住所对于人的不同地位和等级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红楼梦中府邸建筑的这种秩序美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特点,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小说中所刻画的各种建筑类型,不管是一个建筑群还是一个小的个体,都讲究中轴线布局,用对称的布置体现一种严谨规整的效果,呈现出对称之美。这种建筑观念也是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所造成的,这种以“中”为对称,也体现了中国对于国家廷议以及家庭团圆的要求。在红楼梦中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说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从而充分去突出这

    6、一建筑以及其中居住的人的重要地位,在小说中,贾母的地位是最高的,因而她所生活的房屋位于中轴线上,并且那个堂屋还是最高等级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用了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对建筑和道路进行了小范围的遮挡和封闭,有时还是透明和半透明的,巧妙地将空间隔离开来,达到了一种景观套景观、包罗万象的效果,也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红楼梦对大观园最开始的描写就是“只见一道翠嶂挡在前面”,这道翠嶂将里面所有的景观都先挡了起来,绕过这道翠嶂才惊奇地看见一个苔藓斑驳、绿萝掩映的千姿假山,让人眼前一亮。大观园中的蘅芜苑的悉数房屋也是被插天的大玲珑山石遮住的,稻香村也是被几百枝杏花和稻茎遮掩着,大观园中的所有景观几乎都

    7、是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中国文化就是推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认为不容易被发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完美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把含蓄美和隐藏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摘编自史慧芳中透漏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美,有删改)材料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

    8、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9、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保持着人、建筑、自然相融相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B. 红楼梦是对当时曹雪芹生活时代和环境的描绘,小说中的建筑素材大多取自于他的主要居住地北京及江浙一带。C. 红楼梦里的府邸建筑反映出一定的等级秩序,有着人伦关系间的严格界限,这在院落组群中也有明显体现。D.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在区隔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里的建筑具有强烈的人物个性,潇湘馆以翠竹为主,这与主人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是高度吻合的。B. 红楼梦中

    10、元妃省亲、宝玉娶亲皆从大门进,可体现出贾家的宅院大门与儒家礼乐、秩序之间的联系。C. 红楼梦中比较重要的建筑往往都安排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以居中者为尊的习惯有关系。D.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的描述体现出红楼梦中的建筑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3. 下列诗文中能够体现中国建筑具有含蓄美的一项是( )A.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C.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D.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4.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形体现了怎样的秩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

    11、中提出,中国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红楼梦中的建筑也具有其特殊“文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一座“四不像”神兽巍然挺立。神兽背上,祭祀者头顶华美铜尊跪坐,再现了古蜀国祭祀的场景。近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出现了这尊通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铜像散发着古蜀文化的神秘与魅力。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区域的文物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其组件分别来自2021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1986年二号坑出土的铜

    12、尊口沿以及2022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这是去年3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腾讯签约合作后,联合项目组开展的首个试点文物模拟拼接项目。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借助人机协同模拟技术,先完成“数字拼接”,再进行实体文物拼接。那么,AI是如何实现拼接的?第一步是确认不同坑的文物能否拼到一起,以往要靠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但在该项目中,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团队成员提取文物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就能得出拼接的匹配度,这被形象地称作“兄弟相认”。第二步是做“矫形手术”,即AI会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最后,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

    13、补全算法“查漏补缺”,给文物修复专家提供文物原貌的多种猜想参考。此次探索的意义不止于文物复原。“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的模拟拼接,使得团队逐步研发出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多个算法模型。目前,该算法已在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该团队还发挥智能计算优势,辅助文物考古专家进行文物病害分析。如根据文物的三维模型,利用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AI算法,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不同拼接位置的匹配度等,这可以为专家进行文物劣化病害分析与文物保护修复提供量化支撑依据。未来联合项目组还将开展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研发,提升我国文物考古研究的工作效率。(摘编自AI技术助三星堆文物“

    14、新生”)材料二:电影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把女儿的意识上传到超强计算机,出现了拥有自我意识的数字图丫丫。这一情节体现了克隆数字人技术的终极阶段数字永生。数字永生可以理解为利用AI技术,将人类的形象、声音、思想用数字化形式保留下来,让人类生命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即可以达到对于思想的全面复制,全方位进化成为具备情感人格、思维模式、语言习惯、知识体系,可交流对话的智能体。相比于克隆外在的音容笑貌,数字永生更强调数字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也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实现科幻场景中的数字永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程指出,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永生的挑战在于把人类意识精确地复制或转移到数字平

    15、台上。这至少包含两道程序,一是理解复杂的人脑结构,二是把这种结构以数据形式存储和再现。即便实现以上技术,也不意味着可以成功复制出人类意识,因为意识的本质及其与大脑物理结构之间的联系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此外,数字永生也考验数据和算力。数字存储和处理能力的极限、数据的长期保存以及意识运行所需的资源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除了技术限制,数字永生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伦理问题。在数字永生概念中,“复制体”虽不具有肉体,但它继承了逝者的全部心灵内容。对于任何文化来说,都需要重新考虑同一性问题,即数字人是否等同于本人。这一问题将会挑战人们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生活意义的传统认知。数字生命的主体性问题是另一

    16、伦理难点。当前的虚拟数字人不具有“主体性”,也不具有人格权,但数字永生时代的虚拟数字人具有“主体性”可能。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只要人工智能体拥有人类智慧特征,具有自主性,能够自我运行、自我学习、推理结果并作出合理决策,它就能够拥有主体资格或至少拥有有限主体资格,并享有一定的人格权。由于同一性和主体性的问题,引发更多伦理争议。比如,谁为数字人的不良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如何保证数字永生个体的自主权,人们是否有权销毁数字永生复制人等。针对数字人这一新型法律主体,必然需要为其配备相应的权利义务规范,并使这些规范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目前,国内外尚未出现针对数字永生的专门伦理规范文件。今年3月,欧洲议

    17、会正式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其中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启示我们,AI“复活”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稳健性和安全性,确保人类主体的有效监督,使其发展朝着更加安全、负责任和可信赖的方向前进。(摘编自当AI“复活”成为产业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AI技术,考古界拼接三星堆中不同时期出土文物,全新创造了艺术作品“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B. 相较于依赖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进行文物拼接可行性论证,AI智能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分析更加科学和高效。C. 数字永生是克隆数字人的终极阶段,更强调数字人自主意识和自我涌现能力,更接近生命的真正意义

    18、。D. 要实现数字永生,人类需面对生命的同一性和主体性问题,并解决人脑结构理解、数据处理和算力等难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I辅助考古研究与文物修复的算法模型和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成功研发,支撑并促进了文物考古研究工作。B. 如果数字永生得以实现,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命、死亡以及生活的意义等传统认知将经受重大挑战。C. 欧洲议会正式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强调构建“可信赖人工智能”,这为数字永生的伦理规范打下了基础。D. 人工智能助力文物复原“新生”和人类意识“复活”,当前在文物考古和数字生命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数字永生

    19、面临伦理问题观点的一项是( )A. 有人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去的偶像,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度,在一些平台上吸引巨大流量,但伤害了偶像亲人。B. 数字殡葬借助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技术还原逝者音容笑貌,“电子墓碑”供亲人缅怀哀思。C. 雪村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手中发现一张女性照片,经数字复原后,照片上的形象引发人们的网络寻亲行为。D. 上海永福园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在获得家属授权后,利用数字人技术让71年前牺牲的烈士用乡音念出家书。4. 请结合材料一,简述AI技术如何助力文物考古研究。5. 如何保障数字生命技术始终向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20、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

    21、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于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除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

    22、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之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被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

    23、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材料二: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第一,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

    24、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借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第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借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

    25、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正因为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26、。(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和图像都有自身的叙事策略,为了强化叙事效果,相互之间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对方的影响,以打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B. 鲁迅小说药中对破灯笼的“红红白白”、包的“碧绿”、人血馒头的“红黑”等颜色加工利用,能引发读者视觉层面的联想。C. 刘巍认为,我们应承认图像对文学有冲击,但不该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要努力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特殊性,以最终超越图像。D. 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非语言信息,这依赖文学具有区别性的特质,语言有能力使图像、舞蹈、雕塑等信息语言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27、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既可以拍成电影、电视剧,也可以绘制成图画书,这表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B. 学生上学路上看到车辆、马路、行人和树木等意象,可能会被这些景象感动,这属于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C. 土耳其地震、俄乌冲突、中东的沙特与伊朗和解等大量图像信息见诸报刊、手机等载体,可见图像能让人迅捷、直观地了解世界。D.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中女子的微笑呈现了她的愉悦,可几秒钟前她心里是否难受则无法表现出来,这属于图像的局限性,无法揭示人的心理变化过程。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3段观点的一项是( )A. 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即将进行影视化

    28、改编时,王蒙说:“文学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硬通货,使它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B. 以线条、色彩、体积为媒介,包括绘画、雕塑等都属于造型艺术;以音乐、节奏、旋律和形体动作为媒介,都属于表演艺术。C. 金伟信的长篇小说塑像在尾声部分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五四爱国运动”的浮雕,善于利用雕塑艺术歌颂英雄的人格。D.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论述文学语言存在的方式,对语言有两种细分:一是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二是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4. 相较于图像,文学有哪些优势?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概括。5. 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祝福里有下面一段话,并据此配有赵延年的木刻画。材料一中有“(文学和图像)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

    29、面”的表述,请仔细观察木刻画内容,从“模仿”和“创造”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初,曾有包括德国人鲍希曼,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等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过系列考察,但囿于自身知识,他们难以厘清中国建筑历史线索。清末民初学者乐嘉藻中国建筑史出版于1933年,日本人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中文版出版于1934年,遗憾的是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乐氏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书,如梁思成的评述:“伊东的书止于六朝,是间接由关于建筑

    30、的文字或绘刻一类的材料中考证出来的,还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可以说精彩部分还未出来。”因缺乏系统资料,其书前半着力早期石窟寺,后来补充了一部分,也仅对北方清代木构建筑稍有述及,遑论谈史?从无到有建构一部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建筑史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朱启钤领导,梁思成、刘敦桢担纲的中国营造学社肩上。建构中国建筑史,当是梁思成很早立下的学术志向。回国之初,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先生就带领学生测绘沈阳周边清代建筑。这一课程,既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初步认知,也是为中国建筑史与古代建筑诠释做基础性调研之始。从学社成立,梁、刘先生加盟,到1937年抗战爆发,学社被迫南迁,短短7年时间,梁思成、刘敦桢

    31、、林徽因、莫宗江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在极端困难艰苦条件下,足迹踏遍大半华北,考察数百座古建筑,绘制2870余幅测绘图。他们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对古建筑建造年代与结构特征一一归纳分析,并将其研究成果及时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未发现唐代建筑实例前,梁先生撰写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为发现与研究唐代建筑作前期准备,也为最终建构中国建筑史未雨绸缪。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时局迷茫的战争前夕,不顾自身安危,依据敦煌石窟一幅壁画,长途颠簸,迫不及待来到僻远的五台山考察,最终发现唐代大型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为中国建筑史科学建构提供了扎实充分的早期依据。(摘编自王贵

    32、祥为中国建筑立史,为华夏营造继绝学梁思成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材料二:梁思成早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特点鲜明。建筑设计思想的民族主义。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压迫下,都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相比之下,梁思成的民族主义倾向则显得更强烈而具有代表性。某种意义上讲,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成就,是其父梁启超所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的延续。在吉林西站不远处,有梁思成为原吉林大学所设计的石头楼。该建筑加装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石砌人字拱和一斗三升花纹,在门柱上部还按中国建筑

    33、风格安装了石雕螭吻。梁思成在不断探索建筑思想上表达对殖民主义的反抗和爱国情绪的抒发,逐渐在自身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与西方对立的建筑语汇,希冀在建筑符号上表达爱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可以说都在石头楼的建筑中得到应用和实现。纵观梁思成与林徽因几十年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学术生涯,可以看到坚强的民族复兴之信念一直是他们的根本精神支柱。这也是梁思成先生终其一生企图建立与西方古典主义相抗衡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原因。建筑设计的形式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形式问题是最富有活力,也是最值得关注和探索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形式的追求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建筑形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这种对形式的追

    34、求在早期的建筑设计和教育中,更多的是直接对古代建筑符号的运用,以此体现建筑的民族形式和特征。把建筑作为民族思想艺术的高度代表,也是他一生坚持的“建筑是艺术”思想的最早体现。建筑创作的唯美性。把建筑作为艺术是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建筑还要满足精神、思想上的需要。建筑师技术的提高,依赖于思想的丰富和造型艺术方面高度综合的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他指出艺术并不是与人们形式生活毫不关联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融入人们对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创造。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身心能够得到庇护和交流的天地。在建筑审美的眼里,建筑可以引起特异的

    35、感觉,可以感到一种“建筑意”的快乐。所以在中后期,梁思成在赞同现代主义建筑论者的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对建筑的艺术性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建筑学家。(摘编自朱少华梁思成建筑创作思想的几点思考)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嘉藻之作未脱晚清文人笔记类文字窠臼,伊东忠太则未讲到真正中国建筑实物的研究,两部最早的中国建筑史,学术上尚显肤浅。B.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一批中国建筑史界先驱,一生扎根华北大地,考察数百座古建筑,以现代田野考察考古研究方法研究古建筑。C. 与梁思成同时期的中国文人学者,大多具备极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在西洋、东洋列强的

    36、压迫下,他们视复兴华夏民族文化为己任。D. 梁思成一生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的中心是把建筑作为艺术,他进一步扩展了建筑的意义和内涵,相比其他建筑学家更重视建筑的艺术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梁思成与中国建筑,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 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体现了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C.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学成就延续了其父“民族复兴”大业。D.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引用、比喻的论证方法,文章论证有力且富有文采。3. 结合部编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下列选项中的建筑与材料二梁思成的建筑思想

    37、最契合的一项是( )A. 上海金茂大厦的平面构图是双轴对称的正方形。大厦上小下大,似摩天宝塔一尊,巍峨唯美;大厦两边垂直,又似通天丰碑,顶天立地。B.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落成。大厦77米高,平面为A字形;大厦采用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米高金字塔形铜屋顶。C. 水立方采用ETFE膜材料,外形像一个蓝色水盒子,墙面像一团无规则的泡泡,这个泡泡所用材料“ETFE”即我们常说的“聚氟乙烯”。D. 中央电视台大楼的设计注重功能和结构,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大楼的主体由三栋高层建筑组成,三栋建筑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梁思成先生在建筑学上的成就。5. 梁思成在

    38、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梁思成的建筑创作思想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诗的特色,严羽沧浪诗话说:“盛唐之诗,唯在兴趣。”严羽认为作诗的第一义,一是汉魏,一是盛唐。汉魏诗和盛唐诗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严羽是非常有眼光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区别。他说,盛唐诸公诗在“妙悟”,汉魏诗则“不假悟”也。他看出了汉魏诗与唐诗的区别。但他以禅喻诗,没说清楚。实际上的区别就在于,汉魏一般都是五言古诗,以直接叙述为主,虽然不是全然不用比兴,但用赋的手法的却更多。曹子建的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泛舟越洪涛

    39、,怨彼东路长”;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感发力量都是直接表达,注重句法章法结构,虽然平顺,但有力量。而盛唐的特色,是“兴趣”、“气象”。后人称之为“兴象”。翁方纲的石洲诗话就曾说“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又说:“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兴,是一种感发;象,是形象。唐人的好处就在感发和形象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虽然也用“比”“兴”,但并不以写景为主。自晋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先有郭璞的游仙诗,因此不免写到山中景物

    40、。发展到了大谢,成为写景大家。可是大谢的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一首诗,前面写景,后面加上哲理;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如“苹萍泛沉深,菰蒲冒青浅”、“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都是景物外表的形状颜色。到了盛唐诗人则做到了情景融合。虽然不是每个盛唐诗人都如此,但总的时代特色是这样的。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情和景结合在一起;盛唐诸人的七言绝句,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都是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的气象高远。这是历史、社会、政治整个社会环境决定的。唐朝时国家的政治、外交十分强盛,使一般人的感情意念开阔博大。所以盛唐

    41、诗的特色,重在“兴象”,情景交融,博大高远。而到了南宋,史达祖喜用“偷”字,如“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绮罗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东风第一枝),他写的都是纤小细微的景物。这是因为南宋末,偏安江南,已面临国家危亡,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没有盛唐或北宋盛时那种博大的气象了。北宋初,柳永词之所以“不减唐人高处”,正在于他写景时,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而且开阔博大。我们知道,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其中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如温庭筠的“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鸾镜与花枝,此情谁

    42、得知”,写的是女子闺阁相思,但我们可以产生更高的联想。所以张惠言说,温词有离骚初服之意。又如大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写的是伤春怀远、闺阁园亭,但带给我们一种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这些词的外表形式虽小,但可以从小见大,引起更高联想。至于小晏词,他写相思之情就是相思,引不起更高的联想,不过写得很精美。柳永的词,如定风波“芳心是事可可”、“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写得很真切真实,也引不起联想,而又很通俗。他如果只写这一类词,他的地位不会有今天这样高。他的高处在于他写了另一种感情。中国古典诗歌写的感情一般有两种,一是春女善怀,一是秋士易感。二种感情看起来虽

    43、然不同,但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正因为这个传统,五代词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柳永的春女善怀的词则只是女子怀春,不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但是他写秋士易感写得好,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柳永是北宋早期的一个作者,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在柳永以前,都是花间和南唐系统,内容都是闺阁亭园,相思离别。柳永虽也写相思离别的内容,但是他是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至于他的另一类词,则直写了他自己真正的感慨,即是秋士易感的悲哀,柳永词中很多好的词,都是写秋天的景物。一年中的景色他写得最感人的是秋日的景色,一天之中他写得最好的是日暮的景色。悲秋已经成了中国文学上的一

    44、个传统,我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由于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有一些词汇,一看到就能引起读书人相同的联想,所以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与悲秋之感相结合,柳永词写望远也比较多。悲秋望远,能引起人们传统上的感发情意。(选自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诗和盛唐诗虽然都有感发的力量,但是形成这种力量的原因却不同。汉魏诗重直接叙述,而唐诗重兴象”。B. 社会环境决定诗歌特色。因此盛唐诗歌博大高远,而南宋末的词人只能以纤细工巧取胜。C. 词自五代至欧阳修,所写的景都是闺阁园亭,所写的情都是离别相思。柳永词写得很真切真实,因而被认为有“不减

    45、唐人高处”。D.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写秋天常用宋玉悲秋的典故,是因其读同样的书,受同样的教育。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旧诗从比较原始的诗经一直到盛唐,由最初的“以抒情叙事为主”,到“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B. 好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发联想和体悟。即使所写为闺阁园亭、离别相思,温词、大小晏词,都能引起更高的联想。C. 中国诗歌传统上弃妇可喻逐臣,美人可比才士,而柳永的春女善怀词,却用白描来坦白大胆地写,不用女子为托喻。D. 相比于春女善怀词,柳永更擅长写秋士易感词。因为柳永真正把一个读书人的这种悲哀感慨写到了词里。3. 根据材料内容,诗歌从诗经发展到南

    46、宋时各阶段所呈现的特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诗经一直到汉魏,都是以抒情叙事为主,用“比”“兴”手法时以写景为主。B. 自晋宋以来,诗中的景物描写得到发展,但特点是情和景分开,且写景也常是刻画景物的形貌。C. 盛唐时,做到了景物形象与情意相结合,并且气象恢宏,景物气象高远。D. 南宋时,描写纤小细微的景物,以纤细工巧取胜。4. 下列词句中,难以体现柳永词“不减唐人高处”的一项是( )A.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雪梅香)B.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C.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曲玉管)D.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定风波)5. 翁

    47、方纲言,“唐人之诗,但取兴象超妙”。试从“兴象”角度,分析杜甫登高颔联与颈联。答案【答案】1. D 2. D 3. B 4. 林黛玉进贾府没有走正门,进的是西边角门,体现“长幼有序、尊卑有序”;轿夫“走了一射之地”歇下退出,换了小厮抬轿,到垂花门前小厮退出,再由众婆子扶进门,丫头迎接,这体现出贾府“男女有别、内外有别”。 5. 蕴涵天人合一思想,建筑与自然、人物融为一体;体现秩序美,渗透儒学规范和礼制;呈现对称美,作中轴对称均齐布置。注重含蓄美和隐藏美,藏而不露或者是半藏半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代表着等级上的差别”错,“采用很多的隔窗、壁照、植物等进行遮挡”展现了建筑的含蓄美,并未体现等级上的差别。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注重半藏半露的含蓄美”错,体现的是红楼梦中的建筑常作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的原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庭院深深深几许”三个“深”字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所处环境之“深幽”,深幽的庭院被茂密的杨柳和浓浓的雾霭遮挡住了,体现了藏而不露的含蓄美。ACD或是描绘了建筑物的雄伟高大,或是突出其华美。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768152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